河西走廊地区气候干旱,生态脆弱。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空间开发模式叠加在脆弱的生态环境之上,使得该地区面临水资源短缺、内陆河流断流、土地荒漠化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当地和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制约着人居环境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在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约束条件下,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与经济社会规律为双重导向,以统筹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目的,开展下列问题的研究:(1)通过河西走廊开发历史与人居环境变迁关系的分析,概括出人居环境问题的实质;(2)探讨两种相关机制:人居环境演变机制,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模式的形成机制;(3)河西走廊承载力的空间分布;(4)河西走廊人居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地域类型划分;(5)河西走廊人
中国的高原有中部的黄土高原,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云贵高原,的就是西南部闻名于世界的青藏高原。新疆的高原只分布于南部山地,包括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及阿尔金山,均属青藏高原的北部组成部分,所以这里先从青藏高原谈起。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评析/社会工作案例丛书》对十个老年社会工作案例进行了叙述与点评,这些案例都是在全国社会工作案例评选中获得奖项的案例,对于老年社会工作理论研究人员和实务工作人员开展相关的老年社会工作都具有积的作用和意义。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个的老年社会工作案例是如何具体、有效地设计、组织与开展的,同时,在阅读和解析中也能够获得对老年社会工作理论、思路、组织方法、协调沟通和需要考虑因素等的认知。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致癌行为的增加、以及环境的恶化,癌症患者日益增多。癌症已成为中国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与此同时,随着医学的发展,新型抗肿瘤药物的不断出现和治疗策略的优化,很多癌症患者往往能生存5 年以上,癌症开始成为我国较大的慢性病之一。癌症患者的苦痛被社会广泛承认,却很少进入学术研究。癌症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治疗,涉及各种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免疫疗法等。在此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面临巨大挑战。然而,生物医学往往只关心肿瘤的大小、恶性程度、治疗进展情况等,局限于对病的治疗,忽略躯体和心理是统一的整体。如何改善癌症患者的疾病体验是当前正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书基于在一所肿瘤医院两年多的田野调查,呈现癌症患者及其家人的疾痛故事。书中展现患者从发现疾病、找寻原因、经历治疗、
《绿色“ ”》(孟凡鑫等编著)围绕气候减排、节约能源、水资源节约等生态环境问题,针对“ ”沿线典型 、典型节点城市,从碳排放核算、能效评估、贸易隐含碳排放及虚拟水转移等方面进行了可持续评估研究。从经济学视角,延伸了“ ”倡议下的对外产业转移绿色化及 价值链绿色化的理论;从实证研究视角,识别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及区位分异特征,并且剖析了“ ”倡议对我国钢铁行业出口贸易的影响,解析了“ ”沿线 环境基础设施及跨国产业集群之间的相关性;梳理了 各国践行绿色发展的典型做法以及中国推动绿色“ ”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行动,提出了我国继续深入推动绿色“ ”建设的方向和建议。
社会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相关的书籍正逐渐面市,但对社会工作具体方法深入介绍的还不多见。《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丛书:个案社会工作》专门介绍了社会工作直接工作方法之一的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全书共分成两大部分,上编介绍个案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下编介绍当今个案社会工作中较有影响的八种模式,读后可对个案社会工作有个全面的认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丛书:个案社会工作》可作为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社会工作实务的有关人员参考。
本书是在上述3个研究项目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全书共分排放绩效理论与实践、电力环保折价政策、基于排放绩效的总量分配和排放绩效实施战略4部分。本书比较全面地论述了排放绩效在中国实施的可行性和操作方法,提出了电力SO,排放绩效标准、电力环保折价政策以及基于排放绩效的总量分配方案。这些试点和案例研究证明,排放绩效是一种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促进清洁发电市场发展、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吻合的市场机制。排放绩效是电力行业减排SO,的一种新机制,而且可以在其他领域(如减排化学需氧量和NOx等方面)推广使用。实践证明,排放绩效机制完全可以在我国电力和其他行业实施,具有很强的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这种新机制将在我国“十一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展示排放绩效这种新机
