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宋雅琴编著的《中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问题研究——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重新审视国际制度》的重要贡献,在于积极探索和论证发展中国家在政府采购国际自由贸易制度中的地位、取向和政策。本研究说明,后发展国家有可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条件,在国际自由贸易框架内争取发展机会和贸易利益,在政府采购市场竞争中创造新的贸易竞争优势,改变本国历史和自然禀赋形成的既有比较优势。
在WTO框架下,产业政策的空间发生了明显变化。产业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国内经济法制的需要,在涉及国际贸易时,还要考虑与WTO规则的关系。本书旨在为中国产业政策与WTO规则的协调建言献策。 《中国产业政策与WTO规则协调研究》首先对产业政策及其主权边界进行界定,然后阐述了产业政策应遵守的基本法律原则,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讨论了补贴政策、汇率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环境资源保障政策与WTO规则的协调问题,后探讨了WTO框架下中国银行卡外资准入的监管问题。得出结论:为使中国产业政策与WTO规则的协调,建议设立国家产业政策与WTO规则协调的评估机制,以便善于利用WTO规则为产业政策谋取灵活空间;妥善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我国产业政策根本利益。
本书试图从命题和角度两个方面实现学术研究的知识创新。一方面,本书试图跳脱国际经济法内部关于贸易和投资法制的传统学科藩篱,转而从经济学界关于贸易投资一体化的讨论出发,寻求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制一体化的经济动力,明确提出并初步论证了 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制一体化 的命题,试图从学理层面打通二者长久以来的学科隔阂,并在制度、规则及其实施层面提出应以一体化为应然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在研究范式方面,此前法学界关于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制内在关联的著述总体上以贸易法为视角展开,这种 从WTO看投资规则 的研究范式客观地反映了20世纪末以前国际贸易与投资法制的结构性失衡。但本书明确从 从投资规则看贸易规则 这一反向研究范式展开,揭示当前双边投资条约对WTO体制的递增效应,讨论贸易与投资一体化背景下双边投资条约对多边贸易
本书的着力点在于以下两点: ,选取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为主题,侧重研究现实问题。全书共分为九章。章结合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分析了相关理论成果及新形势下的对外开放战略。第二章在对外开放影响经济增长机制的基础上,引入了对外开放影响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标。第三章从东中西部地区的角度,对各地区外贸外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四章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贸易和投资增长效应。第五章从行业角度分析了我国农业、纺织业、现代服务业和物流业的竞争力及发展对策。第六章从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和贸易救济措施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当前的国际贸易与投资环境。第七章对我国的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作用及调整进行了深入分析。第八章对中国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战略的调整和选择进行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期待并坚信,中国必将会有更加优异的表现,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为多边贸易体制和整个国际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次修订,力求使《世界贸易组织概论(第3版21世纪高等教育标准教材)》(作者许立波)的结构更加紧凑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实用、资料数据更加新颖翔实、文字表述更加规范统一。 本书出版以来,许多院校均将其选作教材加以使用。 本书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宗旨、地位、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基本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加以归纳论述;对世界贸易组织管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的框架规则协定和协议加以分析研究;对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渊源(复关/入世历程)予以回顾和总结;对入世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予以评价和研究;对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框架下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予以展望和
《WTO争端解决的“中国年(2009)”》大致分为总论、分论和比较与借鉴。其中第一篇总论内容为,阐述了2009年我国参与WTO争端解决的概况、对WTO争端解决裁决性质的分析、对WTO诉讼策略和技巧的思考、WTO争端解决中的规则适用差异、GATT“一般例外”条款的援引问题和WTO争端解决的仲裁制度等;第二篇分论包括对我国应诉的知识产权案、出版物案和稀有资源出口限制案的专题分析或条约解释、对我国涉案的反补贴与非市场经济问题的研究等;第三篇是对巴西、日本与中国参与WTO争端解决的国内机制比较。这些发言和论文是对我国参与WTO争端解决的最近研究成果,值得一读。
本书部分是从WTO规则、WTO机制、WTO的经济理论基础这些角度出发,审视贸易保护和贸易保护主义,挖掘WTO框架下允许的贸易保护和反对的贸易保护主义,对贸易保护和贸易保护主义进行区分界定,并对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此次经济危机中的贸易保护主义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是审查一些主要WTO成员国在此次经济危机期间采取的贸易限制做法或经济刺激措施,并判明这些做法或措施是属于合理的贸易保护还是构成了贸易保护主义;第三部分是以中国为核心审视国外的贸易限制做法对中国的影响,以WTO规则为基础评价中国在经济危机期间采取的主要政策工具,并终试图为政策制定机构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针对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这一划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研究其战略问题,并探讨中方在贸易区各构成要件上应采取的立场、以及处理双方关系问题的办法等。
2001年6月13—15日,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德国技术合作公司联合主办的“西部大开发与非国有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在贵阳成功举行。来自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农业科学院、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陕、青、云、贵、川、沪、豫、鄂、苏、闽、琼等省区 (市),以及WTO总部等国际组织,德、美、英、澳等国驻华使领馆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共128人参加了本次国际研讨会。会议以“西部大开发与非国有经济发展”为主题,围绕“区域发展的国际经验”,“非国有经济参与西部大开发的地位、作用、途径、方式、政策选择”,“中国加入WTO与西部大开发”等有关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本书就是从提交会议的论文中选编而成的。
《WTO框架下农产品贸易争端研究》以农产品贸易纠纷增加资源付费为线索,从六个方面阐述WTO框架下的农产品贸易纠纷问题。首先,从国际发展不平衡和农产品产业利益不平衡两个角度阐明了国际农产品贸易争端频繁发生的深刻原因。其次,从贸易理论出发,放松了新古典贸易理论交易成本为零的潜在假设条件,指出交易成本的存在修订了传统比较利益理论框架下的贸易利益,国际贸易纠纷频繁发生,解决过程漫长而复杂,显著地影响了相关产品的贸易利益,成为引起国际贸易交易成本的重要原因。农产品贸易纠纷是国际贸易纠纷的重灾区,对农产品贸易利益的影响十分显著。本部分从理论上归纳了贸易纠纷提高贸易成本的渠道及其影响因素,说明了处于制度转轨阶段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是受农产品贸易纠纷损害较大的国家之一,其农产品贸易利益的实现过程受
高盛公司高级顾问、清华大学教授雷默撰写的研究报告《北京共识》发表以来,引起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黄平、崔之元主编《中国与全球化:华盛顿共识还是北京共识》及戴维·赫尔德著《全球盟约》业已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为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中央编译局、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及天津师范大学联合举办了“中国发展道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国内外一流权威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近50名就中国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本书结集出版这次会议的论文集,作为一家国内高端学术出版机构对这个社会热点问题的一个回应。本书对于“北京共识”的诸多讨论信息集中,观点均来自海内外名家学者,比较难得。
本书告诉读者,企业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不仅需要保证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还要保证劳动的整体社会效益。因此,企业不仅要经营好自己的资产,还要“经营”好各种关系,而打造企业利益共同体则是企业的。在企业内部,要与基层员工、中层管理者、核心层管理者形成利益共同体;在企业外部,要与客户、供应商、同行、异业组成合作共同体。
本书对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宗旨、地位、职能、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基本原则等方面的内容加以归纳论述;对世界贸易组织管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的框架规则协定和协议加以分析研究;对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渊源(复关/入世历程)予以回顾和总结;对入世几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成就予以评价和研究;对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框架下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予以展望和预测。适用范围:本科生、专科生,适用于涉外经济专业、贸易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