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的地位无可替代,对于中国人的思想和道德观念的形成与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书文字部分采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配图选用了两套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圣迹图”和部分孔门弟子画像共计二百一十余幅,全书图文并茂,读来赏心悦目,是文学、美术工作者及广大文学爱好者值得珍藏的艺术经典。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孔子死后,弟子们把他平日的言行记录收集起来,整理编成的。其中有孔子的言论,也有弟子们的自相问答。它是儒家思想所依据的经典,也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本书是“国学经典图文系列”中的一本,文字部分采用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论语集注》,配图选用了两套描绘孔子生平事迹的“圣迹图”(直式图幅采自清光绪年间上海同文书局的木刻本,
禅以证悟人心本性而来; 禅以开发人性智慧而来; 禅以化解人生烦恼而来; 禅以提升人文品味而来; 禅以开显生命艺术而来。
禅是什么?什么是禅的真义和精髓?20世纪中、日两位大学者胡适和铃木大拙曾因共同的研究 兴趣而建立了学术友谊,但两人又因对禅宗真义理解的分歧而至死也未能了结的激烈论辩.这一桩世纪学术公案,实实在能说明对禅宗精髓的把握确非易事。慧能一派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因此而引出了系列的歧义、误解和争辩。其实,所谓“不立文字”并不是不要文字。否则,何以解释那成千万、上亿字的禅宗历史典籍的出现并传存至今?
我们为何对着蜡烛许愿? 人类需要意义,所以有了仪式。在象征生命诞生的这天,我们通过切蛋糕、点蜡烛等一系列特定的动作,为生活创造出独特的意义。 帝王为何需要登基仪式? 仪式是集体认同感的来源,也是社会秩序的宣传方式。在登基大典中,仪式与神话合二为一。登基仪式向公众宣告了政权的合法性,从而获得认同、影响公众舆论。 饭局为何讲究座次? 仪式具有培养遵从和得体举止方面的作用。尽管这些仪式对个体有一些压制,但这些仪式已经成为社会规范,会做这些仪式的人就能够在一些关键场合表现自我,快速融入集体。 翻开本书,看仪式如何创造人生意义、影响公众舆论、生成社会规范!
这是一部解读老子思想的著作。作者从不同的视角阐发老子从天道推演到人道的逻辑关系,将涉及的每一个命题都放在人类与这一命题相互关系的大背景下展开,同时也介绍了儒家、佛教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以及西方哲学家的有关观点,进而把老子的智慧和现实紧密地联系起来,使人们从老子那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示。
本书延参为心灵励志的散文集。作者通过情感、友谊、财富、权力等层面深入思索,剖析生活的本质,得出结论:与其抱怨生活,不如赞美生活。人间春复秋,要做到事事都从容。
本书精选了当代国际著名的美学名家的访谈,不仅深描出的“美学国际”之版图和走势,而且使得中西美学之间形成了一种积极的“文化间性”的对话。这就是“全球对话主义”的时代,中国美学已经融入其中。
德是什么?中庸是什么?正义四什么?善是什么?勇是什么?虚心是什么?这是苏格拉底的问题,也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根本问题……在纷繁世中停下奔忙的脚步,面对自己的内心。想要左右世界的人,须先能左右自己。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所选篇章系根据叔本华思想中具代表性的作品编译而成,涉及到人的本性、处世之道、待人之道、爱与恨、生与死、人生对策等诸多问题,《外国哲学名家丛书: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一书对于了解叔本华的思想,提高青年人的理论水平,会有所帮助。
本书在对道德建设的基本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现实情况的审视和反思,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给出了提升道德建设实效性的可能答案。在对已有的道德建设原则进行梳理与整合的基础上,凝练出了增强道德建设实效性应该恪守的四个基本原则;提出了提高道德建设实效性应该采取的八个主要对策;对道德建设的基本路径也作出了新的思考。研究旨在为现实社会的道德建设提供积极的方法论参考,为推进社会整体的道德建设状况探求有效的建设方案。
《谎言》 “永远不要说话”是否可能? 如果扭曲事实为说谎,那么为了掩盖真相而保持缄默呢?如果说谎是不安好心、伤害他人,那么所谓“善意的谎言”呢?如果说谎只是个人的事,那么因为说谎而造成的不公正呢? 《谎言》一书试图跨越谎言的所有差异,探讨无论哪一种谎言,其共同点是什么,不变之处又是什么,让我们从谎言开始观察人性。 作者:[法]玛丽–法郎士?阿兹布鲁克 出版社/出版:新星出版社 策划出品:读库 尺寸:120x200mm 开本:32开 装帧:平装 定价:84.00元
《外国哲学名家丛书: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哲学》从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思想出发,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逻辑学、公民教育论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和解读,另外,对他的幸福原理和人生观也有一个全面而精练的介绍。从某种程度上说,《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博大精深的思想的浓缩,是广大读者了解其思想精要的一个便捷渠道。
奥斯曼 努日 托普巴希所著的《心灵的泪滴(来自富饶的玛斯纳维鲁米精选)》吸收海内外研究伊斯兰的汉语学人的翻译和研究成果,尽可能反映他们的新的研究言路和立场;反省20世纪汉语伊斯兰研究的文化历程,在此基础上收集20世纪初的一些较有思想的学人的研究成果,并结集出版。
的思想者和的圣人总是在滋润着历史的篇章。新柏拉图主义者扬布里柯(Iamblichus,约公元245—325)和古罗马贵族哲人波爱修(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ethius,公元480—525)两人相隔二百余年,其人生际遇、思想旨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颇为不同;尽管如此,两人还是共享着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资源,都把哲学当作人生之根本指南。《哲学规劝录》原书以希腊语写成,作者旁征博引,或喻或证,旨在规劝人们过上一种哲学式的生活,即理性而有美德的生活。《哲学的慰藉》原书以拉丁文写成,作者现身说法,诗文并茂,旨在探索人生的本性、价值和目标,劝诫人们弃恶扬善,既发挥人的自由意志,又契合上帝的预知。两书风格固有所不同,但是正好给读者提供了参较阅读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