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中国创业年代的前30年,迈步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既有高歌猛进,也有坎坷和挫折,外部障碍与国内问题常相交织,显见中国工业化道路具有特殊的困难及鲜明的个性。作者马泉山以四卷本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 对这一历史进程重加梳理,不妨说,是探索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学科的一个分支 新中国工业化史的尝试,只不过采取了回望录的形式。《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跨越--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49-1978年综述)》是在前三卷即《中国工业化的初战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49 195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中国的经济起飞实验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58 1965)》(待出)、《中国工业体系的纵深配置 新中国工业化回望录(1966 1978)》(待出)分段论述基础上的综述卷。作者把当代中国工业化历史的研究置于中国历史发展的纵
自电力公用事业计划进行自由化和引入竞争至今 差不多20年了。世界普遍接受了一些类型的重组使之适合当地的目标。本书旨在提供这 些市场结构和电力系统经济学的 洞见。它也涵盖基本的发电、传输和销售成本及定价。《电力市场经济学--能源成本交易和排放》亦对市 场的表现及其现在 的状态和问题进行了评估。该行业现在面临着与全球变暖、价格上涨和像中国和印度 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对能源需求急剧增长相关的新的挑 战。 重组的波浪潮旨在促进竞争,以期降低成本 。现在有必要考虑已经接受的多种市场结构表现如何,如何解决其中的一些新问题,以 及未来有必要进行哪些改变。 《电力市场经济学--能源成本交易和排放》(作 者巴里·穆雷)分为如下四个部分:部分行业基础设施 该部分描述了行业的基础设施和已经接受的影响 市场运行的多种结
......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主要内容包括:循环经济视角下的资源、环境和废弃物、清洁生产和全生命周期理论、物质代谢理论和物质流分析、循环经济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创新、钢铁产业技术经济特性等。
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 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书以经济学中环境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围绕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问题展开研究,全面探究生态创新行为的前因与后果。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初步提出研究假设,在波特假说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拓展和细化,构建了涵盖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所有驱动因素与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选择。毫无疑问,工业40R当下变革时代的创新形态和创新产品。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肘代到智能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变革、治理的革命和社会的进步。智能平台、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的不断涌现将推动智慧企业、智慧政府和智慧社会的形成。在工业40中国版 《中国制造2025》的护航下,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驶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指日可待。 《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大创新治理书系》由陈潭等*。
杨成林*的《去工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研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用于解释去工业化发生机制的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是围绕着资本逐利的本质来展开的,它不仅将去工业化的不同成因纳入进来,而且还进一步地探讨了去工业化的*深层次的根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的生产过剩以及由此引起利润率下降。这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其次,本书结合资本主义经济历史发展的实践,对去工业化的影响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这些影响从经济增长到经常账户的收支失衡,再到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主权国家债务危机等各个方面。第三,本书在对去工业化发生机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经济的 再工业化 能否取得成功进行了分析。这一分析不仅适用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的 再工业化 策略,而且也适用于2008年危机爆发以来,欧美等发
本书根据国内外矿业形势,分析了我国矿业走出去的必要性,总结了我国地矿企业走出去的成效、问题与特点,探索构建了我国地矿企业走出去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了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潜力,并运用评价模型分析了相关地区的矿业投资风险。
