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糊画就是用布糊的画。布糊画的特点是集古今国画技法,有工笔重彩精工,得写意泼墨气魄;似堆绣而非同堆绣,巧堆积可胜似浮雕;人物有绢人外观效果,难在巨型扁体,五官凹凸不平,独幅丝料糊成不见褶皱,半体之身衣着纹理靠抻扯得以流畅自然;线粗不过一毫,糊布金线更现剪纸技巧;镶刻掐丝巧糊无隙,巧取景泰蓝精工;变中国画不经装裱难显珍贵,重在传承发展,贵在与时俱进。其作品设计严谨,用料考究,制作精巧,色彩协调,凹凸多变,画面逼真。本书以文字为主,图片为辅,主要介绍各民族、各地区有代表性和鲜明特点的布糊画艺术情况、知识、流派、优秀作品介绍与制作技巧。
本书涉及的民间艺术,只是人们较为熟悉,流传较广和群众喜闻乐见的一部分,旨在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举一反三,由此及彼,把相关联的知识综合起来,并尽可能通过考察、搜集、收藏、亲自动手和参与活动等形式,把知识变成能力,把认识付诸实践,从而培养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本书买点是在介绍民间艺术内容上以讲义的形式,分门别类,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大量的彩色插图更易于读者接受,有较强的可读性。这样的作品在图书市场上并不多见,只是个别介绍民族风情的画报上能看到一些简单的介绍。
《巧手学吉祥剪纸:入门篇》中所教授的剪纸作品以民间吉祥图为主。这些剪纸作品多用寓意、谐音和象征的手法进行创作,形象生动逼真、推陈出新,将民俗吉祥语句和现代美学意识相融合,寄予人们吉祥寓意,美化人们的生活。
本书的编著者梁石,是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也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他在生肖文化方面做过许多研究和思考,尤其在生肖对联的创作上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本辑对联从十二生肖不同侧面来表现人们在新的一年对生活的良好祝愿。从对联的字里行间反映出作者的机敏和智慧。这是十分难可贵的。
广西文场是二百多年前江浙等地一些说唱艺术传到广西,与桂林方言、民间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说唱艺术。它享有 中华曲艺宝库中的明珠 之盛誉,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本书是普及读物,从广西文场的源流及其嬗变、唱腔曲牌、伴奏乐器、表演形式及广西文场的名人名篇、深远影响等方面为广大读者介绍这一艺术形式,引领读者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书中还收录有名篇赏析等文字和视频。
本书稿对武汉长江大桥建筑装饰艺术解读主要包括三部分。*部分是武汉长江大桥的建筑艺术风格特征研究。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极具民族艺术风格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是一座文化内涵丰富的人文桥,武汉长江大桥呈现的是天人合一的视觉效果; 第二部分是武汉长江大桥正桥护栏图案文化内涵的解读。书稿在科学考证的基础上对50幅护栏装饰图案进行了命名和解读;第三部分是武汉长江大桥护栏图案用民间剪纸的形式再创造。民间剪纸在造型上与大桥铸铁图案接近;在工艺制作上精雕细刻;在艺术上既忠实于原作又富有剪纸的独特魅力。
《“小橘灯”非遗文化普及读本·每天一堂非遗文化课:民间艺术卷》包含音乐、舞蹈、刺绣、美术和雕刻五大民间艺术类别中的一百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民间艺术的传承绝不仅仅只是文化遗产的传承,更是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的传承,它们中的任何一项,都足以震撼人们的心灵。
