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京剧(含昆曲)脸谱概述、脸谱图例、经典论述三类内容构成。概述脸谱源流及演变、功能、分类等后,依净、生、旦、丑顺序展示手绘名家脸谱,略加说明,而以翁偶虹、刘曾复、梅兰芳等讲解、阐释脸谱的经典文字连缀其间。 京剧脸谱是京剧艺术重要组成部分,一端连接着古典文学对历史或传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端连接着表演艺术家对这些人物形象的理解及再创造;它既是一种传统,一种由一系列固定下来的符号构成的程式化艺术,却也是于细微处变化万千的,是特定表演者的个性化舞台实践。傅学斌先生《京剧脸谱》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既提供一般性常识,为 门外的 京剧爱好者指点出解读缤纷京剧脸谱的入口,而且从名家和流派的角度稍作展开,在同一人物不同脸谱间构建对比,顺带阐述了流派传承及特色、表演者个人风格等等内容,笔墨不
《剧作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本新问世之作。其中没有哪一个比较大的片断曾经发表过,尽管书中偶然在这儿或那儿曾经插进了——但愿插得还不算生硬--某些我往年发表过的文章中的零星段落和辞句。在举例时,我力求尽可能选用已出版的剧本,以便学者可以自行查阅和对照我提出的论点。我所以在那么许多例子中都引用莎士比亚和易卜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一般人容易接触到的剧作家。 如果读者觉得我有点过分滥用了注解,我有两点理由作为辩解:点是由于本书有一半以上的章节都写成于船上或者其他手头几乎完全无书可查的地方,因此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事后查考和订正;第二点是由于有几位友人--包括剧作家等等,曾经非常好意地校读了我的原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的缘故。
《齐如山谈梅兰芳》为纪念梅兰芳诞辰120周年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研究丛书”之一种。本书包括《梅兰芳访美游记》与《梅兰芳艺术一斑》两部分,详细、生动地记录了梅兰芳访美演出的全过程,以及梅兰芳的艺术成就与对中国戏曲的贡献。齐如山与梅兰芳合作,创作、改编了多出传统剧目,从情节、结构、歌舞、音乐、服装、化妆、道具、布景各个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开辟了被誉为“第二传统”的“古装新戏”。这些戏以其清新、典雅、唯美、抒情的舞台风格形成了“梅派”的一批经典作品。
梅兰芳,出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与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并称 四大名旦 。其生前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梅兰芳在20世纪20年代前,根据名著《红楼梦》编演了三出剧目,这在当时北方是第一次出现红楼戏,给京剧舞台又增添了异彩。在梅兰芳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一个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流派,世称 梅派 。其代表作有《贵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锋》《打渔杀家》等。
本书呼应《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的 教育戏剧 理念,重在通过戏剧学习增进青少儿语言沟通能力 如何在与他人的对话中运用创造性的互动方式,建立起正向的、有效的、且有趣的沟通,以及同理共情的能力。本书由一系列简短而生动的戏剧对话构成。每段对话均围绕家庭、朋友、爱好、诗词、上网、运动、食物、电影等与青少儿生活紧密相关的主题展开,将读者带入多样化的场景,让我们因戏剧而相遇,因懂美而丰富,在对话游戏中不断成长。 本书依托于F 剧场戏剧美育活动课系列,该课程自2020年起先后在北京市东城区21所中小学校开设。本书是该课程配套用书,既可作为校内外戏剧美育课、沟通课与班会课学材,也适用于团队破冰游戏及家庭场景,亦可供戏剧爱好者阅读使用。
