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是 三线建设 时期的重要代表工程之一,始建于1958年;1959 1969年,成昆铁路多次停工后再复工;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竣工运营。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揭开了成昆铁路的神秘面纱,为读者全方位呈现了成昆铁路的建设过程,展示了其建设过程中的典型人物及光荣事迹,展现了铁路工人和铁道兵在时代背景下的大无畏精神,歌颂了他们为我国建成工业大国不惜代价、不畏牺牲、默默付出的匠人精神、铁道兵精神;阐释了成昆铁路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进一步凸显了成昆铁路蕴含的爱国主义、革命精神、红色基因。
本书作者基于多年创业实践的思考认为:产业发展是由需求和科技两个车轮驱动的。进入21世纪以后,人们的需求理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科技进步也明显加速,两者的共同作用,正推动着新一波产业革命的到来。作者从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未来产业发展的预见、产业发展对人类未来社会影响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思考。
......
本书以经济学中环境经济学、创新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管理学中企业战略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等为理论基础,围绕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问题展开研究,全面探究生态创新行为的前因与后果。通过探索性案例分析初步提出研究假设,在波特假说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模型拓展和细化,构建了涵盖制造业企业生态创新所有驱动因素与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编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从工业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发,系统分析了2017年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发展取碍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深入探讨了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和2018年的发展趋势。 《2017-2018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系列丛书自2012年推出以来,深受业界认可,已成为行业内的重要参考文献。是对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一直深耕细作并逐年不断丰富的鸿篇巨制。
德国提出的工业4.0风靡全球,成为全世界制造业共同关注的热点,中国也不例外。为了进一步探讨工业4.0,本书结合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从多个角度对此话题进行了解读和分析,并着重阐述了中国在工业4.0方面的机遇和挑战。指出了我国工业制造业存在的问题、努力的方向、实现的方法和途径。阅读本书,就会对工业4.0有一个更直观、系统的认识。对于想轻松了解工业4.0的读者来说,本书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积*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战略选择。毫无疑问,工业40R当下变革时代的创新形态和创新产品。从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肘代到智能时代,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时代的变革、治理的革命和社会的进步。智能平台、智能工厂、智能产品、智能服务的不断涌现将推动智慧企业、智慧政府和智慧社会的形成。在工业40中国版 《中国制造2025》的护航下,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驶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指日可待。 《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大创新治理书系》由陈潭等*。
《国家资源--清代滇铜黔铅开发研究》在历史地理的学科体系下研究清代国家资源的开发与管控,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以前人研究为基础,结合笔者的新发现,讨论清代对国家资源——滇铜的开发与管控,包括四个方面:国家需求与滇铜兴衰、清代的边疆战略与铜矿业布局、国家管控下滇铜的生产与运销、清代滇铜开发与边疆社会经济发展。中篇研究清代黔铅开发,包括黔铅开发过程、采冶特征、矿厂分布、产量波动以及运销模式等内容。下篇为清代滇铜黔铅的运输地理研究,通过分析铜铅的产销地分布和对接、运输路线和中转站点的选择、道路运输能力与铜铅分流等问题,归纳滇铜黔铅的货流状况和运输布局。
本书首先介绍了稀土产业贸易相关基础理论,尤其重点阐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对于我国稀土产业出口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同时,从总体层面介绍了稀土资源的分布与特征以及稀土在传统领域和新材料领域的应用。其次,在梳理我国稀土产业政策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分析、图形、表格等工具,从中国稀土产业生产、消费、贸易三个方面对其数量、产品结构、出口国别等进行统计性描述分析;并指出由于定价权的缺失,稀土产品出口价格长期低迷。第三,基于巴格瓦蒂(Jagdish N.Bhagwati)贫困化增长的必要条件和贸易条件指数原理,从产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对中国稀土产业出口贫困化增长进行验证,继而研究出口贫困化增长的现状和成因。第四,以市场调研所获取的资料和数据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构建中国稀土产业出口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
本书根据国内外矿业形势,分析了我国矿业走出去的必要性,总结了我国地矿企业走出去的成效、问题与特点,探索构建了我国地矿企业走出去风险评价模型,分析了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潜力,并运用评价模型分析了相关地区的矿业投资风险。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虽然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例如,汽车的发动机、电子集成电路的芯片等。由于国内装备制造业技术落后,出口厂商需要进口发达国家机器设备来提高产品质量,实现出口快速增长,即产生了 进口引致型出口 效应,但是, 为出口而进口 战略的实施也抑制了装备制造业与中国本土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 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大量生产性服务投入,而不是来源加工过程。生产性服务内含的知识和技术决定了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生产性服务内置于装备制造业,中国装备制造业不能专注于自己的 核心能力 ,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不能专业化发展。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和交易成本的下降,生产性服务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对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新要求。 本书以能源消费革命、能源生产革命、能源技术革命、能源体制革命和能源国际合作为切入点,阐述了能源革命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路径与政策以及对世界的影响等,论述了能源革命、绿色发展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以中原经济区为例,分析了能源革命和绿色发展的实践进展,并提出对策建议。 本书可供能源环境经济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研究人员及政府部门的管理决策者参考。