《中国老年社会学》是一部从社会学视角观察和探讨中国老年人、老龄化、老龄社会的社会学专著。它从微观到宏观、从静态到动态,即从老年个体的社会地位、角色、社会化,到社会群体、组织、分层、社区,再到社会价值、文化、制度、结构,由此扩展到整个社会静态系统。然后再从静态系统延伸到社会互动、调适、控制、变迁、发展这个动态系统。从而勾画出中国老年社会结构与社会变迁交织的、较为完整的社会系统。全书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注重对中国处理老龄化问题经验与模式的概括总结,是一部可读性强的学术著作。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14》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年度报告的部,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动态评价学术研究新领域。 作者首创中国生态文明发展指数(ECPI)、中国绿色生产水平指数(GPI)和中国绿色生产发展指数(GPPI),首创中国绿色生活水平指数(GLI)和中国绿色生活发展指数(GLPI),并且都首次真正实现了综合性量化评价。 分析意外地显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整体速度小幅趋缓,绿色生产艰难前行,绿色生活疑路重重,仍处在新长征的起点。 书中还对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关注的能源利用、主要污染物减排治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文明法治和生态文明理念学术等领域展开了专题研究。 全书视角宏大,数据翔实,许多观点发人深省。可供社会各界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的人士阅读和参考。
《三峡库区(重庆段)生态环境综合研究》在生态环境研究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 借助遥感与GPS等现代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 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 对其生态环境现状、 生态环境敏感性、 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进行了评价% 研究了三峡库区(重庆段) 生态环境容量与区域配置问题; 科学划分了研究区生态环境功能空间分区, 并提出了调控措施与方法' 研究有助于提高对三峡库区(重庆段)这一典型的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规律及其内在机制的认识和理解, 对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具有借鉴意义?
《低碳能源论》共分为9章。第1章绪论。重点阐述了低碳能源研究背景、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第2章中国低碳能源的发展。回顾了我国能源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低碳能源发展现状,探讨了低碳能源发展的必要性、低碳能源发展方向等问题。第3章低碳能源与环境、经济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低碳能源与环境的关系、低碳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第4章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型机制。重点分析了我国能源低碳转型的机制,探讨了改革财税政策的作用机理、价格体系改革的作用机理、调整产业结构的作用机理、调整能源结构的作用机理及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等。笫5章低碳能源发展战略。重点探讨了低碳能源战略思路与目标、低碳能源生产战略、低碳消费战略、低碳城市战略。第6章低碳能源发展的路径选择。重点探讨了能源生产低碳转型、能源消费低碳转型、低碳
作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政策,全国碳市场于2021年启动,将逐步覆盖超过8000家高排放企业,创造一个千亿级别的交易市场。本书首先介绍了碳排放权交易的原理、 碳市场我国碳交易试点发展情况,为读者提供碳市场运行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国碳市场的 政策,详细阐述了企业、核查机构、投资机构等不同主体如何参与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碳排放核查、碳资产开发、碳排放权交易和碳资产管理,从实操的角度帮助各相关方 好地投身碳市场。
本书从供给和消耗两个方面对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综合评估,为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1990、2000、2010年TM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分析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时空动态特征;分别以净初级生产力(NPP)和人类收获占用净初级生产力(NPPh)表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耗能力,运用CASA模型和CNPP模型对NPP供给与消耗进行估算,分析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消耗的时空格局;以县级行政区为研究样本,运用冗余分析(RDA)排序法,对江苏沿海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消耗格局及其社会经济驱动机制进行定量研究;通过估算净初级生产力的人类占用情况,分析江苏沿海地区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并以江苏沿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热点区域滩涂围垦区为典型研究对象,分析围垦活动的生态系统服务响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的这本《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探索研究》共分八章,其中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程与实践、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战略、长沙县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进展、长沙县生态文明建设方案等内容。
