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托弗 诺兰 当今世界*受瞩目、*具话题性的电影导演之一,凭借《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星际穿越》《敦刻尔克》等极具个人风格的大片,屡屡创造口碑、票房双收的神话,他本身已然自成一个品牌。 本书将深入探索他的作品、他受到的影响,以及他神秘的成长经历。哪些作家、导演和艺术家曾带给他启发?他迷恋何种独特的主题与形象?每部作品有着怎样的灵感来源和幕后制作故事?他如何解读自己那些烧脑大作的谜底,又怎样面对业界、媒体和观众的反应? 资深影评人汤姆 肖恩与诺兰相识逾20载,获得了这一空前机会,对后者进行跨越3年的独家深度专访,试图解答以上问题。本书由对话访谈和肖恩的论述交织而成,得到了诺兰本人的全力支持配合,以罕见的亲近视角回顾了诺兰的个人生活,梳理其电影生涯的发展轨迹,探寻其杰作背后的
《伦勃朗的眼睛》是一部融合了历史、艺术与人物传记的宏大作品。 西蒙 沙玛以16至17世纪尼德兰波澜壮阔的历史为背景,通过解读荷兰艺术巨匠伦勃朗各阶段的重要作品,向我们呈现了这位绘画大师的天赋之才与起伏生涯:他如何从一个青涩却有着惊人天赋的模仿者,迅速成长为以无语伦比的独创性傲视群英、备受上流社会追捧的博学画师?又如何因特立独行、画风粗野而遭到冷落,以致晚年落寂?他在艺术风格上的持续探索、对自身境遇的淡然,揭示了怎样的艺术理念与追求?他令人唏嘘的人生结局,又折射出怎样的人性弱点与社会势态? 作为历史学家,西蒙 沙玛以大量史料为基础,用重要的历史节点勾勒出16至17世纪尼德兰乃至欧洲的社会变迁,并填充生动的风俗起居细节,铺陈出一幅熙熙攘攘、随时代沉浮的市民生活图景。 作为艺术史家,沙玛将视角
本书是启功九十岁以后的口述,经启功的弟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仁珪整理而成。在本书中,启功回顾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他的一生并没有投入到惊天动地的政治斗争的前沿和时代旋涡的中心,过的基本是书斋的生活。但他特殊的家庭背景、他特殊的生活经历、他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中的特殊才能和地位,使他的书斋生活更为独特、精彩。从这里我们可以瞥见现当代很多历史的痕迹,也可以窥见当时著名文艺沙龙和著名文人的活动踪影。这些是其他人很难提供的珍贵资料。
里赫特(Sviatoslav Richter,1915 1997)是20 世纪著名钢琴家,出生于乌克兰。他以极广的演奏曲目、举重若轻的技术以及富有诗意的分句闻名。1995年,里赫特指定著名音乐纪录片导演布鲁诺 蒙桑容为其作传。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两人进行了多次对谈,他们之间的友谊与信任也与日俱增。这段交往的成果,除了获誉无数的里赫特纪录片之外,还有这本《谜:里赫特》。 本书是蒙桑容在里赫特访谈、里赫特日记的基础上整理、编著而成,包括里赫特自述和里赫特听乐笔记两大部分。《自述》是里赫特对其人生经历和钢琴家生涯的完整回顾,生动彰显了这位与众不同的钢琴家的独特人格魅力;《听乐笔记》收入1970 1995年间的里赫特日记精选,内容包括音乐会和唱片聆听记录,对音乐作品、音乐家和同时代演奏家的评价等,与《自述》形成互补,是里赫特思想和生活的
