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性肥料( Water Soluble Fertilizer,WSF) 即水溶肥,是指能够完全溶解 于水的多元素复合型、速效性肥料。1995 2000 年,国外水溶肥开始进入中国, 主要产品为花卉用肥,价格较高; 1998年,部分高价值经济作物地区开始使用 进口水溶肥,该肥料正式进入农业领域,但施用面积极为有限。由于利润可观, 2000年开始,国内一些肥料公司开始了初步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2005 年 以后,我国水溶肥产业逐步形成。 2007 年至今,在国内外共同推动下,我国 水溶肥的施用面积迅速扩大。2009年我国出台水溶肥登记标准,随着市场需求 的不断扩大,生产研发水溶肥的企业越来越多。由于水溶肥的特点是溶于水, 因此,水溶肥广泛应用于水肥一体化技术。自2011年农业农村部推广水肥一 体化以来,水溶肥产量逐年增长。 水溶肥可以水肥同施,以水调肥,以水促水,有效吸
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挑战。地方高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成为必然选择。本教材是为植物生产类和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本科学生所编写的,目的在于提高应用型人才所需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以期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实践。本教材参编教师长期从事土壤肥料学及实验实习的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土壤肥料学科的发展和测试仪器与手段的改进,力求编写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验实习教材。
本书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的相关课题组在针对农业信息化和现代职业农民的信息需求基础之上 编撰的实用技术丛书,本书实用性强 浅显易懂,生动活泼,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信息农业的重要参考资料 通过介绍信息化服务平台,是为农业主管部门(管理者)、农技专家(农技员和专家)及农户(普通农户和大户)提供的一套满足农技推广交流互动、推广服务管理等应用需求的综合信息服务。
本书系 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本书突破了以往学界单一圩田史研究视野的局限,而把唐宋时期长江下游圩田的开发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联系起来考察。全书以正史方面的文献为基本史料,结合考古、档案、方志、碑刻、文集、笔记、圩田志等相关资料,围绕唐宋时期圩田的开发与修筑、圩田的管理、圩田的经济地位、圩区的自然灾害以及圩田开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翔实讨论与细致分析,既注重宏观考察,也致力于个案研究。本书基于新视野,运用新方法,探讨新问题,既促进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间的交叉和结合,拓展了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又注重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为协调本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保证本地区“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理论依据与历史借鉴。本书适合在
本书用分层架构思想,自底向上地论述农业信息感知、农殖和物联网畜禽养殖三个农业场景中相关智慧农业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重点介绍农业数字化车间、大闸蟹物联网养殖、智慧养猪等。本书用到的智慧农业技术涉及物联网、云平台、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数字农业研究包括智慧溯源、农业传感器应用、农业无人机和无人农场等,其他应用研究包括猪只识别、农业物联网安全、农业物联网标准制定等。本书可为农业物联网的研究和产业化,以及新型农业物联网商业模式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也可供高等学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智慧农业专业学生选作教材。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对水产养殖的一些基本和关键问题进行了解答,介绍了水产养殖的常用设备,养殖环境,常见养殖种类的生物学特征、分布,并从食用、药用、工艺与美术等方面介绍了水产种类与人类的关系。对人们经常困扰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如"贝类都有贝壳吗""接吻鱼为什么会接吻""为什么说水至清则无鱼"等。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水产品,了解如何更好的养殖,如何食用,如何利用并从其收获丰富的知识与乐趣。
水肥一体化技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在一些灌溉、施肥技术发达的国家(如以色列、美国、澳大利亚、西班牙、荷兰等),已形成了完善的设备生产、肥料配制、推广和服务的技术体系。而我国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相比发达国家要慢的多,但在引入我国后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引进国外先进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我国灌溉设备的规模化生产基础逐步形成,在应用上由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已取得显著的节水和增产效益。在进行节水灌溉试验的同时,开始开展水肥一体化的试验研究。本书从生产实际出发,系统介绍了水肥一体化技术的设备组成等的基本知识、土壤养分与水分管理及肥料基础知识等、详细介绍了水肥一体化系统的选择、设计、施工及作物应用等。本书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可供广大种植户、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关设备厂家和专业工
