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且还特别由于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文化的宝库。本书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本书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
曹仁容,高级美术师,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在本书的作品中,可以窥测曹仁容老师深知在绘画艺术上的创新,如传移模写,就不是创作;如如实描写,就不是艺术要旨。所以,他在每幅作品的主题确定和内容选择方面,都加强环境的烘托和形象的刻画,充分调动绘画艺术表现手法来努力突出主题;并借助丰富的想象,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不同的特点,适当地予以夸大和强调、删减和变移,以突出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美感,达到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境界。
本书分为园林树木的移植、园林树木的养护管理、常见园林树木的移植与栽培养护三章。章主要讲解园林树木栽植、苗木移植、大树移植及特殊立地环境的树木栽植;第二章主要讲解园林树木的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树体保护与修补、自然灾害及病虫害防治,并重点讲解园林树木30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第三章详细介绍了31种乔木、25种灌木、4种藤本及竹类的移植与栽培养护技术。书中应用大量图片,重点讲解园林树木的起挖、包装、吊运、栽植及伤口治疗、补树洞、枝干加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可为园林工作者提供详尽的操作指南。
本书系美国景观的权威机构 美国风景园林设计师协会组织编写的景观设计书籍,作者结合多年的设计经验,用新的视角重点介绍一些实用的设计方法,是国内景观设计师较理想的参考资料。本书引领了景观设计的时代潮流,将为推动中国当代景观设计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本书也可作为景观设计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及相关专业的教科书或教学参考书。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在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沿革的基础上,突出强调中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点:艺术地再现自然山水,并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为一体。此外,还联系到中国古代的哲学和美学观点,进一步论证了产生这一特点的思想和理论基础。 鉴于以往某些造园著述多着眼于用华丽的词句来描绘、赞扬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成就,这些文章如果用来引导人们去欣赏古典园林,均不失为上乘佳作,但从借鉴的角度看,却不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克服这一偏颇,《中国古典园林分析》则立足于运用建筑构图及近代空间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对传统造园手法作系统而深入地分析,这样,将可为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园林设计的建筑师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此外,还用适当篇幅来阐述南、北造园风格的差异,借此将会使读者进一步了解皇家园林和
环境心理学,即环境-行为研究,主要研究物质环境,包括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等与行为的关系,涉及进化论、人类学、社会学、地理学、心理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和环境管理等学科。全书在阐述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实例,探讨了这一领域在相关专业中的应用。全书密切结合实际,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可供城市规划、风景和园林、建筑学、室内设计、环境保护等专业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和科研的参考用书,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科研和管理人员参考。
本书综合应用人居环境、文化艺术、空间信息与认知等多学科知识,从叙事的基本要素出发,围绕景观的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来解析海派古典园林中的特征密码。全书以??多万字、???多张图片,从整体到局部,从纵向到横向,理性分析了海派古典园林中的复杂性与艺术性??园中园、景中景、画中画、故事中的故事,并探讨叙事系统在空间体验、视觉认知中的价值、规律与评测。本书的创新点在于:系统揭示了古典园林物质空间与文学语义间的关联模式及其组合特点,规避了以往园林研究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者“可言传但不能意会”的分离现象。特别是,本书综合应用了空间句法与视线追踪技术,理性认知与评测园林叙事的效果,使得园林中的隐性信息可视化。这些基于前沿方法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具有重要的创新价值,不仅对有效挖掘、传承海派古典园林文化基
本书分为两部分, part 1 陋言拙语 部分选入了15篇小文章,是作者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对景观设计的一些感悟,其中有随笔杂谈,也有相对书面语的庸说浅见,是一种设计思维方式的传递,但均不离开轻松、通俗、快活的共享。除了能够让读者学习到设计专业知识外,还能给人带来阅读上的乐趣。Part 2 吾人小作 部分选入了作者近期的3个项目: 时 与 序 感悟 新疆博乐文化路环岛、常态中的 刻意 新疆巴州和硕政府广场、乌托邦们的起居室 秦皇岛阿亚那A4区横轴
本书主要阐述了风景园林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及构成要素,详细介绍了风景园林的创作思维和设计方法,其中着重论述了风景园林规划中城市广场、城市公园绿地、城市住宅环境、城市滨水和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内容和要点,并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程序。 本书可供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环境艺术、园林等相关学科专业进行教学和学习参考。
.
