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学(第五版)》既立足于研究我国刑事诉讼领域的全新内容,也对国外的先进制度理念进行了借鉴吸收,反映时代的成果。在编写体例和内容创新方面,仍旧严格遵循刑事诉讼规律,并按照部门法学哲理化的思维,促使刑事诉讼法学研究方法走向多元和理性,在讲清刑事诉讼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程序的基础上,尽量在理念、原理以及原则、行为、效力等问题上阐释清楚。 此番修订的第五版,是对原书的 推陈出新 。刑事诉讼法全新修改明确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原则,完善了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的程序规定,增加了速裁程序。 此外,刑事诉讼法修改的26项决定中,有7项涉及辩护律师的相关内容,称得上是 完善律师制度的新措施 。此版教材皆反映以上修订,并加入大量实践内容,更突出了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特点
本书以 刑事诉讼中的财产权保护问题 为研究对象,从概念、理论基础、现存问题、问题原因、域外模式及对策路径等方面,对该问题展开论述,体系完备,思路清晰。在步入 财产社会 的背景下,该主题的研究极具时代意义。本书的价值在于:一方面系统地对刑事诉讼中财产权保护的程序和规范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基于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剖析了刑事司法实践中财产权保护的问题,并进一步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还对美国和德国两个代表性国家的财产权保护模式进行探究;基于对共性的梳理,进而提炼出我国相关制度建构过程中可借鉴之处。
专业刑辩律师提炼办理案件之精华,以轻松、幽默的口吻向读者解读技术辩护的刑事办案模式,将何为技术辩护、如何开展技术辩护娓娓道来。该书以刑事诉讼流程为框架,以辩护基础、侦查辩护、检察辩护、一审辩护、二审辩护、专项辩护共计六编为经,以团队建设、接受委托、会见、阅卷、调查取证等三十六讲为纬,经纬交织,内容丰富,语言质朴,凝结了作者成长、进步的经验之谈。开卷之时,技术辩护律师的工作场景清晰可见。本书可为年轻刑辩律师发展提供经验参考,也可带领以刑辩律师为职业目标的法律人徜徉律师生活。
数字时代下,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社会生活一部分的刑事诉讼,也不得不直面此种变化而发生变革。其中,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数据安全的保障成为刑事诉讼中的重要议题,新型侦查手段的运用以及司法信息化的推进也对传统刑事诉讼结构造成了冲击。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开展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尤其关注新时代下刑事诉讼公正等核心价值因新技术运用而面临的潜在威胁,尝试通过协调刑事诉讼传统的基本原理与新技术运用的时代需求之间的关系,提出解决二者冲突、实现刑事诉讼领域内新技术运用遵循法治化要求的路径。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刑事诉讼法》是中国法制史上部以法命名的现代刑诉法典,其所确立的基本制度框架,迄今依然影响着我国台湾地区的刑事诉讼制度与实践。本书是对1928年《刑事诉讼法》的详尽阐释。除绪论部分简要探讨刑事诉讼法的意义、主义、地位、效力与解释外,该书在本论部分按照刑事诉讼法典顺序,逐条排列,先解释条文术语文义,再阐述立法理由,后梳理并附录*法院(1927年以前称 大理院 )所作的判决例、解释例以及相关法令。在解释每一条文时,作者融入了自己的理论积累和实务知识,从而使得本书在通俗形式下也蕴含了相对比较丰富的刑事诉讼法理论内容。作为一本法解释学著作,该书对于当时乃至于现代中国的司法实践、法律教育均具有重要价值。
为讲好中国故事,消除外国友人的误解,作者充分发挥其工作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的语言优势,以英文写作本书,并以中国刑事诉讼法的现行规定为主线,介绍中国当代刑事诉讼制度的历史沿革、管辖、诉讼参与人,以及刑事强制措施等内容,并对刑事诉讼的不同阶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本书不仅能为英语为主要阅读语言的人群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提供详实的资料,同时,也能为 法学教师及学生提高法律英语表达能力、探索比较法研究新方向提供思路。
木桶效应:找准抗辩的切入点;重复博弈:从争议焦点中找到突破口;斗鸡博弈:用实力奠定无罪辩护基石;智猪博弈:罪轻辩护的 选择是等待时机…… 本书作者将博弈论的理念和方法植入刑事辩护活动之中,结合多年代理刑事案件经验,总结十数项具体的刑事辩护思维模式,分享数十个经典案例,通过思维模式的具体讲解,帮助刑事辩护律师锤炼法律逻辑思维,锻炼专业能力,从而科学化、递进式地提升综合办案水平。
鉴于适用法律的差异性,监察证据制度与刑事证据制度之间、监察留置措施与刑事强制措施之间、监察从宽处罚建议与检察从宽处罚建议之间存在着适用性冲突;鉴于职务犯罪的特殊性,案件在移送起诉、审查起诉、案件审判等诸阶段存在着有效衔接之实践性难题。对此,本书从立法层面提出完善建议,着重于研究操作规范与制度完善,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基本涵盖了监察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所有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所提出的建议也具有可操作性,具有实践指导价值。
