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件审判九步法 是在要件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操作方法。要件分析方法是指以构成诉讼基础的基础规范作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并涵摄规范要件对案件作出裁判的方法。其实质也就是请求权方法,*关键的是以权利请求基础作为诉讼的出发点。 要件审判九步法 以要件分析方法为基础,同时又发展了要件分析方法。它是以权利请求为出发点、以实体法律规范构成要件分析为基本手段的审判方法,围绕当事人的权利请求基础,将审判活动划分为环环相扣的九个步骤,分别是 : 固定权利请求 确定权利请求基础规范 确定抗辩权基础规范 基础规范构成要件分析 诉讼主体的检索 争点整理 要件事实证明 事实认定 要件归入并作出裁判。该方法着眼于提高法官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法律适用能力,对法官审理案件和制作裁判文书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本书不仅
《审判》是卡夫卡*为著名的长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约瑟夫 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不知自己犯了什么罪,却从此陷入无休无止的官司之中。他寻求各种帮助,但所有试图 帮助 他的人,不是将他引向自由,而是为了控制他教他顺从权威。*终,在一个黑夜里他被带走,并秘密处死
·这是一位学者型法官的审判经验和思想精华。 ·这是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融审判实践与理论思考为一体,将法律适用过程创造性地分解为九步形成的《要件审判九步法》,层层递进,步步为营,使审判活动成为一门裁判艺术。 ·通过它,您将了解法官的思维模式和办案思路;通过它,您会发现法官的智慧和法律的魅力。 ·本书对于法律从业人员培养法律思维方法和提高法律适用能力具有很强的启发意义,对于律师办案、法官审案具有实际的操作指引作用。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为了配合修改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学习、宣传,帮助广大读者准确理解此次修改的立法原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参加法律起草工作的同志编写这本学习问答,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本书以法律条文为指引,准确阐述反不正当竞争法法条含义,为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专业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和社会大众提供了权*的学习读本。
我国部刑法典诞生至今已三十余年,1997年进行了全面修正,尤其近对刑法又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修改,刑事法网日渐严密。刑法为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之相应,刑法学可谓是我国法学领域里起步早的学科之一,也是研究相对成熟的学科,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关系愈加错综复杂,刑法学的研究日渐深入,但包括刑法学的基础理论问题仍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大量实践中出现的复杂疑难案件亟待从理论上加以解决。这就要求刑法学研究在积极吸取国外优秀成果的同时努力实现与本国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的对接,在致力于对现行刑法规范进行注释解读的同时综合运用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手段,从刑事政策、犯罪学、国际刑法学等多角度拓展刑法学研究视野,并终服务于刑法目
全书约25万字,共七章:未成年人司法概述、涉罪未成年人的实体处遇、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未成年人强制亲职教育制度,以及附录:《联合国少年司法*限度标准规则》(北京规则)。
《减刑假释程序研究》一书是孙琳修订其博士学位论文而写成的。本书从减刑假释程序的基本原理出发,深入分析了减刑假释程序的双重价值和正当性要求,抽象出减刑假释程序的模式,并以比较法的视角透视了程序主体、权利保障和运作规程等各个要素和方面。立足本土资源通过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方法,提出重构我国减刑假释程序的总体设想和具体思路。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为了配合修改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学习、宣传,帮助广大读者准确理解此次修改的立法原意,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组织参加法律起草工作的同志编写这本学习问答,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本书以问题为导向,准确阐述反不正当竞争法法条含义,为政府工作人员、企业专业人员、理论研究人员和社会大众提供了权*的学习读本。
本书以大型工程项目审批流程为研究对象,从法律规定以及现实操作的双重视角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基本建设审批流程中的法律规定不足以及漏洞,并针对现实操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立法建议和司法建议,终达到完善基本建设的审批流程的目的。
本书在厘清罪犯生活卫生管理的属性和功能的基础上,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系统梳理了我国罪犯生活卫生管理的基本制度和流程,对罪犯生活秩序管理、饮食管理、防疫与疾病治疗、心理卫生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具体阐述,并初步探讨了罪犯生活卫生管理创新的内容和路径。 本书主要供在职民警培训用,也可作为司法警官院校刑罚执行专业、监所管理和教育矫正等专业的教学用书,亦可作为在职民警工作指导用书。
本书共包括9章,分别为量刑建议的界定、我国开展量刑建议试点的分析、当前影响量刑建议开展的主要问题、量刑建议的依据分析、量刑建议的原则、量刑建议的条件、量刑建议的提出、出庭支持量刑建议,以及量刑建议的搞诉和救济。
《转型期诉讼法学创新文库(8):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社会支持机制研究》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体系进行了整体性概览,对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发展历史、理念基础和原则体系等内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归纳整理,搭建起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基本框架和结构。并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五项特殊司法制度:非羁押强制措施、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社会调查制度、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和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中的社会参与机制进行了专题研究。
