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是 三线建设 时期的重要代表工程之一,始建于1958年;1959 1969年,成昆铁路多次停工后再复工;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竣工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成昆铁路的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展示了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铁路工人和铁道兵在时代背景下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他们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不畏牺牲、默默付出的匠人精神、铁道兵精神;阐释了成昆铁路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成昆铁路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红色基因。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创业实践的思考认为:产业发展是由需求和科技两个车轮驱动的。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需求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进步也明显加速,两者的共同作用,正推动着新一波产业革命的到来。作者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未来产业发展的预见、产业发展对人类未来社会影响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本书以经济学中环境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围绕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问题展开研究,全面探究生态创新行为的前因与后果。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初步提出研究假设,在波特假说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拓展和细化,构建了涵盖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所有驱动因素与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从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2017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发展取碍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探讨了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和2018年的发展趋势。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自2012年推出以来,深受业界认可,已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参考文献。是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一直深耕细作并逐年不断丰富的鸿篇巨制。
《国家资源--清代滇铜黔铅开发研究》在历史地理的学科体系下研究清代国家资源的开发与管控,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结合笔者的新发现,讨论清代对国家资源——滇铜的开发与管控,包括四个方面:国家需求与滇铜兴衰、清代的边疆战略与铜矿业布局、国家管控下滇铜的生产与运销、清代滇铜开发与边疆社会经济发展。中篇研究清代黔铅开发,包括黔铅开发过程、采冶特征、矿厂分布、产量波动以及运销模式等内容。下篇为清代滇铜黔铅的运输地理研究,通过分析铜铅的产销地分布和对接、运输路线和中转站点的选择、道路运输能力与铜铅分流等问题,归纳滇铜黔铅的货流状况和运输布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选择。毫无疑问,工业40R当下变革时代的创新形态和创新产品。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肘代到智能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变革、治理的革命和社会的进步。智能平台、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的不断涌现将推动智慧企业、智慧政府和智慧社会的形成。在工业40中国版 《中国制造2025》的护航下,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驶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指日可待。 《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大创新治理书系》由陈潭等*。
本书首先介绍了稀土产业贸易相关基础理论,尤其重点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对于我国稀土产业出口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同时,从总体层面介绍了稀土资源的分布与特征以及稀土在传统领域和新材料领域的应用。其次,在梳理我国稀土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图形、表格等工具,从中国稀土产业生产、消费、贸易三个方面对其数量、产品结构、出口国别等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并指出由于定价权的缺失,稀土产品出口价格长期低迷。第三,基于巴格瓦蒂(Jagdish N.Bhagwati)贫困化增长的必要条件和贸易条件指数原理,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对中国稀土产业出口贫困化增长进行验证,继而研究出口贫困化增长的现状和成因。第四,以市场调研所获取的资料和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构建中国稀土产业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
本书描述了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船舶工业处在举步维艰、进退维谷的危急关头,船舶战线领导人坚决贯彻执行邓小平做出的 赶船下海,打进国际市场 的战略决策,带领船舶工人和企业突出重围,历经艰难险阻,赶超英、美、日、韩,终于成为世界造船大国,创造世界奇迹的艰难曲折的过程;讴歌了中国造船人不畏艰险、逆境而上、百折不挠、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民族精神;谱写了一曲船舶战线群体用热血和生命铸就的惊心动魄气吞山河、悲壮恢弘的英雄赞歌。
建筑设计业呈现出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污染少等特征,其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诸多产业部门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旺盛的市场需求既有力推动了该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掩盖了不少潜在的问题。 本书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以及上海市2004年和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绘制了多种专题图。同时,通过企业调研、座谈以及深度访谈,获取大量手信息。在此基础上,针对上海建筑设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师生的教学辅助读物,也可以作为国内设计企业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业务参考用书。
《中国制造业创新型人才生态开发体系研究》主要包括对以下课题的探讨: 一是基于大脑创新思维和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知识体系的个体人才的生态开发; 二是中国制造业产业链路径下的人才种群及其运行、产业链适配性人才素质模型和人才种群模式及开发的研究; 三是中国制造业创新型人才生态开发外部环境研究; 四是中国制造业创新型人才生态开发影响因子研究; 五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构建中国制造业创新型人才生态开发体系,并探究其运行机制及规律。
本书以我国产品质量管理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质量管理理论与为研究方法,以系统建模、仿真试验与案例分析为研究手段,系统地提高我国产品质量,以推动我国产品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质量转变。