这是爱的夏天,也是躁动的夏天,一次在布鲁克林的偶遇,将两个年轻人引向了艺术、奉献和启蒙的道路。 日后,帕蒂 史密斯会成为一名诗人和表演者,罗伯特 梅普尔索普则将自己极具挑衅的风格对准摄影。而此时,他们只是两个饥肠辘辘的年轻人,在城市中穿行,被纯真和热情所裹挟。从科尼岛到第四十二街,他们感受着城市的脉搏,并终来到 马克斯的堪萨斯城 。 在那著名的圆桌旁, 波普教皇 安迪 沃霍尔已身影不再,但他的王室成员们仍在此接受朝拜。 1969年,人类登月之年,他们驻扎进了切尔西旅馆,并很快融入这个由声名狼藉者和名声显赫者所组成的社群,结识了当时富影响力的艺术家和各式各样的边缘异客。 这是一个各种意识都分外高涨的时代,诗歌、摇滚、艺术和性别政治的不同世界,在彼此碰撞、炸裂。在这样的氛围之下,两个孩子约定,
肖邦是音乐史上*创新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受人们喜爱的作曲家之一。他的每一部分作品都与钢琴有关,他对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传记对肖邦复杂的性格进行了清晰的解读 肖邦内心深处的情感在他的音乐中表露无遗。本书图书丰富,广泛吸纳了当代*的资料,给人们呈现了一幅动人的肖邦肖像,也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在好莱坞梦工厂,大卫 林奇始终是一个独特的 造梦人 。 他34岁即凭借《象人》入围奥斯卡*导演奖提名,而后的《蓝丝绒》《穆赫兰道》,亦入围奥斯卡。1990年,《我心狂野》获第43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同年,悬疑犯罪电视剧《双峰》在美国广播公司(ABC)播出,狂热席卷全国,他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形象也由此为世人所熟知。称他为 鬼才导演 ,一点也不为过。他屹立影坛半世纪,当回顾20世纪的电影史时,我们已经无法绕过林奇。 从绘画开启艺术生涯,再由画布走向银幕,身兼导演、编剧、制作人、画家、音乐人、摄影师等多重身份,大卫 林奇的人生经历可谓嘈杂,每个领域都像梦境中的蒙太奇。 恐怕,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写大卫 林奇传记,那就是大卫 林奇。 《梦室:大卫 林奇传》是一部回忆录与自传 合璧 的传记,由克里斯汀 麦肯纳与大卫 林奇合
我知道的是,山姆死了,我哥哥死了,我母亲死了,我父亲死了,我丈夫死了,我的猫死了,我的狗死于 1957 年,现在也没有活过来。然而我依旧想着某些美好的事将要发生。或许就在明天。 费尔莫剧场的新年演唱会后,帕蒂 史密斯独自漫步在圣克鲁斯的海岸,即将开始一整年的漂泊。 她的脚下是加利福尼亚州小旅店和亚利桑那的沙漠,挚友所在重症病房和肯塔基州的农场,而头顶,一块旅店招牌邀请帕蒂玩一场游戏,记忆中的艾尔斯岩和波拉尼奥旧居时刻牵引着帕蒂,通往中世纪佛兰德的道路在梦境中被打开 面对动荡的时局和亲友离世,帕蒂在步入人生第七十年之际写下这部现实、想象与记忆交织的回忆录。 生活周而复始,却在变化中向前。意外、悲伤与幻灭面前,帕蒂以她不
如果有一个元素能将凡 高复杂又短暂的一生串联起来,那么毫无疑问,这个元素就是书籍。 在留存于世的近千封书信中,凡 高提到了数百部作品,包含200多位作家,涉及英语、法语、荷兰语、拉丁文4种语言。他曾数次提到: 我对书籍有种无法抵挡的激情。 书籍、现实和艺术,对我来说就是同一种东西。 一个人必须学着阅读,正如他必须学会观察,学会生活。 对阅读的热爱贯穿凡 高一生,书籍也是陪伴凡 高的真正伴侣。在辗转生活于海牙、伦敦、巴黎、普罗旺斯的各个阶段,凡 高无不从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启迪与慰藉。他曾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 谁能数得清,在我人生中的这么多年里,有多少次完全丧失了大笑的意愿 先不说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 我首先需要的就是大笑一场。而在读莫泊桑的小说时,我找到了那种感觉。 凡 高读书、爱书,也画书。在短