民间工艺美术,是广大劳动人民以朴素的审美观念,根据自身生存的实际需要,就地取材,自行设计和制作,并为自身所享用的产物。千百年来,淳朴、勤劳的中原先民们,不仅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中原大地上培育、创造了灿烂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殷墟文化,而且也世代相传、培育出遍布大河两岸瑰丽的民间工艺美术之花。从旧石器时代那粗糙的兽骨骨针、骨梳,到新石器时代那绘有纹形图案的陶碗、陶灶;从奴隶社会那雕刻着神秘饕餮纹用以祭祀的青铜器物,到秦汉时代陵墓中刻有人物花卉的画像砖、画像石;从隋唐时期那绚丽的唐三彩俑、叹为观止的石窟佛像雕刻,到宋元时代那精美的鱼纹瓷盘、瓷枕,到明清时期那雅致、秀美的蜡染布和刺绣工艺品;从民间集市庙会上那千姿百态的泥塑玩具到岁时节令上那艳丽夺目的门神年画
手提购物袋要有强烈的实用性,不方便人们的使用,就会被使用者所抛弃,那也就无法再谈及广告宣传,甚至会影响到公司的名誉、声望,直至迁怒于你的产品。可以说媒体是广告的生合所在,广告脱离了媒体就会成为一句空话。适应内容物的手提购物袋,会因此而深受消费者的喜受,在爱不释手的心情促使下,它不只是热情地接纳了不同的重量、形状、大小的物品,还被人们挎在胳膊上,拎在手上,背在肩上,以的状态跟随着消费者穿过了无数的街巷,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各个角落,使其每一个接解到它的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广告的宣传。可见手提购物代有着任何广告都无法比拟的影响力,范围之广,令人惊叹。这也就是现代商家开始格外关心它的原因之所在。 将手提购物袋纳入包装范畴的原因是,不论我们到商店、连锁店、超市还是专卖店购物,商家都
关于《营造法式》的技术成就,学界关注最多,成果亦颇丰。与之相比较,《营造法式》中建筑纹饰的意象研究略显薄弱。有基于此,本书以《营造法式》五彩遍装祥瑞意象为例,根据中国古代传统“趋利避害”的文化心理,并结合北宋社会生活的历史实际,拟对其每一个图案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进行有理有据地分析和解读。全书共分四章十节,主要阐释了华文九品、琐纹六品、飞仙之类二品、飞禽之类三品、走兽之类四品、骑跨牵拽走兽人物三品等动植物纹饰和诸多几何纹饰的象征意义。当然,北宋建筑纹饰浓彩重墨,奢丽华贵之气十分引人注目,它在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北宋经济的繁荣景象。但是,在这些看似繁荣的背后,却潜伏着足以扰动北宋社会稳定局面的各种不安定因素。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理应积极地去面对它,分析它和反思它。本书通过解读《营
门的传统好处之一就是门具有欣赏价值,门神年画就是其欣赏价值的绚丽元素。门是门神年画的载体,而门神年画又丰富了门的审美性。 门神已经离我们渐渐远去,门神文化成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不是为了怀念,而是为了童年记忆;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好奇地探究。 门神构造了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因为失去,而更加珍贵,门神仍然装饰着我们的梦。愿这本书载着所有对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感兴趣的朋友们,穿过幽深的时空隧道,走进这个神秘而多彩的世界。
适宜的自然人文环境中,陕西关中大地特定的自然人文空间孕育出独特的关中皮影,而关中皮影在同是关中大地的各个地区,由于受不同的地理、民俗、方言等影响,产生了多种声腔形式,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如华阴老腔、华县碗碗腔、西府碗碗腔(灯盏头碗碗腔)、富平阿宫腔、咸阳弦板腔等,它们都与当地独特的自然人文环境或日生存空间——特别是民风民俗紧密融合。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特征。本书介绍了关中皮影的生存空间、剧种官腔、班社组织、演出活动、雕刻艺术。
中国剪纸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剪纸源流,剪纸与其他艺术,岁时风俗剪纸,剪纸创作,剪纸种类,剪纸工具与剪法,还介绍了全国各地的剪纸艺术,以及剪纸组织和剪纸书刊。