潘远智,车代弟主编的《风景园林植物学(高等院校园林与风景园林专业规划教材)》是根据风景园林学科定位、行业发展及风景园林本科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要求而编写的。本书分为9章,详细介绍了风景园林植物的分类、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影响因子、风景园林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应用方式与类型以及常见园林花卉、园林树木、草坪植物与观赏草的识别要点、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等方面的理论与技术。本教材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 园林设计 景观生态修复 等课程重要的先修课,既可作为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城乡规划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有关师生和风景园林爱好者学习参考。
中国园林艺术源远流长。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园林美学的学术著作。第二版更以生态美学作为主要线索进行更新、充实、改写。全书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周密,资料丰富,并做到图文结合。其内包括:中国古典园林的当代价值与未来价值;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历史行程;中国古典园林的真善美;园林美的物质生态和精神生态建构序列;园林美的精神性建构序列;园林品赏与审美文化心理等。本书可供广大园林艺术爱好者、园林旅游工作者和园林美学以及美学、艺术理论研究人员等学习参考。
本书内容系以奥运森林公园绿地为例,自2005年至2022年持续开展的微环境效益相关的持续性、系统性研究成果。研究通过阐释城市绿地区域微环境效应因子的时间、空间分异特征及规律,以及这种时空分异特征与公园绿地山水格局、植物群落分布格局特征的相关关系,从而为既有城市绿地的高效管理、运营,以及增量城市绿地的规划设计及建造提供定量化科学依据。另外,本研究可为后续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积累数据资料,服务于未来在更大的时空尺度内进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本书以定量化试验过程及结果反馈检验奥运森林公园绿地生态设计理念、技术路径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以科学成果为国内其他城市开展的与奥运森林公园具有相同特征和功能定位的城市绿地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书从广东寺观与地貌环境的关系入手,围绕寺观的选址,对六种地貌的总体造园特征做了分类总结,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总结广东传统寺观的空间类型、空间组合方式和空间布局特点。最后通过结合具体园林造园案例提出广东寺观造园在宏观环境处理、建筑构图比例控制、庭院空间理景、以及园林文化题吟等艺术手法。本书适用于建筑学、园林景观、规划学等方向的从业者及高校师生,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是中华大地王冠上的明珠,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是我们从祖先手中继承下来,还要真实完整地传承给子孙万代的 不可替代 的国家财产。但在社会经济转型期,这些珍贵资源却面临众多威胁和挑战,处在被损害和蚕食的边缘。论文以世界保护联盟(IUCN) 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 的概念为研究平台,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多学科融贯等方法,对建立完善中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区体系的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在区域层次和示范点层次进行了实践探索。
旅游规划与设计本期主题为 旅游风险与旅游安全 ,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探讨旅游活动在风险与安全方面的情况等。分为四部分,共十四篇文章。内容分别涉及野生动物旅游概念发展和战略、旅游者行为与游憩体验、国内外案例、保护开发与管理几个专题。
全书共分为三章,囊括了从史料与史学、古代园林史料到园林史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为 史料与史学 ,分为 史料的分类 史学的发展 史书的体裁 文献史料流传 。本章主要目的是弥补风景园林本科生在史学知识方面的缺陷,培养学生对于史料、史学基本知识的把握能力。第二章为 古代园林史料 ,包括 方志类史料 园记类史料 植物文献 和 古代园林图像 日本的造园 ,共选编11篇文献。本章内容上承本科园林史知识点,充分吸纳历史学、图像学领域的研究方法,旨在使研究生深化对风景园林史料的认知和研究方法的理解。第三章 园林史的研究方法 ,指导学生如何有效开展园林史的学习研究,包括 研究方向与选题 材料选择与整理 学会使用脚注 园林史的个案研究 历时性研究与数字化方法应用 等内容。
扬州园林向称 翰墨园林 。本书选收扬州当代名胜古迹、旅游景点的楹联234幅,包括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何园、竹西公园、史公祠、琼花观、茱萸湾、吴道台宅第等传统景区,卢氏宅第、大王庙等新修复景点。内容既有传统名联,亦有新撰佳构,大致依景点方位排序。每一景点作一概要介绍,每一联语作一简要分析,点明位置,注明来源,间作赏析,并简介作者、书者,文字力求浅显、精练、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