监狱担负着执行刑罚改造罪犯的职能,是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维护公平正义,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主要力量之一。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如何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蕴含的“法治中国”理念,如何“运用法治思维与方式化解矛盾”,成为监狱实际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 房玉国同志是北京市监狱狱政管理科科长,北京市监狱管理局(以下简称市局)局级专家型干警,l985年4月从部队复员,参加监狱工作。曾先后在北京市监狱管理局清河分局、延庆监狱、市局狱政处、北京市监狱工作。在分监区从事管理教育工作20余年,在市局和监狱从事狱政管理工作l5余年。
本书从监狱安全防范系统的发展谈起,提出了监狱智能化安全防范体系建设概念,介绍了监狱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监狱智能化安全防范系统的应用。*后,结合参与全国*个《监狱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技术规范》(DB37/T 2640-2014)山东地方标准制定,对监狱安全防范标准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论述。
晚清以来,近代中国受欧风美雨的影响,废除了传统的中央三法司与地方行政长官兼理司法制度,建立了现代的司法制度。经历约半个世纪的发展,民国在司法体制建设方面亦取得一定成绩,通过制度选择与制度创新,在有的领域甚至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表面上看,1949年之后中国大陆的司法体制与近代中国相较已改弦易张,新旧体制泾渭分明;但实际上今天司法改革所面临的问题亦为民国司法的核心问题,例如独立的行政审判机关、*司法机关抽象的规范解释权、司法行政权的特殊安排等等。本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近代中国的司法展开研究:民初选举诉讼中的法官造法、平政院裁判与近代中国文官保障制度的司法实践、公务员惩戒的司法化及其界限:公务员惩戒委员会体制研究、民国司法院:近代*司法机关的新范式、近代中国审级制度的变迁、从三法司到司法院
恢复性司法是犯罪与司法领域的热议话题。其倡导者认为,应对犯罪的刑罚措施及其他常规社会措施既不能满足被害人需求,也不能防止再犯,因此应当用恢复性司法取而代之。在恢复性司法中,犯罪人的家庭及社区可以鼓励犯罪人为其行为之后果承担责任、表达痛悔的心情并修复伤害;恢复性司法还强调使犯罪人重新融入社区,反对通过刑罚及排斥性措施控制犯罪人。 尽管恢复性司法颇受追捧,但是其现象并没有得到人们真正的理解,并且大家对于恢复性司法究竟所指何物有颇多歧见。本书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大家认识恢复性司法背后的理念、价值以及围绕恢复性司法展开的争议提供一个涪晰日易懂的引导。 约翰斯通指出。恢复性司法不应被简单地认为是控制犯罪人的一种新技术。而是代表着一种重要的范式转换,以及对犯罪与司法之内涵、社会与犯罪人
厦门大学法律系(现为法学院)创办于1926年,其后几经坎坷,历尽艰辛。自1979年复办以来,法学院在重视提高诉讼法学教学质量的同时,始终密切关注并积极参与我国诉讼法律制度的建设及诉讼法学科的发展。近十年来,法学院教师出版、发表了许多专著、教材和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海事诉讼、仲裁制度、破产制度、海峡两岸诉讼制度比较以及司法改革等方面,在法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1999年,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厦门大学开始招收诉讼法专业硕士研究生。2001年5月,为适应诉讼法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提升学术研究水准,促进诉讼法学科的发展,并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摇旗呐喊,尽一点绵薄之力,我发起编写“厦门大学法学院诉讼法学系列”。受20世纪90年代英国民事司法改革的启示,我们将本丛书的主题确定为“接近正义
本书是基于司法部面向全国司法行政系统《 数字法治智慧司法 信息化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而编写的指导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各级各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具体实施的功能型用书。全书5篇27章,分别从司法行政信息化的数据属性分析与逻辑结构、智慧应用设计、基础设备与环境设施、案例与运维体系、立项与工程实施管理5个部分进行了论述。既可用以指导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各级单位信息化建设,又可为全国警察院校司法行政信息化人才培养提供通用教材,还可以为参与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公司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了解 数字法治 智慧司法 顶层设计思想及具体实施要求的途径。
本书在对医患纠纷进行界定且就医疗事故鉴定与司法鉴定的关系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对医患纠纷司法鉴定的原则、程序及鉴定意见的作出等进行了探讨,并就医患纠纷法律责任作了详细阐述,同时还对外科、骨科、妇产科、儿科等医患纠纷案例作了介绍。
本书是本对中国判决理由的传统与现代转型进行专门研究的专著,试图从体系到内容填补该领域的学术空白。它从多向度的视角来展开研究,并借用了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运用了大量跨学科的知识和原始档案等手的材料,力图做到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其论题从传统到现代是中国判决理由发展的必由之路。本书具有理论方面的价值,一方面体现在系统地论述了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不可逆转性,更加坚定了我们走法治之路的信心;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局限性和情理型判决理由的合理内核,从而使人们对法治的局限性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正确的认识。本书还具有实践方面的价值,它体现在如何完善立法、如何让法官所作出的判决理由符合法规范型判决理由的要求、法官应如何协调情、理、法三者之间的关系、如
《中国审判指导丛书:审判监督指导(总第54辑 2015.4)》主要内容包括法律、法规与司法解释、司法文件及解读,案例评析,裁判文书选登,实务研讨,经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