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马克斯 韦伯的对宗教社会学初的研究。韦伯在这本书中主张,宗教的影响是造成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并且强调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官僚制度、和法律权威的发展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在该书中,韦伯论述了两个重要问题: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及其本质,社会伦理与经济行为的关系。 本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包括宗教派别与社会分层、资本主义精神、路德的天职观 研究任务等章节,下篇包括尘世禁欲主义的宗教基础及禁欲主义与资本主义等章节。该书的独到之处,在于极为注重对资本主义经济兴起过程中非经济因素的重要意义的深究。通过对大量经验的归集与分析,论述了新教伦理与近代理性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生成发育关系,并对东西方文化传统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本书是一部基督教世界通史,以时间为经,以地区和国别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基督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基督教产生前的犹太社会状况,止于基督教在近现代中国的流传。所记内容按教派分化展开,广泛涉及基督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神学、人物、组织、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基督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基督教本身作全面考察的同时,书中还对基督教与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新的见解。
本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宗教史家恩斯特 特洛尔奇的代表作,是完整且深入地理解特洛尔奇思想的最佳导引性文本。在本书中,他从思想史的角度,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学说传统及其内在的规范性意义,进而深刻地探讨了个体的心性伦理、历史主义的相对性与信仰的绝对性、社会的价值基础等现代性核心问题。 本书共六章,第一章直接提出本书的基本问题,即现代历史学改变了欧洲传统神学确立社会统一价值基础的方式,神学需要向现代性开放,应当转向宗教史学,那么它如何确立新的标准意识;第二章考察了现代历史哲学的典范,即以施莱尔马赫与黑格尔为代表的演化论的历史哲学;第三章指明现代历史学在19世纪后半叶朝向相对主义和专业化的演变趋势,宗教史学面临着论证自我绝对性的危机;第四章和第五章则分别表明特洛尔
本书围绕关于Shengjing解释的常见疑问,探讨了释经方面的40个问题。作者提供了关于Shengjing的文本、正典和翻译的信息,阐述了释经的总体原则,考察了不同体裁的解释方法, 检视了新近释经学研究中的一些热门议题。本书文字简明清晰,有时代气息,体例编排便于读者选择 切合自身兴趣和需要的议题。书中每章都附有启发思考的讨论问题,既可用于个人研究,也可用于小组学习。
.
本书对晚清时期天主教会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教活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本书首先介绍了晚清时期内蒙古地区的政治、社会形势,简要回顾了法国遣使会在内蒙古的活动情况。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对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展开的传教活动,该修会的传教策略,传教过程中的蒙、民、教冲突,1900年的反洋教运动,1900年后的赔教,该修会兴办的各项事业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中圣母圣心会的传教策略,蒙、民、教冲突,庚子年后的赔教是本书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本书对晚清圣母圣心会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教活动进行了整体性的评价:就传教层面而言,该修会把天主教深入传播到内蒙古的许多地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教会组织,这是该修会的一大贡献;该修会在传教过程中兴办的各项事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该修会在传教过程中依仗列强支持所进行的购地活
"北岛的访谈、演讲和随笔结集。有关他个人的生命历程——写作、办刊、漂泊;对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的记忆、评判与反省,以及诗歌、文学乃至摄影对于生存的意义……两篇悼念亡友的文章平和冲淡,情深意切。里尔克《安魂曲》中的诗句:“因为生活和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对北岛来说“有如持久的钟声,绵延不绝,意味深长”,他很多的写作和思考似乎都在回应和注释这两句诗。本书的访谈虽然广涉具体的事象,但背后的思想和情感轴心都是来自于对“古老的敌意”的深刻体会,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一个需要不断追问和质疑的时代。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古老的敌意’为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提供了特殊的现实感和精神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