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集装箱的发明史娓娓道来,将一个看似平凡的主题衍变成一个个非同寻常的有趣故事,展现了一项技术的进步是如何改变世界经济形态的。它的价值不在于是什么,而在于怎样使用。在集装箱出现之前,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成衣不会遍地开花。而在集装箱出现之后,货运变得如此便宜,以至于某件产品产自东半球,运至纽约销售,远比在纽约近郊生产该产品来得划算。中国也从此登上国际集装箱海运和世界工厂的舞台。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还会有趣地发现,即便是一个简单的创新,也会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
本书介绍了浙江港口物流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共分9章,分别从港口物流发展的理论实践、浙江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态势、模式、运行效率、建设构想、增进对策等方面,展示了作者的观点和研究成果。
全球海运物流网络体现网络、流和相互依存等全球化历史路线。海陆向物流网络整合深刻地影响着港口空间组织,港口城市和区域的空间关系更趋复杂。本书通过物流管理和城市科学的融合性探,构建海运物流空间组织和港口城市-区域相互关联的逻辑框架,分析港口海运物流活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机制,探讨港口城市-区域的空间演进过程和机制。本书详细阐述了全球海运物流的发展及其组织结构和体制保障、全球海运物流网络的运营组织和功能特征,以及中国沿海港口嵌入其中的方式和机制;结台宁波案例,论证了海运物流活动集聚和港口城市的互动发展与空间迁移机制;探讨了全球海运物流网络在港口城市-区域的空间组织和治理体制与机制创新等。
本书比较详尽地以实务、法规以及相关案例,对现代物流应有的理论内容、实务运作、法律规范作了深入浅出叙述。 主要内容有:现代物流综述、现代物流实务运作、企业物流实务运作、第三方物流实务运作、供应链实务运作、电子商务物流实务运作、物流信息系统实务运作、仓储与配送法律法规、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法律法规、物流信息法律法规。本书整体结构安排符合学习规律和实践要求,既包含了基础理论又含有大量实务运作和案例分析,可以说是国内目前有关现代物流实务与法规方面较好的一本著作。 本书可用于物流、报关、国际航运方面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以上行业的专业人员参考应用。
本书是多名杰出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研究的成果,书中专业、细致地阐述了自动化、共享化和电动化车辆的发展现状和前景,探讨了三大革命对公共交通、社会公平以及汽车产业的影响,以及中国将如何(或可能)从这三大革命中获益。 本书共八章,分别从交通革命、电动汽车、共享出行、车辆自动化、21世纪交通领域的转型升级、缩小出行领域的贫富差距、重塑汽车工业,以及中国是否会在电动化、自动化和共享化出行的全球竞赛中*终胜出等方面阐述三大革命的影响。
陈洪波编著的《港口与产业互动发展比较研究》一书在港城关系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将港口、产业与城市作为一个“三位一体”的复合系统进行研究,重点分析港口与产业互动的数量关系,落脚点是港口产业升级和港口功能提升。将港口、产业与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复杂系统,基于系统仿真软件Vensim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宁波、上海、青岛三个港口城市的港口产业数据进行模型运算,揭示港口与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根据港口与产业互动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运行结果,得到了各个城市临港工业产值对投入要素的敏感度、港口营业收入对投入要素的敏感度以及临港服务业产值增长趋势,实证分析了宁波、上海、青岛临港工业对港口的推动作用、临港服务业对港口的推动作用、港口对临港产业的推动作用,为提出宁波港口产业互动发展的对策做了有力的支
航运产业是一个整体,要想理解某个环节的做法,必须先得理解其他环节的做法,只有以系统的视角来思考航运业,才有可能获得深刻、敏锐的洞察。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通过《航运服务管理》这本书对以下三个方面做了探索:,利用成熟的组织管理理论整合航运服务管理实践中零散的做法,形成管理理论与航运业务实践良好匹配的框架;第二,利用服务管理理论视角,把航运组织服务管理和航运产业政府服务管理分别阐述的更加透彻;第三,从航运服务管理实践中探索管理新思想、管理新思维和管理新理论。遵循以上三个思路,本书主要从管理专业维度,全面介绍、剖析了航运服务战略管理、航运服务组织理论与设计、航运服务营销管理、航运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航运服务运营管理、航运服务创新管理、航运服务信息管理,以及IMO国际公约和世界著名国际
福州地铁从无到有,走过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连线幸福之城》复盘福州地铁的建设过程,凸显了福州地质条件异常复杂的特点,专业而生动。同时,该书也以地铁1号线、2号线串联起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与现在、景点与市井,是对福州全面而纵深的导览。
胡晓健、陆建、赵顗、祁玥编著的《交通出行选择行为分析与交通需求管理/东南交通青年教师科研论丛》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大城市区域交通协同联动控制关键技术》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统计学习的差异化交通出行选择行为机理和预测方法》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部分为第1、2章,阐述交通需求管理的概念,总结和吸取国内外的实践经验与教训;第二部分为第3、4章,重点介绍交通需求管理的基本理论,提出典型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第三部分为第5、6、7 章,深入研究差异化交通出行选择行为、基于停车收费的轨道交通停车换乘行为以及拥堵收费影响下的交通出行方式选择,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交通需求管理对策;后一部分为第8章,在总结全书内容的基础上,展望交通需求管理的发展前景。 本