《中国工业发展热点问题》源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2010年起开始编辑出版的《问题与对策》内刊,内刊主要发表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对现实问题和热点问题的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刊登的文章面对现实问题,主题突出鲜明、短小精悍,形成了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其中很多的建议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肯定。工业经济研究所选择了其中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一些文章按年度编辑后出版,这不仅是对当时的记录,也为进一步系统和深入的研究现实问题提供*丰富的内容。由黄群慧、史丹主编的《中国工业发展热点问题(第2辑)/中国产业智库报告》收录了《应警惕美国货币政策的突然转向》《 一带一路 总体布局与推进思路》《深化地方国资国企改革的几点建议》《稀下产业发展环境变化及政策调整》等文章。
黄群慧、史丹主编的《中国工业发展热点问题(**辑)/中国产业智库报告》主要围绕2014年中国工业发展态势和热点问题来研究。从多方面角度研究工业发展的中存在的问题。内容涉及当前产业补贴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完善措施、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发达国家发展低碳钢铁的主要经验与启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要围绕 西向开放 做文章等。
本书是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之一。共九章,主要包括服装生产管理概述、服装企业组织与部门职责、服装生产前准备与物料管理、服装主要生产过程(裁剪工程、缝制)的组织与管理、服装生产能力与生产计划、作业研究与现场改善、服装品质管理、服装生产成本管理等内容。重点介绍了生产管理理论在服装生产中的运用及具体的控制方法和手段,展示了企业生产管理中理论与使用的工具、方法和程序,从服装企业生产系统管理的角度,对服装生产过程的主要环节进行了全面细致的阐述,以适应服装高等教育改革和服装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本书主要作为服装高等教育的专业教材,也可作为服装专科教育或成人教育的服装专业教材,也供服装制造业和服装销售等各类服装企业管理人员阅读。
当有一天石油枯竭了,整个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呢?石油的耗尽将会对社会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无论如何,这一天将不可避免地要到来,不是在今天,也不是在明天,或许就在不远的后天。 20世纪后半叶的两次“石油危机”已经为全球社会敲响了警钟。随后,人类为寻找石油替代能源而做出了种种努力,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异军突起,人类似乎看到了减少对石油过度依赖的些许曙光。然而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油价的剧烈震荡使得全球社会的脉搏也加速跳动,“第三次石油危机”令全世界惊恐不已。 如果到了“后天”,石油耗尽了,我们的世界是一片恐慌,继而死一般沉寂呢,还是能够化险为夷、重焕新生呢?这既是一个严肃而又沉重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论述,全面而细致地回答了这些我们必须共同面对
本书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电力消费的主要特征,剖析了电力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拆了经济结构调整、区域布局优化、高耗能行业发展等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我国电力需求的影响,设计了未来20年我国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增长的三种可能情景,利用国家电网公司电力供需研究实验室(ILE4)详细模拟了全国及各地区2030年的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状况,同时也展望了2050年我国的经济增长与电力需求。通过探索性的分析研究,为读者呈现了我国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增长的轨迹及未来的走势。 本书适合电力规划人员、电力供需分析预测人员、经济研究人员及国家相关政策制定人员参考使用。
本书根据华东电网有限公司所属企业在近年来所开展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研究与实践,详细介绍了电力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及实施方法,并例举了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电力企业的应用实践。本书所附光盘还收录了华东电网有限公司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项目工作小组在近年来发表的二十余篇论文,供有兴趣的管理或技术人员参考。
装备制造业是现代工业结构的核心,是综合国力的根基。为保障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推进产业升级迫在眉睫。这本由高梁所著的《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以踏实的调研和大量的文献阅读为基础,针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所需要明确的一系列相关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适合相关专业研究人员阅读使用。
《仓储部规范化管理工具箱(第3版)》通过全方位细化仓储部各岗位的工作事项,详细介绍了仓储部各岗位的具体职责、制度、表格、流程和方案,内容涉及仓储规划管理、物资验收管理、物资入库管理、物资储存保管管理、物资盘点管理、物资库存控制管理、物资出库管理等多个方面,可以极大地促进仓储部的运作效率和工作业绩,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仓储部规范化管理工具箱(第3版)》适合仓储部经理、主管、一线仓储人员,以及企业培训师、咨询师使用,同时也适合高校相关专业师生阅读参考。
美国一直以来都对能源趋势非常关注,不仅研究细致、高瞻远瞩,而且动用了科研、经济、政治、军事、国际组织等诸多手段实现其能源战略。 本书可谓是美国对于能源趋势和能源战略的集大成者。作者细致地研究了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可再生能源、氢、聚变能等各种能源的前世今生和地缘分布,进而提出了未来能源选择和战略。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作者并非仅为能源开发提出数据参考,而是站在美国立场为其掌握未来能源先机提出战略参考。从这个角度来讲,本书对于中国读者的启示性非常重要。 作者在全书提出了两个核心观点: 能源独立很难实现,各国就如同在跳一场华尔兹,虽然不时要互相踩脚,但仍需合作。 以往的能源更替,均由一种在六大方面都占优势的能源主导全球。但在未来,能源多元化将占主导,全球的探索和扩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