木桶效应:找准抗辩的切入点;重复博弈:从争议焦点中找到突破口;斗鸡博弈:用实力奠定无罪辩护基石;智猪博弈:罪轻辩护的 选择是等待时机…… 本书作者将博弈论的理念和方法植入刑事辩护活动之中,结合多年代理刑事案件经验,总结十数项具体的刑事辩护思维模式,分享数十个经典案例,通过思维模式的具体讲解,帮助刑事辩护律师锤炼法律逻辑思维,锻炼专业能力,从而科学化、递进式地提升综合办案水平。
本书针对我国刑事司法实践中程序性制裁的具体类型化进行了专业性、学术性、理论性的专门分析、论证,特别是针对我国刑事诉讼法立法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施十年以来,该规则遭遇了“话语热闹”与“实践冷清”之间的强烈反差,本书在理论上提出了对于程序性违法与程序性制裁要进行类型化划分及分类,从而构建“轻重衔接、梯级递进、有序协调”的程序性制裁体系,将非法证据排除作为 且 重的程序性制裁方式之一。
本书为刑事检察实践中鉴定意见审查、儿童证言审查与权利诉讼、法庭辩论等14项具体、核心技能的实训课程文本。全书分十四讲,每一讲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通过案例介绍、分析来对具体检查技能进行论述,涉及案例与问题均来自近年司法实践。书稿内容是对检查技能的理论总结,也是作者的经验介绍。
本书是刑事法律领域的 辩护律师、 专家学者对刑事辩护经验、技巧的总结。全书共分为十二讲,既有对刑辩律师整体的指导、建议,如刑辩律师如何做好日常知识积累,有效辩护的思路和方法、如何撰写优秀的辩护词,庭前会议和庭审如何表达等,也有对刑辩过程中常见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具体讲解,包括如何争取非法证据排除,如何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如何科学取证,如何阅卷,庭审如何询问与交叉询问,如何开展刑事申诉工作,如何高质量完成会见等。同时,本书还对常见罪名的立案、量刑相关规定进行了汇总,便于查询使用,对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
刑事诉讼程序完善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刑事司法改革是一个 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书试图以比较法的视角,以 化的眼光审视我国刑事诉讼程序完善和刑事司法改革的步伐,在当前 、刑事诉讼法大修改的背景下,提供创新性的思路。本书选取美国刑事诉讼程序中的八个核心主题,为学习美国刑事诉讼程序的学生提供初步的指导,从案例研习中积累知识,同时,也从刑事诉讼的学习中熟练掌握案例研习的方法。本书通过选择一些联邦或州的制定法和我们熟悉的判例,从它们之间的冲突或模糊地带展开分析,既有助于展示美国 法院如何处理这些法律渊源的冲突, 可以呼吁关注判例法体系内的制定法,以求进一步深入了解美国的刑事司法制度。
诉讼条件是一个集合性概念,包含众多具体的诉讼条件事由。各诉讼条件的理论基础不同,但均指向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当性根本。诉讼条件理论具有开放性特征,既包括诸如时效、赦免、管辖和告诉等的法定诉讼条件,也包括非法定的诉讼条件。以犯意诱发型诱惑侦查和诉讼迟延为例,比较法经验将其定位为非法定的诉讼条件,用以应对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型程序违法。目前人们较为熟悉的程序性制裁是非法证据排除,但这只是针对违法取证行为的个别修补,救济力度不足。相较而言,因欠缺诉讼条件而终止诉讼,是杜绝此类严重程序违法的釜底抽薪之举,可以为被追诉人提供周全的救济保障。
《最新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丛书:民事诉讼法新制度讲义》将对法律的理解与适用和立法背景资料紧密结合,使读者尽可能全地了解立法者的本意;将对法律的理解与适用和审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使读者尽可能多地掌握纠纷解决的思路和方法;将对法律的理解与适用和相关的民事诉讼法理论紧密结合,使读者尽可能深地探析条文背后蕴含的原理基础和制度逻辑。
犯罪是一种反社会行为,为了应对犯罪, 和社会需要借由刑事政策学的研究为犯罪治理提供系统、科学的对策。基于犯罪现象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客观现实,刑事政策的研究需要在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上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后疫情时代,我国不仅面临着经济增速放缓后的社会治理压力, 要应对愈加复杂和多变的 形势,犯罪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每一个犯罪现象背后都有诸多社会原因盘根错节,对这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的治理,必须从多角度、综合多学科的知识进行分析。刑事政策制度化是个跨学科的命题,本书阐释了如何将刑事政策制度化,并从刑事政策的制度、实施以及路径选择三个方面进行考察与分析。现代 的治理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政策、法律乃至其他规范制度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共同演进。未来我国应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