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伊斯兰教典籍选三编》,是对民国时期中国伊斯兰教典籍的整理、编录。本套书收有《汉译耳木代》《上海清真寺征信录》《清真醒世篇》《古兰经国文译本》《回教人不吃猪肉的道理》《播音》《回教哲学》《回教真相》《回教教育史》《回教基督教与学术文化》《先哲言行类钞》《汉译古兰经*章详解》《清真礼拜教科书》《格言联璧》《天方大化历史》《清真要义》《穆罕默德的默示》《由上海至麦加》《穆民之一日》《清真撮要》《选译详解伟嘎业》《回教初步浅说》《至圣实录纪年校勘记》《穆圣的夜行与升霄》《斋月演讲录》《中国回教史》《模范中阿会话》《连五本》《穆罕默德言行录》《回教哲学史》《教义学大纲》。其中既有对伊斯兰教义理的研究,也有通俗的普及读物。除了思想类的著作之外,还有典制、历史类的著作。举例来讲,在
激进主义一直是一股穆斯林世界的破坏性力量,成为伊斯兰教的肘腋之患,流毒千余年,今后还要和我们如影随形地伴生下去。鉴此,我们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梳理漫长的穆斯林激进主义历史演进轨迹,探寻其背后实现不同时代传承的激进理论家和践行家的言行,目的不是渲染激进思想及其行为,而是力求提供一份能够正确把脉激进势力历史发展趋势的资料,让政府和社会了解这段激进历史,并以史为鉴,找到同激进势力作斗争的坚定信念和智慧,*终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大局和世界和平添砖加瓦。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急遽发展的时代。信息爆炸使得人们感到更加迷茫,知识似乎与信息成了同义词。人们疯狂吸收信息的同时,却不可避免地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失落。何谓知识?知识与我们这个物种的生存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思索这些问题,对于重拾我们的主体性具有重要意义。海德格尔是公认的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存在论影响了二十世纪及其后哲学的走向。书稿深入探讨了海德格尔的知识实践论,阐发了其与古代认识论——亚里士多德的知识论之间的关联,其对近代知识论的革命,其与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关系。进而探索了从海德格尔的角度出发,实践性知识与理论性知识的关系。从而从哲学的角度阐发了知识的内涵,探讨了其对人类主体性确立的深刻意义。
本书的研究主题是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主要关注他关于“面相观看”和“意义体验”问题的评论,尝试用“语言游戏”的方法来阐明心理学家们所犯的“语法错误”。全书首先解释维特根斯坦对沃尔夫冈?科勒、威廉?詹姆士和约瑟夫?雅斯特罗等人所作的批评,随后重构他关于“看”的两种用法的论证,以及关于内在、外在关系相区分的理论,在此基础上再探讨语词意义与图画面相之间的关联。
《伦理学导论》是对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简要介绍。作者史蒂文·卢坡尔阐明了道德哲学的主要观念,讨论了其最富争议的领域,并考察了最主要的道德论述。在追寻伦理学的根本问题“我们应该如何生活”时,卢坡尔对“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这一问题投入了大量篇幅两章。
《物理学和哲学》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海森伯的一部论述物理学和哲学的论著。书中主要论述了量子力学诞生后对传统认识论造成的颠覆性的冲击,全书篇目大致包括:老传统与新传统;量子论的历史;量子论的哥本哈根解释;量子论和原子科学的渊源;自笛卡尔以来哲学观念的发展和量子论的新形势的比较;量子论和自然科学其他部分的关系;相对论;对哥本哈根学派的批评;量子论和物质结构;现代物理学中的语言和实在;现代物理学在当前人类思想发展中的作用。
《白圣大师文汇/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编著者白圣大师。《白圣大师文汇/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内容提要:白圣大师(1904-1989),继承了圆瑛长老七塔、崇圣两寺的法脉,为临济正宗四十一世及曹洞宗四十七世法嗣。大师一生弘化利生,倾心于公益事业,对医院、学校、救济机构常有捐助。大师潜心研读佛经,颇具造诣,主要著述有《学禅方便谈》、《维摩经讲录》,及《楞严经表解》、《金刚经表解》、《起信论表解》、《云水梦忆》等书行世。本书选取了大师较有代表性、有较高学术性的内容,以飨读者。许嘉璐为本书作序。
文学批评的责任是由文学批评者对作品和社会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决定的。文学批评必须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不能违背良知与道德。它不仅要对好的作品进行评价和推荐,而且还有义务指导读者如何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既要在担负社会责任的前提下履行自己的义务,也要遵守进行文学批评的伦理标准。正是基于这个理由,编者邀请部分学者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对英国文学进行了一次较为系统的研究,这也是次运用特定的批评方法对英国文学进行的批评实践。
大道之真谛,必由历史实践所总结而来。故以孔子之圣德,尚仅止“述而不作”;小于何知?尤不敢妄事臆创。本书之作,也不过是把久遭蔑弃的中华传统大道,溯源竟流地略加拂拭,希望稍获澡雪。殷勤望其重现煜煜光华,以救今曰之偏蔽而已。虽未敢草草从事,但讹误仍终难免。若有乖忤,责在小可;若有可取,则本先贤所赐,实未敢掠美自是,故亦当不无一得。 《礼记·礼运·大同篇》开篇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径直揭示了中华文化的真精神。因而即以前四个字,作为本书的标题,意在指出:中华文化,即乃人类文化之正源主脉。 中华,自成世界。远从尧舜揖让起,直到清代中叶,堂堂五千年,便以“天下”自任,而逐渐成长起来;一直未曾自居于需要竞存的列国之林。故其所言之道,历来就是“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之大道。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