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性地介绍了振动、噪声与辐射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术语概念、产生机理、特性等,对深入理解振动、噪声和辐射具有重要作用。另外,本书详细介绍了振动、噪声与辐射的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总结了振动、噪声与辐射的现行标准,对早期发现和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环境和敏感人群具有重要价值,内容共分为7章。环境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健康是人类文明发展基本条件,保护人类的生活环境,创造适宜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条件,保证人类的生命健康,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书对于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随着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落实,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期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增加明显,司法鉴定机构、从业人员都显著增加,对于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为更好地交流学习有关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的相关知识,助力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组织编写了本教材本书主要介绍了地表水与沉积物的基础知识,系统阐述了地表水与沉积物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中常见的几种方法,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鉴定、污染事故溯源、生态损害鉴定等几部分的内容。
《环境社会学》系统阐述了环境社会学这一学科的若干核心问题,包括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环境意识、环境正义、环境运动、环境控制以及环境教育等,同时,对环境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范式、研究对象也进行了详尽的介绍。在这环境问日益突出的今天,本书的出版,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环境社会学》可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也可以作为非环境类专业环境社会学课程教材,亦可作为广大社会读者了解环境社会学基础知识的读物。
环境监测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危害的各种污染因子、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环境及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等。 李理、梁红主编的《环境监测(第2版21世纪环境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规划教材)》适合作为本科及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的各类技术人员参考。
刘艳霖主编的《水环境监测项目训练(十二五职业教育 规划教材)》内容包含水环境监测的各种方法,从样品采集到现代分析仪器使用,从常规环境监测到复杂环境样品中微量污染物的分析。 本书将水环境监测分为7个实训项目:水样采集和保存、物理性质的监测、非金属无机物的监测、金属及金属化合物的监测、有机化合物的监测、生物监测和综合项目训练,共包含45个子项目。本书依据环境保护部的 标准和方法,结合教学需要,内容表达形式直观,实用性强,可操作性强。 本书是高职高专院校环保类专业的相关课程教材,建议学时为120学时,各学校可根据学校实际选讲有关知识,同时也可供各行各业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技术是生态、环境和气象等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一门实用技术。全书共分八章,系统地总结了城市生态环境、大气环境化学、城市大气环境微生物及城市环境气象的研究成果,并较详细地介绍了城市环境气象指数、医疗气象及空气污染质量预报的方法。 《城市环境气象预报技术》适用于从事专业气象预报工作者阅读,亦可供大路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为掌握练江流域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影响,本书以汕头市练江流域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5个时期遥感影像及其解译数据为基础,系统评估汕头市练江流域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及植被覆盖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变化,探讨流域生态系统变化与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开展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联性研究,识别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综合评估生态环境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本书能为华南地区重污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为掌握练江流域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影响,本书以汕头市练江流域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5个时期遥感影像及其解译数据为基础,系统评估汕头市练江流域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及植被覆盖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变化,探讨流域生态系统变化与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开展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联性研究,识别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综合评估生态环境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本书能为华南地区重污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为掌握练江流域生态系统演变过程及影响,本书以汕头市练江流域1980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5个时期遥感影像及其解译数据为基础,系统评估汕头市练江流域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生态系统类型、格局及植被覆盖变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变化,探讨流域生态系统变化与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关系,开展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演变的关联性研究,识别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综合评估生态环境状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期望本书能为华南地区重污染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地域辽阔,气候、地形等自然条件复杂。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资源等问题逐渐成为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而中国特有的人口问题和自然条件,又使中国环境保护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中国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中国采取了一系列重要的战略措施,加大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力度。解决好中国的环境问题,既符合中国的发展目标,同时也是人类共同利益的重要体现。中国通过一系列环境立法和具体执行措施来推动环境法治,成效显著。
我们人类居住的家园——地球,是一个既美丽富饶又多灾多难的星球。频繁出现的旱灾、洪涝、台风、雹灾、火山、地震、滑坡、海啸、风暴潮、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自然灾难,不断地侵扰我们的生活。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所引发的各种人为灾难,也使我们烦恼不已,难以平静。防灾减灾专家们对最常见的火灾、地震等灾难进行调查发现,灾难本身固然会带来许多伤亡,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我们应急反应不当所致。所以,学会在紧急状态下做出正确的反应,对于每一个人避险自救是非常重要的。《危险境地逃生术》针对人们可能遇到的各种灾难和危险,提出了相应的避险之策和自救方法。也许书中介绍的一些灾害发生的概率并不高,但是它们对生存的危害程度却不容小觑。我们只有防微杜渐,有所准备,才能增强自己的避险与逃生能力。《
本书是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按照党和国家关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从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着手,清晰讲述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内容、途径方法,介绍了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政策体系和技术支持等内容。全书约18万字、共10章。每章附有知识链接,有利于拓展读者的阅读视野。同时,附有思考题,便于帮助提高学习效果。
《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实用技术与治理模式》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的推广和应用,是推动南方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技术遥手段,既有利于提岛石演化治理的技术水平.建立石漠化地区稳定的、可持续的国土动态安全体系,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为我国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了一条非常适用有效的技术途径。
环境监测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对环境造成污染或危害的各种污染因子、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环境及人类活动产生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等。 李理、梁红主编的《环境监测(第2版21世纪环境类专业新编系列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 规划教材)》适合作为本科及高职高专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保护的各类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