王伟光等编著的《应对气候变化报告》由长期从事气候变化的科学评估、应对气候变化经济政策分析、低碳投融资研究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资深专家撰稿,追踪国际气候谈判的*进程,深入分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充分展示低碳金融在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效传递中国政府推动低碳金融发展、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思路。《应对气候变化报告》对读者了解和认识当前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形势、理解和把握国家低碳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法基础知识与能力训练》针对通常教材“导”的成分不足、理论与实践脱节之下,造成理论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技能训练与个人素质提高的相对分离、倚轻倚重的情况,对教材框架结构及内容进行亍大胆改革,在“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法学教育模式上进行了可贵探索。教材框架结构分“导学、经典案例、需要知道、环保实践、延伸阅读、讨论交流”六部分,内容安排遵循突出重点、不遗漏知识点原则。教师主导尤如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能力培养尤如导航坐标统领方方面面。“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率底于不待教师教授谓也。“导”要求“不灌而通”,因为“不灌”学生具有了主动性,得以发挥自由创新精神,环境法乃至整个法学、环境治理科学得以在通过教学延续人类文明中发展进步。教材专设“环保实践”、
《玉米》的另一个可能的名字也许应该是《三姐妹》,这个和《玉米》一样朴素的名字让我想起契诃夫,想起他对俄罗斯大地上那三个女人的深情守望。在《玉米》中,我们看到的首先是“人”,令人难忘的人。姐姐玉米是宽阔的,她像鹰,她是,她属于白天,她的体内有浩浩荡荡的长风;而玉秀和玉秧属于夜晚,秘密的、暧昧的、交杂着恐惧和狂喜的夜晚,玉秀如,闪烁、荡漾,这火红的狐狸在月光中灵俐地寻觅、奔逃;玉秧平庸,但正是这种平庸吸引了毕飞宇,他在玉秧充满体积感的迟钝、笨重中看出田鼠般的敏感和警觉。三个人,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险,三姐妹中玉秧走得最远,她的所到之处却是幽暗、逼仄的“洞穴”;在她们脚下和心中横亘着铁一般的生存极限,她们焦渴、破碎于干旱坚硬之地。 通
《环境功能区划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是在上述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整理完成的,包括环境功能界定与划分、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红线管控体系、基于区划的环境管理体系等内容。作者认为,环境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的空间差异划分不同类型的环境功能区,提出不同区域的环境管理目标和对策,实施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基于空间尺度建立从国家到地方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全国环境功能区划以战略引导为主,是各专项环境区划编制和实施的基础和依据。地方环境功能区划以落实细化为主,明确区域内水、大气、土壤、生态等环境要素的管控措施。在以2413个县级行政单位作为评价单元进行环境功能综合评估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类型的体现形式,把全国陆地范围分为五类环境功能类型区,其中,以保障自然生态安全为主的环境功能区
《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首先基于对城市圈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梳理,找出了城市圈生态文明共建共享机制建构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圈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协调框架,并选择了合适的模式;终从组织建设、制度设计、文化引导等方面,设计了城市圈生态文明共建共享的实现路径。
本书是一部关于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的专著。主要介绍健康风险评估的基本理论、剂量与摄取机制和化学物质毒性;基于NAS健康风险评估“四步法”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描述研究区基本情况并分析了农村水源水质检测结果、确定了主要危害物、污染源、暴露参数,分析饮用水和皮肤接触途径的健康风险水平、量化了水质健康风险评估中的不确定性,探讨了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健康风险的时空变异特征,阐述了农村饮用水风险管理措施,构建农村饮用水水质健康风险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总结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理论、技术与管理、示范应用。本书旨在加强农村饮水水质健康风险评估研究成果的科学交流,以期促进四川乃至全国农村饮用水安全工作。
本书以狼作为草原生态的标杆动物,并以*、鼠兔、普式原羚、*、沙芥、天鹅、白鹿和柠条八种动植物为观察线索,对中国草原的生态困境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反思。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以来,为普及生态文明理念、探索生态文明建设规律,借鉴国内外成果推动生态文明实践,贵州省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全方位对外生态交流合作平台,并于2008年开始谋划举办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2009年至2012年,连续四年举办了生态文明贵阳会议,每年一届。2013年1月,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正式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举办,成为国内目前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际论坛。《贵阳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报告》围绕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围绕“改革驱动,全球携手,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政府、企业、公众:绿色发展的制度架构和路径选择”全新主题,在生态文明国际论坛背景下,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贵州省特别是贵阳市生态文明示范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围绕绿色发展和产业转型、和谐社会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