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涵盖了当前海洋遥感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第1章 海洋动力过程SAR遥感应用 介绍了SAR发展历程以及内波、海浪、海面风场SAR遥感的机理、方法和应用,第2章 典型海上目标SAR探测 主要介绍海冰、溢油、船只目标SAR探测的机理与方法,第3章 高度计数据处理及应用 介绍了星载微波高度计发展历程、高度计数据处理以及高度计数据在海浪、潮汐、中尺度涡等方面的应用,第4章 微波辐射计海表参量反演技术与应用 主要介绍微波辐射计发展历程、微波辐射计海表温度和海面风场反演技术与应用,第5章 海洋水色遥感 主要介绍海洋水色卫星发展历程、水色遥感机理、信息提取方法、应用案例,第6章 高频地波雷达探测技术 ,主要介绍地波雷达发展历程、海态遥感及应用、海上目标探测等内容。
《沧海有迹可寻宝:海洋奥秘与海洋开发新技术》采用了吸收新闻元素、流行元素并予以创新的写法,充分体现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岭南文化特色,按照当今 读图时代 的理念,加插了大量故事化、生活化的生动活泼的插图,把复杂的科技原理变成浅显易懂的图解,使此书集科学性、通俗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美不胜收。《沧海有迹可寻宝:海洋奥秘与海洋开发新技术》介绍了海洋奥秘与海洋开发新技术,有利于激发读者了解海洋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保护海洋的意识。
本书是针对海洋地质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野外认识实习所编教程。全书共分为五章:*章介绍实习目地、意义、实习内容与要求;第二章介绍常见地质现象野外基本特征及其观察要点;第三章介绍野外地质工作基本方法和技能及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第四章介绍实习基地(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基本地理与地质背景;第五章介绍13条野外地质认识实习路线的基本特征及其观察内容,涵盖了常见地质构造(节理、断层、褶皱等)、常见岩石类型(泥岩、砂岩、花岗岩、条带状混合岩等)、常见海岸类型(沙滩海岸、基岩海岸等)、常见海洋沉积地貌单元(沙滩、沙坝、潟湖等)、常见的海蚀作用方式(冲击、冲刷、溶蚀等)以及常见海蚀地貌形体(海蚀洞、海蚀崖、海蚀槽等)。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也可供涉地质相关专业学生(诸如物理海洋学、近
作为一种陆生水体系统,湖泊被喻为“大地的明珠”,遍布陆地的各个角落。从南极洲神秘的冰下湖沃斯托克湖,到美国文学中 的瓦尔登湖,湖泊既各自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又共有某些相同的基本特征。在本书中,沃里克?F. 文森特追随“湖沼学之父”弗朗索瓦?A. 福雷尔的脚步,从多学科的角度对当前的湖泊研究作了系统的阐述,内容包括湖泊的诞生与消失、湖泊沉积物所记录的环境信息、湖水的季节性混合运动以及湖泊与周遭环境的相互影响等,并重点介绍了湖泊作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活力与价值。
“人文海洋”,顾名思义,就是用人文的情怀关心海洋、认识海洋和经略海洋。人文情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又包含“每个人”、“人民”、“人类”。人文海洋的理念是说,海洋是每个人的海洋,海洋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海洋,海洋是全人类的海洋。保护海洋环境,关爱海洋健康,是每个人的义务所在;发展海洋科技、繁荣海洋经济,是各国人民群众的民生所系;维护公平、公正、和平的国际海洋秩序,是全人类的福祉所依。具体来说,人文海洋理念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人文海洋是一种历史视野。其次,人文海洋拥有的是一种世界胸怀。第三,人文海洋是一种立足于民生的思考。最后,人文海洋是一种以人文交流、互联互通为出发点的理念。
余建星、李小龙、苗春生编著的《深海水下结构 设计及试验》针对深海结构在海底环境中极易发生的 失效形式,从理论及试验角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研 究。全书共分4篇,前3篇分别从海底管道屈曲、海底 管道悬跨涡激振动和海底管道机械损伤三种失效形式 进行介绍;第4篇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介绍天津大 学针对前述失效形式所进行的试验研究内容及成果。 本书注重将理论与试验相结合,用以全面可靠地 分析深海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可供船舶与海洋工程、 港口航道与近海工程等专业学生作为教材使用,也可 作为从事海洋工程、船舶工程设计及相关研究人员的 参考读物。
每当我们在岸边捡着浪潮送来的贝壳,望着一望无际,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的海洋的时候,总是在想蔚蓝色的海水下,到底生活着哪些生物?是否有高度文明的“海底人”?又是否真有美人鱼? 提到“一闪一闪”、“灿烂的光芒”这些词时,我们会想到晴朗的夜空,眨眼的星星。其实在海底也会有这种现象,海底的鱼也会常常发出灿烂的光芒,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昵?众多的海洋之谜,等待我们来揭开。因此,我们要不断向前,勇敢攀登科学高峰。
《希望在海洋: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产业发展研究》是一部关于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希望在海洋:舟山群岛新区海洋产业发展研究》历时一年,在广泛调研并搜集大量资料基础上编撰而成,书中凝结着浙江海洋学院2010级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牛和老师们的智慧和心血。全书内容丰富,既有宏舰层面上对推进群岛新区建设大计的探讨,又有渔农传统产业、海洋新兴产业、文化产业以及人才体系、海洋资源开发、无人海岛法律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具体研究,研究视角深入到舟山群岛海洋产业发展战略、产业布局、主导产业选择、主要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的一些理论和思路贴近海洋经济开发实际,具有一定创新性。
本书对洋山港区的水文、地理、地貌等情况进行了归纳,介绍了洋山港外航道开发和维护情况,并根据外航道的泥沙样本,进行了淤泥特性试验,依据试验成果,对台风期航道强淤或骤淤的适航重度的确定、适航水深图的编制进行了应用研究。