阿尔贝托 贾科梅蒂(1901 1966),著名瑞士雕塑家、素描家和诗人,20世纪少数几位 作品比本人更知名 的艺术家之一。他创作的那些瘦弱的、孤独行走的人形雕塑是为大众熟知的作品,从中,人们触碰到二战后人类整体的生存经验特质:恐惧、疏离与焦虑。其作品一度创下艺术品拍卖的纪录,他因此被称为 史上zui贵雕塑家 。 本书是关于贾科梅蒂的简体中文版权威传记。基于贾科梅蒂与家人的一手书信、友人关于他的珍贵记录,作者在书中生动翔实地记述了贾科梅蒂 行走 的一生,全面再现了这位神秘艺术家的成长经历、艺术生涯以及对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与事件。 鲜有人知道,贾科梅蒂选择了一条逆行的边缘之路:其一生与多位艺术、文化、思想名家交织,游走于不同的流派和圈子,但拒绝隶属于任何一个艺术流派、昔日的思想体系以及 标签 ,并不停追问
《贝多芬传》是罗曼 罗兰的代表作《名人传》中的一部传记。在贝多芬、米开朗基罗与托尔斯泰三位文艺巨人的传记当中,罗曼 罗兰冠以贝多芬首席地位,足可见这位饱受命运摧残却依旧热爱真理的旷世奇才的影响力。古典主义后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的先驱的人格魅力给予罗曼 罗兰心灵的震撼与感动,如其交响乐中人同命运的对抗与和解一般,崇高而壮丽。仅仅聆听过贝多芬的音乐的人,会为其作品中极富感染力的旋律如痴如醉;而那些翻阅过贝多芬生平的人,再听贝多芬,则会领略到不同以往的风景:听那寂寥的月光下,一个孤单却绝不媚俗的高贵灵魂,时而怒吼,时而悲怆,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本书由傅雷先生翻译,语言精湛,文辞雅致,实为外文名著的中文译作中不可多得的杰出作品。
在这本 成功的新版 中,哈罗尔德 勋伯格通过 一连串引人入胜的传记性 篇章,将作曲家 从蒙 特威尔第到20世纪90年代 的新调性主义作曲家逐一 做了介绍。作者认为,音 乐是一门不断演变的艺术 ,没有哪个天才(无论他 有多么伟大)不曾受到其 前辈的影响。在这里,伟 大的作曲家是作为一个人 来呈现的,他们生活着, 并与周围的现实世界发生 着联系。 本书把 严肃音乐 相关 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囊括其 中 巴赫、亨德尔、莫 扎特、贝多芬、肖邦、威 尔第、瓦格纳、马勒等等 。作者将他们的生平编织 成一幅其细节和逸事都很 丰富的织锦。此外,还有 一些章节讲述了民族乐派 ,对维也纳的施特劳斯家 族、阿瑟 沙利文爵士、奥 芬巴赫等人的所谓轻音乐 也有涉及。在此新版中, 勋伯格对后来的序列音乐 作曲家、极简抽象主义作 曲家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 新调
探寻世界各地古怪珍奇景点;收集死刑犯临刑前写下的诗句;报道日本本地嘻哈歌手;走访上百个东京普通人狭小公寓诠释 Japanese Style ;拍摄每个日本人都去过却不被设计界理睬的 情人旅馆 内部装潢 捕捉主流之外的怪诞景色,挖掘日常而不平常的人间故事,当代日本极具独立精神的自由编辑都筑响一,从杂志记者到做书编辑,他拒绝乏味,打碎常规,只做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怪招迭出,特立独行。 白费功夫的编辑会议 不要跟同行喝酒 就算碰不到也要伸手 不把东京放在眼里 毒舌且有冲击力的文笔背后是对人间的温暖观察,剑走偏锋的编辑生涯是对主流社会与体制的不妥协。 这本书是一趟出人意料的奇异阅读之旅,更是一段洒脱、真实、痛快的编辑传奇。
