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与方法体系》是有关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方面的专著,主要介绍利用模型模型库的思想开展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灾情评估的理论探索与方法实践。专著所涉及的灾害类型包括洪涝、旱灾、雪灾、低温冷冻、地震、滑坡、泥石流、沙尘暴、森林草原火灾和病虫害等10种。针对不同的灾害类型,通过灾情评估术语、灾情评估流程、灾情评估模型库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步骤,给出完整的灾情评估技术方法体系和灾情评估全过程。有关内容可为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提供直接借鉴,对其他灾害、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研究具有参考价值。《自然灾害灾情评估模型与方法体系》可供从事自然灾害、自然地理学、遥感应用等学科的科研工作者参考,并可作为有关学校师生,特别是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王恩福,黄宝森主编的这本《地震灾害紧急救援手册》一书对地震灾害紧急救援理念、地震灾害的特点、建筑物结构、建筑材料、救援策略、救援技术、后勤保障和救援行动基地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系统地讨论了救援队员选拔、培训、考核和岗位资格认证等相关问题;详细地介绍了救援装备的种类、救援装备的主要功能、技术参数、使用与维护保养,并提出了各级救援队装备配备的建议。该书为我国各类灾害救援队建设、救援人员技术培训和开展科学救援行动提供了一部实用教材。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在与自然灾害的长期斗争中积累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应急管理经验,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初步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制、机制、法制及应急预案)建设稳步推进。这些都是今后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实施政府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能力和水平还远远不适应于自然灾害发生及演变的现实,与发达国家应急能力与水平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亟须进一步完善与提高。本书在阐述自然灾害及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概况基础上,分别从气象灾害、水旱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海洋灾害、生物灾害等我国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类别角度,阐述分析了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和演变情况,并结合我国实际总结、
本书阐述了地质灾害的内涵及其防治工作的原则、程序和要求;论述了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和地裂缝六种地质灾害的概念、分类、成因、机理分析、预防措施、治理措施以及防治工程设计;以甘肃省天水市椒树湾滑坡和卓尼县上卓沟泥石流防治工程为例,从概况、地质环境背景条件、勘查、成因分析、稳定性(危害程度)评价、发展趋势、防治方案、防治效果分析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数据青藏高原东部地震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在综合研究前人资料和大量野外地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采用以图件和照片为主的形式,以写实的手法展示了青藏高原东部地形急变带地震地质灾害及其成灾背景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区域地震地质背景、龙门山及邻近构造带典型活动断裂特征、“5·12”汶川地震和“4·14”玉树地震地表破裂特征、近年来强烈地震诱发的典型地质灾害特征等,是探索青藏高原东部内外动力地质作用耦合成灾机理以及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早期识别的手学术资料。
2009年7月11日至13日,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灾害史专业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山西省历史学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举行。本次会议以“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为主题,旨在对灾荒与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总结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来自海内外数十家科研部门的近40位学者参加了研讨,提交论文30余篇。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郝平、高建国主编的《多学科视野下的华北灾荒与社会变迁研究》这部论文集,就是本次研讨会的一项成果。文集部分包括5篇文章。研究者们从各自学科立场出发,并不专注于历史时期的某一次重大灾害问题,而是基于对灾害史学科的整体关照,提出了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颇具启发性。第二部分也包括5篇文章,
本书是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全国创建最早(2008年6月)、坚守时间最长(三年)的中山大学一香港理工大学映秀社工站在灾区所做灾害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专业诠释。本书指出,根据灾后不同阶段的社会政治处境,灾害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应该从“紧急救助”转向“社区重建”。“5.12"汶川大地震后,面对灾区民众“生计归零”的现实,社工的迫切使命应该是推动社区可持续生计(城乡合作等)和民众自助与互助,以践行社工“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正义”的理念。本书是部将行动研究与社工本土情境有机结合的著作,对外灾害社会工作,乃至中国社会王作专业的本土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本书以29649条历史火灾为依据,分别对原始社会、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11个历史时期的火灾特点、分布和火灾原因进行统计分析,论述理据充分。同时,又对历史上的74起火灾案例作了较完整的描述。本书全面系统、史料翔实,揭示了不少火灾之最,并佐以大量珍贵图片,融史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体,是作者多年来研究火灾历史的力著。本书不仅可供消防工作者、史学工作者参考,还不失为一部消防历史文化的普及读物。的普及读物。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教材(第2版)》分三篇对厂级、车间级、班组岗位级安全培训教育内容进行全面阐述,对通用内容做出详细解释,对需要结合实际的内容,划出学习范围,提出学习建议。 希望各生产经营单位能够借助《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教材(第2版)》,履行好《安全生产法》和《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规定的对从业人员进行厂级、车间级、班组岗位级三级安全培训教育义务,真正夯实安全生产管理基础。同时也希望广大从业人员,能从《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三级安全教育培训教材(第2版)》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了解安全生产知识,掌握安全生产技能,提高预防事故和应急处理能力,真正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为安全生产的健康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缺陷与损伤》致力于提供有关优选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缺陷与损伤的详细描述。在过去50年中,关于优选复合材料缺陷与损伤的研究在各种报告和文章中均有讨论。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的大部分研究工作相对于对复合材料及结构的技术理解来说并没有失去相关性。事实上,目前在复合材料缺陷和损伤领域的工作仅证实了早期的相关研究和成果是相关的和适用的。 《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缺陷与损伤》将过去几十年关于复合材料缺陷与损伤方面的信息、数据和知识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并将作者本人在职期间对于复合材料机身的维护和修理经验增加到《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缺陷与损伤》中,从结构完整性角度研究损伤的危害性,并探讨了损伤识别的相关性,以及如何修复缺陷和损伤。 《复合材料及结构的缺陷与损伤》章概述了复合材料的一般应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