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分类学是对众多植物进行分门别类的一门科学,体系很完整,但需要记的知识点很多,需要有较好的记忆力。本书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以故事的形式书写采集历程,对每一位科学家的荣誉成就都一一列出,增强了可读性。同时,读者通过学习植物分类学家传记,了解各类植物的学名出处及命名人简历,植物的采集过程、采集标本的方法以及前人吃苦耐劳的治学精神。特别是对青少年来说,一种治学精神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希望这本书也会点亮青少年智慧之明灯。
大脑是人类已知复杂的机器,却有个致命的弱点,构成它的复杂分子也可能破坏我们的思维、改变我们的性格。 深山里的神秘家族祖祖辈辈中年痴呆;创业家不复睿智儒雅,反而乖张易怒;大学毕业生突然深陷《行尸走肉》的幻觉;准新郎在求婚前夕变身威猛先生,险些咬断自己的舌头;未开化部落的妇女儿童相继离奇死亡;农妇言之凿凿说谎成性 作者将历史与科学探索相结合,邀请我们化身医学侦探,追溯每个神经系统疾病患者从诊断到治愈的过程,旁观患者被 疯狂的 分子颠覆的生活,见证科学家和医生的成功与失败。 本书以神经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痴呆症、糙皮病、库鲁病等)为载体,讲述了当今认知神经学的发展历史和前沿基础发现,帮助我们理解大脑的分子机制如何深刻影响人类的行为、情感和记忆,申明通过研究 劫持 大脑的分子,
由戴维·乔治·哈斯凯尔著的《看不见的森林(林中自然笔记)/自然文库》是一本森林观测笔记。在这本书里,一位生物学家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每次的观测中,为我们揭开藏森林一平方米地域里的秘密。在这本接近原创的书里,生物学家戴维以一小片森林作为整个自然界的缩影,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片森林和居住其中的栖息者的生活状况。书的每一章都以一次简单的观察结果作为开头,比如藏在落叶层里的火蜥蜴,春天里野花的初次绽放。通过这些观察,戴维织就了一个生物生态网,向人们解释了把很小的微生物和很大的哺乳动物联系起来的科学观点,并描述了延续数千年甚至数百万年的生态系统。戴维每天都会在这片森林里漫步,梳理出各种以大自然为家的动植物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因此每一次寻访对于他来说,都象征着一个自然故事的缩影。《看不见
《怎样看到鹿》通过佛农山——北京——里诺——瓦尔登湖这样一条叙述主线,详细地描写了作者在近10年间的自然观察和生活体验。 文中以作者在不同地方生活时每日的所见所闻为主,观察遍及身边的草木鸟兽以及和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人情世故,例如佛农山的本地农场、美国国鸟白头海雕、不同时节所开的花、家中窗台上的红隼。在对自然观察的细致描写的基础上,作者深究这些自然对象背后蕴涵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乃至由人与环境关系而引发的深层思考。中美两种环境之间的自然和文化体验的比照也是本书的重点。
彼得·杜赫提在本书中回顾了他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传奇道路,讲述了他所受到的不墨守成规的教育、他原本作为局外人的感触,以及他对不同观念的探寻如何塑造了他的生活与工作。针对研究人员的真实状况,杜赫提用既幽默又敏锐的笔调难得一见地写出了“圈内人”的看法。他认为,科学在改善世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指出科学家需要在使他们的工作更易于被公众理解方面做得更好。*后,他逐条总结了获得诺贝尔奖的要素——持之以恒、心胸宽广和兼容并包。同时,在本书简短的中文版前言中,杜赫提高度赞扬了中国政府对科学的投入,以及中国科学家对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
本书作者艾米·斯图尔特多次入选《纽约时报》书作家榜单。在这本俏皮的小书中,她将带我们经历一场地下冒险,寻找我们星球最重要的守门人:卑微的蚯蚓。这些细小的生灵对生态系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们消灭植物致病菌,翻动泥土,改造森林。它们甚至是两次大灭绝事件的幸存者,其中包括了导致恐龙灭绝的那一次。 受到达尔文的启发,艾米·斯图尔特,以她幽默风趣而不落俗套的风格,探索了蚯蚓令人惊异的地下王国。她揭露了我们脚下错综复杂的生物网络,观察着自家花园与蚯蚓箱内成千上万条蚯蚓,考察了蚯蚓在科学前沿做出的贡献——从有毒化学物质清理到关于再生的研究。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是一本实至名归的“趣味自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