《中国戏曲曲艺(精)》(作者张庚、陶钝、沈彭 年)是《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的概观文章, 介绍了中国戏曲的起源与形成,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 和特色,戏曲的改革与研究等。讲述了中国曲艺的历 史、艺术特色、发展与传统、继承与创新等。《中国 戏曲曲艺(精)》分两部分,分别介绍了中国戏曲和中 国曲艺的发展历史,艺术特色和艺术形式等。
谭鑫培一生创造了为数众多的艺术形象。由于他善于体察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精神气质,因而演来无不形神毕肖。熟悉谭派艺术的著名票友陈彦衡说: 谭鑫培演孔明有儒者气,演黄忠有老将风,《胭脂褶》之白槐居然公门老吏,《五人义》之周文元恰是市井顽民。流品迥殊而各具神似。 他在塑造人物时,不仅注意形象的真,而且讲求艺术的美,在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创造,以声调悠扬婉转,长于抒情取胜,但有时不免略带感伤。谭的唱腔不但集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卢胜奎、冯瑞祥等唱法之大成,而且广泛吸取了青衣、老旦、花脸各行的唱法以及昆曲、梆子和大鼓的音调,巧妙地融于老生唱腔中而不露痕迹,又能统一于自己的独特风格之中,自成一家。
作者运用丰富的文献材料和大量京剧实践知识,详细叙述了京剧的起源、发展、流派、唱腔等问题,还细致讲述了京剧舞台布置、演员角色、京剧行头、京剧使用乐器等,可以说,本书记叙了关于京剧的方方面面,是一部关于京剧的 小百科 。本书稿以作者张永和曾出版过的《京剧艺术一知谈》为底本,删减了 票友大赛 传统京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三大文化工程 等部分内容。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是由知名相声演员李伟建主编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相声教学工具书,分为《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相声艺术教程 中级》和《相声艺术教程 高级》三本。《相声艺术教程 入门级》是 相声艺术教程丛书 的*本,通过课程教学的形式将相声的基础知识,如说、学、逗、唱等,生动形象、重点突出地讲述出来,同时配以有趣的漫画形象,更容易被少儿接受。这本书将相声的基本学习理论、方法和实践融会贯通,目的是填补相声界多年来只有口传心授、没有教学指导的工具类书籍的空白。
杨小楼(1878年 1938年),别名三元,安徽怀宁人,杨月楼之子,京剧武生演员,杨派艺术的创始人。杨小楼和梅兰芳、余叔岩并称为 三贤 ,是京剧界的代表人物,享有 武生宗师 的盛誉。其幼时入小荣椿社学艺,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 奎派 风范,代表作品有《长坂坡》《挑滑车》。 杨小楼在艺术上继承家学,师法俞菊笙、杨隆寿,同时博采众长,逐渐形成独树一帜的 杨派 。杨小楼的嗓音清脆洪亮,唱念均遵 奎派 风范,咬字清楚真切,间有京音,行腔朴直无华。唱念注意准确表达角色的感情。从现存的《霸王别姬》《夜奔》《野猪林 结拜》等戏的唱片中,可以领略到他唱念的神韵。杨小楼武打步法准确灵敏,无空招废式,更能恰当贴切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着力体现意境,追求神似,也即 武戏文唱 的杨派特点。
本书对福建省*批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十番音乐(福州) 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提升等工作,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全书包括 概述 曲谱 代表性乐班 代表性乐人简介 特色乐器图 特色乐器与乐队演奏图 六大部分。书的内容较为代表性地展现了福州地区的十番音乐特色,同时,还涵盖了南平、宁德、三明部分县市的十番音乐内容,较为典型地完成对该传统民族音乐的展现与分析。
