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是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湖泊演变及气候变化响应 专题资助下编写完成的一部青藏高原湖泊的综合集成报告。《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共分为两篇。**篇是青藏高原湖泊总论,分章节论述了青藏高原湖泊近几十年水资源变化、湖泊水质空间分布格局和演变过程、湖泊生物的空间分布和多样性,以及湖泊沉积物理化特征的空间分布格局;第二篇是青藏高原湖泊分论,对青藏高原单个主要湖泊进行2019~2023年期间的概况、水质、生物和沉积物底质性质的介绍。 《青藏高原湖泊科学考察报告》系统地展示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和青藏高原湖泊的*新研究数据,对于推动青藏高原湖泊水量、水质和水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 亚洲水塔 和青藏高原脆弱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科技支撑。
本书针对社会生活噪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交通运输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四类噪声选取典型环境噪声监测案例,从监测标准规范确定、监测点位选取、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评价等全过程对每个监测案例进行详细描述,全方位分析每一个监测案例的可借鉴之处,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与改进方案等,为相关人员今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经验。
庙岛群岛纵列于渤海海峡之中,处于渤海和黄海交汇之界,具有完整的生态系统。《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图集(2018-2022年)》以图集的形式展示了2018—2022年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庙岛群岛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图集(2018-2022年)》图片均为各年度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要素的分布图,具体包括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等海水环境要素分布图,重金属、硫化物、石油类、有机碳等沉积环境要素分布图,以及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底栖生物等生物环境要素分布图。
生产建设项目在施工建设期或生产运行期形成开挖边坡、扰动地表、工程堆积体、硬化路面等扰动地貌单元,人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各扰动地貌单元对项目区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破坏是造成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的根本原因。本书在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环境分析基础上,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危害影响评价体系,揭示工程堆积体边坡径流侵蚀过程及稳定性条件,分类设计典型水土保持措施,提出生产建设项目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范式及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结果丰富了生产建设项目土壤侵蚀学科体系,也为人为水土流失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提供支持。
《科技支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概述了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的战略形势,从气候变化应对、水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污染风险与防控等方面阐述了基本情况、重大科技需求和战略重点,*后提出了科技支撑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建设的战略保障措施。
本书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核心,建立了一整套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体系,由公里格网到地区、国家,定量揭示了尼泊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地域特征,为促进尼泊尔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做出贡献。
青草沙水库、陈行水库、金泽水库是上海市三大饮用水水源地,供应上海超过1300万市民的饮水。本书记述了上海市三大饮用水水源地常见藻类植物8门12纲26目49科136属,其中蓝藻门19属、绿藻门54属、硅藻门44属、隐藻门3属、金藻门4属、黄藻门2属、甲藻门5属、裸藻门5属。全书对所列种属的形态、分布进行了描述,并附有光学显微镜或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本书可供植物学、藻类学、生态学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参考。
灌区是生态系统的有机构成,本书以系统的思维,聚焦灌区生态系统水循环及其伴生的生态环境过程的健康发展,以灌区水土资源均衡为手段,以水-土-粮食-生态协同发展为目标,在理论方法、技术支撑、实践操作三个层面阐述了保障现代化生态灌区健康发展的理论,提出了灌区水土资源均衡配置与生态健康发展评价理论方法和现代化生态灌区健康监测与决策反馈模式,并以宁夏引黄灌区贺兰县灌区为对象,进行了理论应用,相关成果可为现代化灌区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湖北湿地保护与管理实践》吸取了外湿地保护研究成果,大量搜集、剖析了我省湿地保护鲜活典型案例,详尽地介绍了国际湿地保护发展的态势,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湿地知识,湿地保护的技术要领,湿地保护管理的办法和经验,对湿地保护专业工作者,具有较强的科学性、指导性、操作性;就是对社会大众而言,也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是一本极好的湿地保护的教科书。《湖北湿地保护与管理实践》的出版,必将对促进湿地的有效保护,规范管理,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发挥积极的作用。
《现代工业水处理技术与应用》将水处理技术与现代化的大工业装置如炼油、化工、发电等结合起来编写,根据工艺流程、污水特色对水处理缓蚀剂等各种类型的复合配方,以及不同水质分析与水处理药剂的分析方法进行了全面介绍,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用性,对从事水处理工作的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工程人员、管理人员、分析人员及相关大专院校师生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本书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系统地介绍了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环境质量十年调查评估的内容、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及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等。在此基础上,从城市群和长沙市区两个层面上,调查分析了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及十年变化、环境资源效率及生态环境胁迫变化等,然后采用综合指数分析法和图解分析法,对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的城市化生态环境效应、生态环境质量及胁迫等进行综合评估,总结出调查评估结论。最后,从政策、法律法规、技术、经济、管理能力等方面提出长株潭城市群和重点城区生态保护与管理对策建议。
《土壤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分为六篇:第一篇土壤质量及评价;第二篇土壤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第三篇理化指标与肥力测定;第四篇无机元素测定;第五篇有机污染物测定;第六篇土壤生物毒性监测。本书覆盖了土壤理化指标及
环境保护部环境监测司编著的《环境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检索指南》收录了截至2013年12月31日前发布的与环境监测相关的环境质量标准、排放标准(控制标准)、监测规范、监测方法标准等,均为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
为适应自然资源管理向“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转变的新的形势要求,本书依托自然资源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基地“耕地质量-江苏东海、宜兴野外基地”,在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等的支持下,基于土壤样点、空间预测和赋值方法综合优化下的县域耕地资源质量等级评价,基于大数据分析方法的省域耕地资源质量等级评价,基于大气-土壤-作物多介质系统监测的耕地污染风险评价和源解析,基于监测-模拟的城市地区土壤、大气多环芳烃分布变化、来源和风险预警,基于溪流溶解态有机质监测的土壤环境变化的效应评价,基于污染物湖泊沉积记录的资源环境保护效应评价等方面,对基于新方法的耕地资源质量与土壤环境监测评价进行了较系统的探索。
《中国气候与生态环境演变:2021 第二卷 上 领域和行业影响、脆弱性与适应》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对中国重点领域与主要行业的影响进行评估,重点聚焦在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冰冻圈、陆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以及农业、旅游、交通、能源和制造业、人居环境、人群健康和重大工程等的影响、脆弱性与适应方面。根据已有文献和研究的程度,有些影响具有较高的确定性,如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冰冻圈以及农业、旅游、交通、能源和制造业等的影响直接且显著,而有些影响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如海洋生态系统、人群健康和重大工程等,需要在不断研究中深化科学认识,在丰富科学积累中辨析影响程度。
本书紧密围绕“污泥强化脱水理论与技术”这一科学目标,系统开展了基于末端处理处置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工作。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概述、污泥脱水预处理技术、污泥物性测试方法、絮凝剂单独调理强化污泥脱水技术、絮凝剂复合调理强化污泥脱水技术、热水解预处理强化污泥脱水技术、热水解污泥的流动行为、污泥资源化利用、总结与展望。 本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针对性,为污泥脱水减量化工艺设计奠定了理论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对解决污泥的脱水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为污水处理厂的工艺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也可供从事水处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等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以及高等学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