刘大海主编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试评估报告(2013)》在参考国内外科技统计指标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中关于国家创新指数的评价方法,从海洋创新环境、海洋创新投入、海洋创新产出、海洋创新绩效四个方面构建了国家海洋创新指数的指标体系,客观评估我国的国家海洋创新能力和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切实反映我国海洋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本书是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目前国家海事局海船船员适任证书统考的大证科目之一。学生对于本课程知识的领悟与技能的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船舶航行与船上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和船上顶岗实习后,完全能够胜任海船高级驾驶员岗位的工作。
为了进一步做好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方便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从业人员全面系统掌握了解这项工作,李春先围绕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这一主题,将相关政策法规、制度标准等汇集成《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手册》,希望本书能对进一步拓展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发展空间,推进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建设,全面提升我国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制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能为广大海洋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海洋文献检索的基础知识,包括海洋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及海洋文献检索的基本概念、检索方法及特征。还对海洋古文献、海洋类纸质图书、外海洋期刊、文摘、电子图书、专利、学位论文、科技报告、会议文献、法规文献、统计资料等基本概况和检索方法做了全面梳理。此外,还对互联网上一些搜索引擎的用法、技巧作了简扼介绍。本书实用性较强,具有鲜明的信息数据化的时代特征,是一本较为全面、系统介绍海洋文献信息资源及其检索利用的教科书。
“海洋人物”是来自全国涉海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他们当中有专家学者,有将军士兵,有政府官员,有平民百姓……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身上体现着无私奉献、勇于进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展现了我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的光荣历程。 当前,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不断提升。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等重要内容,已经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我国的海洋工作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伟大的时代,光荣的使命,召唤着大批优秀人才积极投身于建设海洋强国的伟大实践中。 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和海洋出版社组织有关专家,把历年来评选出的“海洋人物”的感人故事汇编成书,并陆续与读者见面。我希望,《大海星空》
本书采用观测资料与数值模式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海海域的概况、温度盐度和流场的季节变化、年际变化以及对ELNino事件和北太平洋振荡(PDO)的响应。本书同时根据观测资料给出了黄海渔场分布与变化规律报告。后给出了黄海环流年际变化对渔场分布的影响研究。
《海洋科学学科发展报告(2007-2008)》是中国海洋学会组织十多位专家,在听取了几十位海洋学科领域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编撰完成的。本报告除综合报告外,还选择了当前海洋科技发展中的10个热点和前沿性问题作了专题论述。 报告涵盖了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等有关内容,从海洋科学技术国际发展现状、我国海洋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新进展,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目标和对策等方面,力求作出全面、客观和权威的阐述。
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优化削减的污染排放综合管控是环境生态整治与改善的先决条件、重要基础与前提,是生态整治工程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 《近岸海域污染综合管控与生境改善技术》从污染系统控制的角度出发,通过生境质量可视化分析、入海污染源排污削减、污水深海排放优化设置和污染突发事件溯源与应急优化四大关键技术与方法的研发与应用。旨在为我国近岸海域污染综合管控与生境改善提供系统的、全面的、合理的全序列解决方案。
本文共分五章。第0章主要介绍与本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国内外发展现状等基本情况以及本文的工作简介。第1章是本文工作的理论基础,在该模式的基础上加入波浪对环流的三维波致雷诺应力和波浪运动对环流场的混合作用建立了 MASNUM浪-流耦合模式。第2章为MASNUM浪-流耦合模式在大洋中的应用。第3章为MASNUM浪-潮-流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在黄海中的应用,建立了MASNUM浪-潮-流耦合模式,并利用该模式对黄海夏季的三维环流结构进行了研究。第4章给出了全文的主要结论以及对后续工作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