日本艺伎的世界一直是神秘的。她们的行业被称为“花柳界”。年轻貌美的艺伎一脸粉黛,浓妆艳抹,迷倒无数风流人物。然而,当你走进她们的世界就会发现,真正的艺伎生活却是别有一番滋味。本书将为你掀起它的神秘面纱,让你一窥究竟。 艺伎接受书画、诗歌、舞蹈等方面的熏陶,学习茶道、花道,掌握上流社会异常复杂的敬语,在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中,无不流露出古典式的教养,呈现出人们观念中女性美的全部要素。 艺伎的职业特点,令她们一切严格遵循古训,他们身穿和服,高耸发髻,白粉敷面,手拿绸伞,好像刚从古画中走出一般。 不单服饰化妆如是,她们在歌舞演艺、生活方式上面也都严格遵照传统形式。 艺伎就如同日本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吴小如、张习孔、吴同宾、黄、白先勇、黄竹三、幺书仪、于天池、丁汝芹、徐适端、张扶直、陈均、古今、钟年、钟鸣、胡海霞、吕文丽、张文瑞等十八位戏曲名家,通过文史知识编辑部编的《名家讲中国戏曲(插图本)》为您讲解中国戏曲之美。
本书是 高博士现代汉语方言丛书 中的一本,书中精选了漳州闽南地区比较有代表性的6出歌仔戏剧目,包括4出独幕歌仔戏和2出闽南语诗词歌仔戏。戏文的对白、唱词使用的都是地道、纯正的闽南语土语俗词、谚语、惯用语,所有方言、俚语、土字、俗言均用汉字表示,并标注了国际音标,再配以闽南本土音乐进行吟诵歌唱,把剧情主题、细节、人物性格特点等表现了出来。每出戏文均附有 词语简释 ,对其中的难语生字作了简明扼要的说明或解释。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不仅可以了解原汁原味的闽南歌仔戏,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漳州的戏曲和文化。
黄裳的 《旧戏新谈》称得上是一本 大师小书 ,《旧戏新谈》是他一九四七年到一九四八年间在《文汇报》副刊写的关于戏剧的杂谈的结集。这辑文字笔调轻松诙谐,因此读来不仅通俗易懂,而且还能窥当时社会一斑。在书中,黄裳信笔由之,论戏、论人、论史、论证,每有种种不同的新见。 读者无须苟同,亦无须苟异,尤其是月旦人物之笔,求同存异可也。
梨花开,春带雨 ,唱念做打舞,感受传统戏曲魅力。 梨花落,春入泥 ,生旦净末丑,领略传统文化精华。全套丛书以对青少年群体进行戏曲知识普及教育为目的,丛书内容简单易懂,包含戏曲艺术中表演艺术、曲种艺术、文学艺术三大核心,集科普性和趣味性于一身。全套丛书语言风格轻松幽默。 《看戏曲表演:妙趣横生》一书主要包括了与舞台表演有关的内容。 生旦净丑、唱念做打 程式、套路 脸谱、服装 戏曲表演的秘密全在其中,而番外篇的涂色游戏也趣味十足。
徐燕琳所著的《明代剧论与画论》是对戏曲理论研究领域和方法的一个新尝试。所谓剧论与画论,并非剧论和画论的平行研究,而是将重点放在剧论上,以剧论为主。将二者同时置于艺术形态和民族文化的大视野,统览它们各自的历史渊源和在这一特定时段的基本情况,进行跨学科、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立体研究,有助于我们用新的途径、新的方法,更好地说明和解决戏曲理论和实践问题,更好地认识它们各自内在的美学特性。 本书希望通过对剧论与画论的比较、分析和运用,达到说明、解决戏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目的。因此,在研究方法方面,同时采取了文艺比较学、文艺心理学和传统的文学批评方法,后者包括文史哲结合、推源溯流、知人论世等等。
《红色娘子军》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海南岛琼崖纵队娘子军的事迹,本书依据北京大学孔庆东教授的中国现代戏剧课程整理而成,以《红色娘子军》为主线,通过解剖麻雀的方法,掰开揉碎,细致入微,来让大家深味什么叫戏剧,以及跟戏剧有关的一切。《红色娘子军》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报告文学、小说、电影、电视剧、舞台剧、芭蕾舞剧、话剧、京剧、琼剧、广播剧等等。
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程序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文丑以做工为主。武丑以武打为主,和净角中的三块瓦之间的区别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