斯克里亚宾是俄罗斯音乐史上的另类天才,是媲美肖邦的钢琴诗人,与拉赫玛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齐名的作曲家、先锋音乐家,也是神秘主义思想者,帕斯捷尔纳克等众多文学家的灵感源泉。斯克里亚宾独特的音乐风格、超越时代的革新性和深邃的作品内涵,为音乐家和人文学者所推崇,却也因此难以为大众所理解。 本书作者、俄裔学者鲍里斯 德 施洛策是斯克里亚宾的妻弟,他不仅有着深厚的文学、哲学素养,而且精通音乐。施洛策与斯克里亚宾有着密切的交往和深厚的友谊,作为知音,他不遗余力地将斯克里亚宾介绍到西方。在本书中,施洛策从生平、个性、音乐创作、思想等不同侧面书写了他所理解的斯克里亚宾,重点阐述了斯克里亚宾的思想与音乐艺术的关系,尤其对斯克里亚宾神秘主义思想的渊源、内涵和发展变化作出了深刻的解读,以既成理论体
作为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海顿的声誉名望经久不衰。海顿那些旋律优美、耳熟能详的交响乐,还有清唱剧《创世纪》都深得人们喜爱,但海顿音乐成就的多面性,还有其精彩的一生,却为他的天才朋友莫扎特、叛逆学生贝多芬的光芒所掩盖。乐如其人,本传记通过大量制作一流的音乐节选,给广大读者呈现一个足智多谋、能言善辩、精力充沛且魅力无穷的海顿。
1889年5月8日~1890年5月16日,在弟弟提奥的资助下,凡 高入住圣保罗精神病院。其间,在精神、健康和经济的困顿中,他创作出了《星空》《麦田》《橄榄树》《盛开的杏花》等一系列杰出的作品。本书即从这样一个视角去认识凡 高以及他在精神病院创作的这些名画。马丁 贝利实地走访圣保罗精神病院及普罗旺斯圣雷米小镇,查阅市政档案、病院档案,采访当地相关人士,结合书信等资料,细腻而深入地还原了凡 高在精神病院一年多的生活细节和创作环境,揭开了凡 高这一段人生的神秘面纱。
艺术全才、时尚先锋、传奇偶像 无数人试图定义大卫 鲍伊,他却从未自我设限,以变色龙的形象不断突破音乐、艺术与性别的边界,成为20世纪流行文化的伟大神话。他从未留下任何个人著述,只在各种访谈中袒露真实自我,彰显绝妙口才。《大卫 鲍伊访谈录》集结了1969至2003年鲍伊参与的32次重要访谈,真实记录了他艺术生涯的每一个脚印。在这本书中,大卫 鲍伊回顾专辑的录音与制作,分享演出和电影拍摄逸闻,畅谈音乐之路上的探索冒险、起伏挣扎,以及他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洞见,对内心情感的坦率自白 32个人生切片,还原绚烂瑰丽又变化万千的 鲍伊 传奇;32个精彩 剧场 ,捕捉鲍伊妙语连珠间闪烁的智慧与激情。
基于长达十年的研究和来自华沙、巴黎、伦敦、纽约和华盛顿特区档案馆的大量一手资料,艾伦 沃克的重要著作《肖邦:生平与时代》是一个多世纪以来对这位伟大的波兰作曲家论述得全面的英语著作。这是一部去伪存真的传记,旨在澄清长期以来围绕肖邦的诸多错误说法与传闻。 本书对作曲家戏剧性的一生进行了细致的探讨,特别关注了肖邦在波兰的童年和青年时期以及他和乔治 桑共同度过的九年感情生活。沃克在这本权威传记中以前所未见的清晰笔触对肖邦及其音乐进行了解读,使这位19世纪神秘、受人们喜爱、具传奇色彩的艺术家形象跃然纸上。
张艺谋,一个备受争议的导演,一个标志性的电影人。不管是在拍文艺片、频繁拿到海外电影大奖的时期,还是拍商业大片、冲击世界电影市场的阶段,又或是执导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的时刻,张艺谋总会引发讨论甚或争议。 本书由 张艺谋小传 张艺谋电影访谈录 张艺谋奥运访谈录 三部分构成,横跨四十年,涉及张艺谋职业生涯的方方面面:为进入北影学习所付出的艰辛、从摄影一跃成为 影帝 的过程、执导奥运会开幕的幕后故事、转型商业大片的曲折和取舍、对舆论与批评的回应,等等,对张艺谋不同时期引发的不同争议进行回顾和梳理,旨在从当事人视角,破解持续多年的 张艺谋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