本书是作者结合科学传播工作实际开展研究的成果总结,也是作者对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开展 三农 领域工作者素质提升工作探索的阶段总结。为了进一步理解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工作,为公务员、理论研究工作者等提供开展工作的借鉴,笔者将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结合人文和科学技术领域科学传播工作的探索,进行总结,完成本书。本书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部分,扶贫思想回顾与乡村振兴战略概述。首先,回顾乡村振兴战略前以往农村发展政策尤其是脱贫攻坚政策。并分析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联系与不同;其次,介绍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第二部分,乡村振兴战略的社会作用与时代特征。重点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经济、国家政策、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进而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马克思主
农业废物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其外延非常广泛,既包括种养业直接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果木剪枝、尾菜烂果、畜禽粪便、病死畜禽等,也包括农产品初加工产生的果壳、玉米芯、花生壳等,还包括可收回的废旧农业投入品,如废旧农膜、废弃农药包装物、废弃水产养殖网箱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方式有肥料化(主要是易腐有机物类)、饲料化(主要是植物纤维性废弃物和动物性废弃物)、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研究农业废物分类方法并对其进行合理分类,有助于梳理农业废物的基本特征,系统分析和指导农业废物收集、存储、转运、利用和处置。从而对于低碳环保和可持续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农业废物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其外延非常广泛,既包括种养业直接产生的农作物秸秆、果木剪枝、尾菜烂果、畜禽粪便、病死畜禽等,也包括农产品初加工产生
河北省自2008年家村镇银行 张北信达村镇银行试点以来,截至到2020年12月底已成立营业机构322家,其中总行110家,分支机构212家,网点遍及河北省各地,已经逐渐成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河北省村镇银行自成立之日起,始终以服务 三农 和小微企业为根本宗旨,开展各项金融服务,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那么,河北省村镇银行在落实 支农支小 政策目标的同时,是否伴随金融科技环境的变化提高了金融科技应用水平?是否实现了自身盈利性目标?其制度的变迁是否充分体现着其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即其制度适应性效率如何?这些问题学术界还较少关注。本书以河北省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梳理并评价相关理论,运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演进和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探寻制度演进的一般规律和现实差距,
《温室燃煤热风炉研究与应用》在讨论我国及其他国家温室加温设备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经验,结合设备工程势力学及农业机械化工程理论与方法,在新疆气候条件及日光温室特点的条件下,对温室的加温加热的热风炉及其他加热设备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并对燃煤热风炉进行了设计。
张欣悦著的《带钵移栽水稻秧盘制备》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部分,关于水稻的相关知识,主要对水稻起源、种类划分、种植区分布和栽植技术进行概括性的介绍。第二部分,关于带钵移栽水稻秧盘制备的系列研究,在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上,介绍水稻秧盘的种类、制备技术及应用情况,着重介绍带钵移栽水稻秧盘制备的系列研究, 介绍了带钵移栽水稻秧盘的实际应用示范情况及效益分析。
《明日的餐桌》探讨的是人类未来的粮食/食品问题。 本书的两位作者是一对夫妻,帕梅拉·罗纳德(Pamela C. Ronald)是一位遗传学家,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教授,她的丈夫拉乌尔·亚当查克(Raoul W. Adamchak)是一位有机农场主,同时为戴维斯分校经营学生农场。而本书论及的两大内容,有机农业和转基因作物之间,也如同他们的婚姻。本书提出,将基因工程和有机农业结合起来,农业与生物科学结合,也许是 合适、对环境 的未来农业的 策略,能够帮助解决解决未来人类的粮食问题,拯救地球。为了说明转基因技术和生态农业有机结合的可能性,帕梅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了转基因植物在生态农业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及其原理,拉乌尔则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农业技术的应用受到限制,有机或常规技术束手无策,而转基因技术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黏土基多孔颗粒材料吸附净化工业废水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基材矿物(蒙脱石、累托石、偏高岭石、石墨等)的物相组成、晶体结构、形貌特征以及物理化学性质,利用焙烧和水热改性法,研究了基材复配比例等工艺条件,制
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边陲,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进一步扩大,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张剑雄、王小娟著的《西藏农牧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立足于西藏的特殊区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