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运用气象科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详细地介绍了农业气象、林业气象、气象能源、污染气象、医疗气象、建筑气象及交通、通讯与气象等。本书侧重于方法的说明和知识的实际运用,在每章后附有习题与思考题。本书内容全面,安排合理,逐步深入,叙述上准确清楚、深入浅出、简明易懂、便于自学。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气象类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气象、农业、林业、海洋、航空、环境等部门的科研人员和业务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书主要介绍了《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与传播办法》中规定的14类气象灾害47个预警信号的图标、标准和防御避险常识,重点以图说话,语言通俗易懂,教会人们在面对气象灾害时应如何应急避险。
《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10年1月20日国务院第9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由温家宝总理签署第570号国务院令发布,并于2010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条例》是继《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之后,国务院出台的第二部气象行政法规。它的颁布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是科学防灾、依法防灾的具体体现,标志着我国自然灾害防御法律体系更加完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法律依据更加充分,法律保障更加有力。 《条例》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相关规定,在总结多年来气象灾害防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有关内容进行了深化和细化,从而作出的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法律规定。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国务院法制办先后三次征求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31个省级人民政府的意见,召开专家论证会,赴浙江、江西等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阐述了中国气候观测系统的国家需求与气候观测系统建设的外现状,提出了气候观测系统科学目标与建设构架,从气候系统总体设计的角度描述了气候观测系统总体布局、关键技术与建设重点,并阐述了中国气候观测系6个气候系统关键观测区建设的科学依据、技术途径及其站网布局。并构思了卫星气候观测系统以及系统数据处理与产品应用、共享平台,介绍了各部门相关发展规划,并从实施方案角度简述了阶段目标和应用机制。 《中国气候观测系统》可供气象、水利、农业、环保、林业、海洋等领域的科研院所、各部委业务管理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参考和应用。
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全球气候的变化已经向人类发出了警报,工业的飞速发展,经济的高度繁荣是否必须以环境作为代价,气候危机,应该掩盖事实真相还是要寻求对策?《炎热的地球》以大量惊人的事实告诉了我们答案:气候异常引发的自然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将会给人类的政治和经济生活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导致政治动乱,社会冲突,甚至爆发战争。作者还进一步指出,人类面对气候危机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再分配的国产化过程。作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隐藏在环境危机之后的种种利益冲突……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共分七章,主要从风险评估的概念、意义以及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技术要求等入手,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计算,详细介绍了雷击风险评估工作的操作流程和技术报告编写模板。 为方便广大读者分析、计算,《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附赠《雷电灾害评估统计系统(2008网络版)》光盘,书中第六章 详细介绍了该软件的使用方法。《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IEC61662、IEC62305-2等国际标准有关章节内容,全书力求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 《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可供从事雷电风险评估工作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作为雷电防护相关专业大中专学生的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本书是为了配合我国地面气象观测自动化建设而编写的。它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自动气象站的构成与工作原理。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器、电源和外围设备、业务软件、组网等。同时对自动气象站的测量方法,包括采样与算法、数据质量控制、自动与人工观测数据的差异等,作了全面的介绍和深入的分析。 本书包含了近代地面气象自动化观测的科研、试验、使用等方面的成果,对《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版)和CIMO观测指南(第六版)的相关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深入浅出的诠释,有较高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是气象业务管理人员、观测人员、计量维修人员之读物,也可作为大专院校师生和有关科技人员的参考书。
《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根据“第六届现代生态学讲座”的主题报告,经过评审和筛选编著而成。各章作者多为在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方面成果的学者。《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系统响应有关的一系列热点论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论述。这些论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格局及区域特征,气候变化对森林、草地等生态系统的分布、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气候变化对植被恢复和生物入侵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和管理决策。《现代生态学讲座(6):全球气候变化与生态格局和过程》主题明确,内容翔实,题材新颖,图文并茂,可供生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人员阅读,也可作为研究生的教科书或参考书。
读者可以通过阅读《二十四节气新编》了解到每个节气的天气、物侯特征和农事活动要点,以此更好的指导农业生产。另外,二十四节气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应该知道随着节气、季节的变化如何调整自己的衣食住行,以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作用。书中民俗部分介绍许多传统节日,包括其由来、各地过节的习俗等。总之,我们希望读者通过阅读此书,从中获取一些历法、民俗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您的生产、生活有帮助。
低温冷害是影响我国的严重气象灾害之一。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低温,造成作物歉收。一般春、夏、秋季低温造成的灾害称为冷害,冬季称为寒害。《低温冷害》章概括地介绍了近百年中国的温度变化及四季的低温;第2章讲述低温冷害的基础知识,包括冷害对作物的影响和致灾条件;第3章介绍低温冷害的监测、评估和防御措施;第4章讲述东北夏季低温的气候变化;第5章介绍东北低温的形成机理和气候背景。 《低温冷害》可供高等院校气候、气象、地理、农业和环境等专业的学生学习,也可以供从事这方面业务或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
本书从各地上报的近三年来发生的气象行政执法案例中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73则。全书共分五个部分,部分:气象探测设施和环境保护案例;第二部分:播发气象信息案例;第三部分:雷电灾害防护案例;第四部分:施放气球管理案例;第五部分:其他案例。每个案例包括案情摘要、处理过程和结果、评析三部分内容。 本书是全国各地气象行政执法人员的参考书。
《农业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第二版)》以中国气象局业务部门的规范观测和分析方法为基础,注重对学生开展农业气象要素观测技能和数据资料处理分析能力的培养,在介绍传统常规的观测手段和方法的同时结合农业气象学科应用服务和观测手段的发展,介绍了现代农业气象观测中的一些新仪器和新技术,保证了教材内容的基础性、规范性和先进性。《农业气象观测与数据分析(第二版)》共为九章十五个实习,主要包括辐射、温度、湿度、风、气压、降水、蒸发和云等气象要素的测量原理、仪器安装维护、观测方法及步骤,农业小气候观测和气象数据资料的整理、统计、分析及应用。教材内容展现了运用气象科技服务农业的新领域、新技术和新方法,也为建立农业气象减灾防灾保障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本书题材为文化,首先详细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以及与之相关的历法、季节、物候、节令等内容,接着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介绍各个季节的节气知识,包括农事特点、农历节日、民风民俗、饮食养生、药膳养生、起居养生、运动养生、常见病食疗防治、民间谚语、诗词鉴赏等,全方位解读二十四节气,带领读者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本书定位为传统文化经典的普及本,将传统经典以一种新的方式诠释、翻译,促进广大读者理解阅读古代文化经典。书中配有大量彩色图片,逼真生动,图文集合,声情并茂,具有的出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