基于BOT的丽攀高速公路路地共建模式是对传统路地共建模式的改进,既满足了地方政府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的迫切要求,也迎合了项目业主寻求政府支持的利益诉求,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遇到一定的困难,有必要对丽攀模式进行梳理和优化。《重庆大学经济管理文库:丽攀高速公路路地共建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通过分析丽攀高速项目的运营环境和路地双方的利益关系,建立高速公路建设管理的典型模式——丽攀模式,在此基础上对地方政府职能和业主单位管理制度进行归纳和优化,并通过建立路地共建效益评价模型,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重庆大学经济管理文库:丽攀高速公路路地共建模式与效益评价研究》研究成果可为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提供重要借鉴。
吴汉才、王锦法主编的《船舶货运》依据国际海事组织《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2011)》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2012年2月29日颁布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 实施办法》、《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大纲》及我国航海类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编写。 《船舶货运》强调实践性,内容充实,既可作为航海技术专业和船舶驾驶专业教材,也可以作为海船船员考证培训用书,还可以作为航海专业人员的工作参考书。
本书系统阐述了各种国际货物运输形式的相关知识及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基本知识。全书共14章,包括国际海洋货物运输、国际铁路货物运输、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国际多式联运等,以及国际货物运输保险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等内容。本书在内容编排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应用性,每一章都先介绍相关知识,章后是本章小结、思考题等,后是案例分析。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院校国际贸易类专业、物流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以供从事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业务的有关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获得中国大学出版社图书奖第二届优秀教材奖。
导语 王勇编著的《基于临港产业链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与风险管理研究--以宁波-舟山地区为例》着重回顾了物流金融的发展过程,对产业链金融的维度做了细致的分析。并基于宁波的发展实际,对宁波一舟山的临港产业链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其中主要的临港产业链的物流金融发展模式给出了方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出提示,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 内容提要 浙江省发展基于临港产业链的物流金融对于解决临港产业链中的企业发展失衡问题、产业链因资金短缺而断裂的问题、降低银行风险、有效控制资金流向以及增加银行利润空间都具有重大意义。 产业链金融发展模式至少应采用以下维度来系统定义,即谁融资(融资主体),为什么融资(融资动因),怎么融资(融资途径、环节、方式),靠什么融资(融资手段),融资交易结构、融资运作模式、
日本物流管理及其发展理论研究,从物流活动主体构成的形态来看,日本的物流运作正在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很多制造型企业为了强化自身的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活动总成本,开始将企业的物流职能从其生产职能中剥离开来,成立专业子公司或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供专门的物流服务,为此一大批物流子公司和专业物流公司应运而生,逐步形成物流产业。自1975年以来日本各类物流运作形态的费用比例变化情况中可以看出,企业自身内部物流与通过物流子公司或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的费用比例在进入90年代以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观。
本书从理论、方法和策略上对物流园区协同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共七章,从物流园区发展理论出发,对物流园区发展形态、要素做出整理和分析;针对物流园区协同现状,从 政产学研资介 和产业集群视角提出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模式;引入机制设计和生态学理论,提出了物流园区协同发展机制与路径;从、行业、企业层面提出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对策,并结合哈长城市群物流园区协同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管理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物流工程、物流管理等专业本科、研究生的参考书,也可供从事物流园区规划与管理的相关人员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