本书以新旧冲突为主线,以南京国民政府盐政现代化的二元目标冲突为基础展开研究的。本书既以前人研究为基础,又突破前人研究视角的局限,重点探讨在改革目标二元化冲突束缚下,南京国民政府的盐政现代化改革与盐民、盐商、食众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包括日本的侵华战争)等方面发生的互动关系,围绕由盐政现代化改革及各种互动产生的政治与经济(或经济社会)、中央与地方、官与商、官与民之间经纬交织的复杂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工业4.0(又称第四次工业革命)是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提升的时代机遇。面对急剧变化的全球制造业,中国制造该何去何从?中国制造业过往的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廉价劳动力、资本及对创新的模仿,但这些竞争优势如今正逐渐丧失。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力争借助工业4.0的浪潮,从世界*制造大国跻身发达制造大国之列。但中国制造商要成功实现数字化转型,必须基于自身现状,设计高度定制化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本书聚焦中国工业 4.0 之路,探讨从制度建设,到技术技能配备等方面,中国企业踏上工业 4.0 征程所必须面临的挑战和应对。
本书将近年来上海化学工业区开展循环经济的相关工作汇编成册,分成两个部分:部分从园区层面介绍了上海化学工业区在科学理念与理论的指导下,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发展循环经济的情况以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第二部分从企业层面介绍了上海化学工业区内各企业在政府引导下开展循环经济的情况。 上海化学工业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就是鼓励企业开展清洁生产;使用清洁能源;提高对土地、石油、天然气、水、电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减少各种废弃物的排放;综合利用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其基本原则是强调以企业为主、政府支持、市场引导,并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进行导向、鼓励和支持,形成有效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 上海化学工业区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资源综合利用率、环境保护等方面,
《构建内生增长动力的老工业基地振兴道路》以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的研究样本,内容主要来源于张万强近年来主持的相关课题,书中引用了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省委政策研究室、辽宁省政府研究室等单位一些研究资料,也借鉴了部分同行的研究成果,把全面增强内生增长动力、再造产业竞争优势作为全面振兴的基本目标,把深化改革开放、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全面振兴的动力支撑,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全面振兴的终目标。
中国 65 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工业化。工业发展贡献给中国的不仅是国富民强的物质现实,而且是思想解放、科学理性、开拓创新的精神财富。 《大国筋骨—中国工业化 65 年历程与思考》是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金碚长期研究中国工业经济发展问题的精心力作。全书史论结合,上篇回顾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的轨迹,阐述了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抓住机遇,参与国际分工,使我国通过 65 年的工业化进程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历程;下篇从创造资源、保护环境、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倡导工业文明的角度,探讨了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与创新》较为系统地从企业层面,产业共生,转型升级,废物循环利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5个方面,总结了2000年以来我国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模式和特色,进一步从经济环境综合绩效,对环保新道路的发展的贡献,论证了国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的钢产量从建国时的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占据世界总产量的近一半,取得了让国人骄傲,令世界瞩目的巨大成就。而钢材贸易的发展史,其实却是一部融资进程的发展史,钢贸走到后期,已逐渐淡化失去了其原本的作用,而是逐步沦为融资的平台。钢贸曾创造出一个个暴富的神化,但又将一批批人拉下神坛。倾巢之下,洪水退去,人们才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是躺在沙滩上裸泳——是的,几乎是所有人! 钢贸曾让各路资本趋之若鹜,曾是资本追捧的宠儿,但如今钢贸也让资本避之不及,“谈钢色变”甚至“防火防盗防钢贸”; 钢贸曾经开创了融资的新格局,其操作手法甚至被誉为金融领域的重大创新,然而当危机来临,原来的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虽然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例如,汽车的发动机、电子集成电路的芯片等。由于国内装备制造业技术落后,出口厂商需要进口发达国家机器设备来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出口快速增长,即产生了 进口引致型出口 效应,但是, 为出口而进口 战略的实施也抑制了装备制造业与中国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 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生产性服务投入,而不是来源加工过程。生产性服务内含的知识和技术决定了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生产性服务内置于装备制造业,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能专注于自己的 核心能力 ,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不能专业化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交易成本的下降,生产性服务
《中国区域工业能源效率时空效应》首先构建了基于场景理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理论框架,从自然属性的能源效率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的宏观意义的能源效率问题。然后,基于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7~2012年的面板数据,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DEA模型对中国区域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和节能减排进行了测算和评价;并从空间上利用收敛性分析模型、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区域差异的收敛性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从时间上利用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研究了影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贡献率和冲击效应。
《集群创新——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选择》研究了中国转轨经济下老工业基地的集群创新战略,比较了中国和欧美国家老工业基地集群创新的不同,明确提出了老工业基地振兴需实施依靠产业集群进行创新的区域经济战略及政策,并论述了中国老工业基地集群创新的路径、创新系统和政策。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本,在众多大企业都在不断尝试创新转型的现状下,中小企业和创业企业又如何保持竞争力和不被缩小生存空间吞噬?随着互联网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一命题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并成为互联网和传统行业从业者亟需了解和探讨的内容。 在转型领域里,从旧制造向新制造的转型过程中,传统企业若没有找到应对之道,迟早会被无情地淘汰。 本书聚焦 互联网 中国制造 战略,收录 吴晓波、毕胜、姚吉庆、叶国富、吴亮、徐习明、夏华、刘徳、曾玉波 等行业大咖转型大课的精华内容,又不仅仅局限于转型导师的成功经验的叙述和总结,更深入探究和分析现象级转型背后的本质,立足根源,剖析从马桶盖现象到供给侧改革,从产品制造到商业模式创新的根源,解读互联网化下的传统行业整体的变化趋势, 探寻中国制造企业成功转型升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