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Ⅱ(第六版)行政救济法》是 盐野宏行政法教科书三部曲 之二,分三部分论述第三编行政救济论。以 行政救济法的观念 为绪论,以 行政争讼的观念 行政过程中的争讼 行政事件诉讼 论述行政争讼法,以 国家补偿的观念 国家赔偿 损失补偿 论述国家赔偿法。文前附有文献列表,文后附有判例索引和事项索引。 《行政法Ⅱ(第六版)行政救济法》采用传统行政救济法体系,对行政不服审查、行政审判、苦情处理等行政过程中的行政争讼予以全面考察,结合《行政不服审查法》和《行政事件诉讼法》的修订,对应《行政判例百选》新版的内容,反映判例和学说的进展,形成与时俱进的法规范解释适用范式。《行政法Ⅱ(第六版)行政救济法》从行政不服审查,到行政事件诉讼,再到国家赔偿、损失补偿等领域,广泛涉猎、追踪判例和学说的动向,让理论
本书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翟校义教授主编,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提升信访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制度化水平为出发点,旨在为信访工作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搭建一个开展理论探讨、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推动信访制度的改革创新与完善,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书由“专家访谈”“理论视野”“信访观察”“探索与思考”“社会调查与案例分析”等部分组成,撰写人员均为信访工作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保证了本书的学术权威性和实务指导性。
《行政法Ⅲ(第五版)行政组织法》是 盐野宏行政法教科书三部曲 之三,分四部分论述第四编行政手段论。文前附有文献列表,文后附有判例索引和事项索引。 《行政法Ⅲ(第五版)行政组织法》立足于广义的行政组织法,对行政组织法在立法、执行的任何阶段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所进行的应对,以及以法解释之名由实务推进和学说展开的行政组织法论的状况,皆予以关注并纳入研究。《行政法Ⅲ(第五版)行政组织法》对中央省厅等改革立法和地方分权关联法令进行理论分析;关注规制改革、公私协动等动向,围绕《国立大学法人法》和《地方独立行政法人法》展开解说,全面、准确地反映了规制改革及公私协动在制定法上的应对,追踪展示了判例和学说的最新展开,对行政组织法领域的裁判、判决进行精到分析。《行政法Ⅲ(第五版)行政组织法》对《国家行
本书以现行公安行政法律、法规、规章等为依据,按照 公安行政基础理论一公安行政行为一公安行政行为救济 的理论框架,吸收公安行政法学的新学术成果,并结合公安行政执法实践,重点针对特定领域的公安行政业务、公安行政程序、公安行政救济等进行阐述。全书分为七章三十四节,包括公安行政法简论、特定领域公安行政法律制度、公安行政程序制度、公安行政救济制度、公安行政复议制度、公安行政诉讼制度、公安行政赔偿制度等内容,并将相关法律法规条文条目附后,以便对照查询、阅读。
张成立、张西勇*的这本《异体行政问责法制完善研究》在深入分析异体行政问责的构成要素、理论渊源、重大意义的基础上,以 法制完善 为视角,系统研究了我国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问责、司法机关对行政机关问责、公民参与行政问责三大领域的热点问题,重点探究了我国异体行政问责实践中存在的立法、执法、司法等方面的缺陷,并立足我国实际、合理借鉴域外成功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健全问责法制、增强问责实效的制度完善措施。
信访指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投诉请求,依法由有关行政机关处理的活动 。所以,信访涉及各个维度的秩序,而且也涉及信访的管理及公共治理和相关政策。 从秩序维度的角度来说,信访实际上涉及很多原始社会的秩序维度。在原始社会的秩序维度里,其内在地具有不同类型的治理结构、相互关系的行为模型。信访意味着其内在的利益关系、行为模式、心理秩序的维度,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从而弱势的当事人开始从秩序外寻求帮助,尤其是通过扩展秩序的公共权力寻求帮助,试图在扩展秩序的框架里寻求帮助。 《信访、公共治理与政策》一书共分为五篇,其中前两篇为信访篇,后三篇为公共政策篇,收录了2016年召开的第六届 公
作为承袭大陆法系和前苏联社会主义法系的国家,中国的媒体法建设历经20世纪80年代的起落,在专门性的“新闻法”或“媒体法”暂时没有出台的情况下,在诽谤法(80年代以来)和政府信息公开法制(近两年来)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对于提升新闻界的专业水准和更有效开展舆论监督甚有助益。 诽谤法被法学家称为媒体法皇冠上的明珠。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的一大进步在于:在一个有长期的“因言获罪”传统的国家,将通过新闻媒体对他人名誉的损害由可能的刑事诽谤逐步转化为民事性的名誉侵权或新闻侵权。而“名誉侵权”或“新闻侵权”概念的发明、使用和普及,是中国法学界、司法界和媒体界对于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独特贡献。 对于媒体法和诽谤法的重要性,在今天这个大众传播和新媒体时代,学界恐怕无人予以否认。然而集中、系统和