本书是花王集团前总裁的倾力之作。 作者亲历了日本传统制造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深悉传统制造业对新技术的执着追求。基于对传统制造业创新文化的领悟,作者将现代技术管理与这种传统文化相结合,通过对照《易经》、《天工开物》等著作中的东方哲学思想,以独到的视角分析了“技术-产品-市场”(TPM)的创新链条,和以“守-破-离”为根基的创新方法,并指出,东方企业的创新之道在于重塑制造业之魂,以此构建东方企业特有的创新文化。
加入WTO以来,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出现新的变化趋势,并对企业效率产生深刻影响。《中国制造业空间格局与企业生产率研究(科技创新与区域发展研究)》基于大样本制造业企业数据,运用新经济地理理论和集聚理论,系统研究了中国制造业在国家、区域和城市层面的空间集聚与变化趋势;运用条件逻辑模型探讨了在转轨经济条件下中国制造业新企业的区位选择机制,验证了同类企业区位选择的相互集聚特性;采取计量手段从区域、产业、企业三个维度探讨在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空间集聚与产业效率的关系;研究了在不同的区域和产业条件下产业集聚产生经济绩效的通道,分析了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产生的环境条件以及转型经济制度环境对产业集聚效率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区域和产业条件下优化产业效率的区域和产业政策建议。《中国制
《中国新能源发电分析报告》是能源与电力分析年度报告系列之一,主要对2013年中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及运行情况、政策法规和新能源发电热点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为关注新能源发电的领导、专家、科技人员、能源行业从业人员提供决策参考和依据。本报告从新能源发电项目的开发建设情况、运行及利用情况、标准与并网运行管理、发电及并网技术创新、发电成本、*颁布的政策法规、国内外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针对中国现阶段新能源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2013年新能源发电热点问题进行了专题分析研究。
赵敏、康德飞等编著的这本《广东新材料产业及促进政策研究》详细分析了国内外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及动态,深入研究了广东省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在借鉴国内外新材料产业相关促进政策的基础上,从广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促进广东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建议。
去提出的“改善”、“改善1.0” 于个人或职场层面的改善。之后的“改善2.0”以提高效率为主要目的,在各个职场之间多方合作的改善,“改善3.0”则与日产的戈恩改革类似,通过跨部门的知识交流达到 加深入的改善。而本书介绍的“改善4.0”将从社长等高层管理者以及现场工作人员的视角出发,站在相同的立场,首先挖掘现场、或实例中潜藏的真正问题和改善的要点。然后,点燃火种,激发所有员工的潜能,让企业的每一名员工无一例外都能拥有改善力,并充分运用这份力量,实现组织 协作型的改善,引发经营改革,在未来的时代里得以长存。 在作者所指导的企业中,通过生产现场的改善成功在不同领域开发出畅销商品,或开拓全新市场的企业并不在少数。第2章将具体阐述取得此类成果的企业事例。本书介绍的改善方法简单易懂,希望 多从事生产制造的中小
冯飞编著的《要素成本上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及相关政策研究(2013)》讲述了:近年来,包括劳动 力成本、资本 成本、土地成本、原材料成本、能源成本、环境成本、物流成本、商务成本和 行政成本在内的广义要素成本的上涨, 已经对我国的产业增长、产品进出口、产业绩效和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重 要影响。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阶 段,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等新经济要素成为产业增长的关键驱动要素。OECD 在《增长新要素源泉:无形资产》中明 确提出:包括R D、员工技能、软件、设计和营销在内的无形资产是经济增长 的新要素源泉。《要素成本上涨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 及相关政策研究(2013)》从国内外理论和实证研究出发,在充分认识要素成本上涨 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的基础上,深 入剖析要素成本上涨对我国不同类型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提
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是指转变传统钢铁产业的产业结构及其原有能源结构,依托低碳技术,借鉴环境经济相关理论的基本原理,调整优化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节能减排,建立“三低”,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产业结构,实现钢铁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红光所著的《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在梳理低碳经济相关文献和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日本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实绩,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我国的钢铁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建筑设计业呈现出知识密集、附加值高、污染少等特征,其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诸多产业部门具有积极意义。近年来,旺盛的市场需求既有力推动了该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掩盖了不少潜在的问题。 本书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计数据以及上海市2004年和2008年经济普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绘制了多种专题图。同时,通过企业调研、座谈以及深度访谈,获取大量手信息。在此基础上,针对上海建筑设计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本书既可以作为高校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师生的教学辅助读物,也可以作为国内设计企业和政府相关主管部门的业务参考用书。
水木然又一力作即将上市: 跨界战争 商业重组与社会巨变 本书入选中组部向党员干部第十一批学习书目,中国图书评论学会2015年6月 中国好书 。工业4.0 人类的第四次科技革命。 本书深入而客观地解读了工业4.0的起源及现存状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梳理了与工业4.0相关的各种*前沿科技成果,如可穿戴设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设备等,同时不仅针对德、美、日等强国进行了优势分析与对比,而且重点针对我国面对工业4.0的优劣势与切入点、现状与出路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讨论,继而引发人们对工业4.0将可能带来的种种机遇与挑战的思考。 阅读: 互联网 实施工业4.0 智能工厂的生产 自动化 物流及其关键技术、应用迁移和实战案例 更多经管畅销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