本书是民间传统工艺系列教材之一。剪纸艺术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也是中国最为普及、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本书按照剪纸艺术的风格分类,侧重于民间剪纸镂空技术和艺术,阐述了剪纸艺术丰富的艺术语言,剪纸艺术的造型规律,剪纸图形的寓意,剪纸的临摹方法,以及剪、刻技术等。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概述,剪纸的材料与工具,剪、刻纸镂空造型基础技法,剪、刻纸的临摹方法及造型基本规律,基于剪纸艺术的民间艺术,民间剪纸与田野调查,剪纸作品欣赏等。本书图丰文简,书中的案例精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民族民间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它们风格各异、特色鲜明、意趣盎然,不仅可以启迪学生的艺术心智,更可供学生临摹剪刻之用。本书适用于各级各类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艺术素质教育教材,作为手工课亦可
传统的扎染、蜡染、夹染和灰染大多以蓝靛为染料,虽然防染的方法不同,但成品都是蓝白相间的花布,所以可以统称为蓝印花布。其共同点是材料为布(或手织布),染料为植物蓝靛,制作过程为手工操作,包括扎染、蜡染、夹染和灰染,这是广义的蓝印花布。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以植物蓝草为染料,用黄豆粉和石灰粉为染浆,刻纸为版,滤浆漏印的灰染蓝白花布称为蓝印花布,这是狭义的蓝印花布。 蓝印花布是我国的传统手工艺。本书以介绍灰染为主,旁及扎染、蜡染和夹染工艺。作者于雄略先生为浙江桐乡人,对家乡的传统手工艺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恢复乌镇宏源泰染坊的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资料,所以是有感而发。同时感谢收藏和研究蓝印花布的专家吴元新先生提供了珍贵的藏品资料。
作为我国影系之一的潮州影,以其悠久的历史传承,独特的审美价值,旺盛的生命力,屹立在祖国的东南沿海,然而也面临危机,必须进行抢救、保护和研究。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有:①次把海峡两岸的潮州影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②首次提出潮州影的本源为陕西影戏,直接来源是南宋时期所形成的“南派影戏”,从而对潮州影的源流进行了恰当的说明。③提出海峡两岸潮州影分途演进说。④用对比的方法,将两岸“潮州影”的异同呈现出来。⑤以台湾影戏为参照,提出关于影戏未来的若干思考。
本书讲解木器修饰技法。内容包括,漆的种类与用途、涂漆的主要工具;13种漆器髹涂技法、5种漆器装饰技法;漆器陶器修缮复原技法、漆器的保养与使用方法等相关内容。适合家居制造业、油漆工艺等专业人士阅读,也非常适合喜欢木工diy和制作文玩的大众读者自学漆器髹饰工艺。即使是初学者,通过这本书,可以学会各种各样的上漆技法;对于熟练者也会有很大的参考。
中国绘画已有数千年历史,历代的画家在长期艺术创作实路中积累了不少创作技法和技艺方面的心得与经验。过去流传在民间画店作坊里的“画诀”,就是从中提炼出的宝贵遗产之一。 本书分为两编。编《画诀开秘》,收入大量民间口头流传的画诀,十分难得;第二编《绘事指蒙》,为明代刊印的古本,弥足珍贵。 由于时代变迁及社会环境、行业规矩和民间画家文化水平所限制,历代民间流传的绘画创作技法——即画诀,大多未能完整地记录下来,流传于世。因此,本书是中国部有系统、有注释、有分析的并收入大量民间画诀的资料性、研究性学术专著,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造物有灵且美》这本书里,日本工艺大师赤木明登走访了20位手艺人,并将他们的故事连同自己对“造物”的感悟记录下来,从而完成了一次对何为“美”的叩问与思考。这些手艺人遍布各个领域,又独具个性。 木工手艺人史蒂芬从制作的形状里看见了自己,明白了不用语言也能表达自我,与他人相连; 服装设计师敏子女士让赤木意识到,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 陶艺家内田钢一强韧中带着不可捉摸的脆弱,作品呈现出的生命质感却能直逼人的内心; 家具设计师永见真一的工房,是全球获得授权制作中岛乔治设计的家具; 造纸人吉冈夫妇生活在山中峡谷的大自然里,耕田、造纸,活得朴素又自在; 美术家前川夫妇把自己的工作称为“lolo calo harmatan”式,这句非洲土语意为“月亮、星星、季风”,他们用距离自己最遥远的语言讲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