本书是法学工作者和医学工作者的联手之作,它是从法学的角度,立足于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实践,以大量的医疗个案和医疗理论为载体,以医疗体制法律的创建为主线而形成的一个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理法体系。本书首要的目的不是建立一个独立的医事法部门,而是建立一个合理的医事运行体系。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法律照样可以而且应当有所作为,而且非法律不行。其中的实践明证包括卫生保险体制的建立、初级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等。
“钓鱼执法”、“烟民被拘”、“赵C更名”等备受社会关注的典型个案具有怎样的行政法意蕴?婚检自愿与强制的纷争、治安承包与消防民营的热议、车牌拍卖与价格听证的困惑如何在行政法学理上逐一得到澄清?青年行政法学者章志远教授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坚持不懈的思考,在书中进行了行政法学视角的专业解读。“理论焦点”与“延伸思考”的设置,在秉持学术气息的同时也增添了本书的应用价值,使其能够作为法学院部门行政法案例教学的重要参考用书。
《一般行政法原理》作为“高等学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用书”行政法系列教程之一,适应时代的需要,对行政法原理原则和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本书共分为五编,包括绪论编、主体编、公产编、活动编和监督编。本书作为专著性教材,在内容上,既注重行政法基本知识的系统介绍,又注意行政法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剖析;既着重阐述中国行政法,又适当引介外国行政法,体现专与博的结合。在方法上,既有对现有成果的继承,又强调未来的创新;既考虑到知识性,又不忘可读性。目的在于培养学术思维的同时,为读者提供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空间。本书不仅适合法学专业研究生研习,也适合其他专业和社会读者阅读。
在现代社会,隐私权是个人维持“精神与人格之独立性”所必需的基本权利,也是涉及网络社会治理、网络安全的重要法律问题。但是在倡导“分享”、“参与”理念的Web2.0时代,个人资料讯息大量暴露于众,导致使用者的“过度分享”活动侵害本人乃至无辜第三人的隐私权。我们发现,真实空间中的隐私权保障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虚拟空间的隐私权保障情境。本书着重于探讨隐私权在资讯社会中所遭受到的新型侵害,分析能否从行政法上找到特定的保障方式,平衡私人利益和社会共同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关系? 为了回应上述问题,本书的论述按照如下顺序展开:绪论及章对选题意义、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的特征及其侵害问题进行分析,为全书的论证确立明确的对象。第二章简单介绍隐私权的传统保障模式,第三章在此基础上详细论述网络时代的隐私权及其保障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致力于行政行为基本原理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原本是作者的博士论文。全书以公共利益本位论为理论基础,系统、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了行政行为的先定力、公定力、确定力和执行力,论证了上述效力源于法律的观点,阐明了它们的基本构造,实证了它们在实务中的功用。本书还分析和探讨了行政行为的存续力,即行政行为的生效和失效规则、追溯力和延迟效力等。
《行政法判例选析》通过对100个真实的行政法案例进行分析,探讨了行政诉讼法上的可诉性问题、利害关系问题、被告资格问题以及相关的行政法原则问题等。可以说,这100个案例涉及了行政法和行政诉讼法从宏观到微观的多个细节。同时,本书篇章结构清晰、合理,每个案例都清楚地表明案件名称、编号、来源,同时正文中也以清楚地分为"裁判要旨"、"事实概要"、"裁判理由"和"判解"以及"相关法律规范"五个部分,条理清晰,阅读体验佳,且方便专业读者查询、使用。
《行政法基本原则研究》从比较与宪政视角,运用哲理与实证等方法,集中围绕行政法基本原则的确立与司法适用问题,展开全方位的研究,勉力建立我国成熟的行政法基本原则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