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诚实但又不失风趣地记录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作者在非洲喀麦隆多瓦悠人村落两次进行田野工作的经历,将人类学家如何克服乏味、灾难、生病与敌意的真实田野生活拍案叫绝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于一般的人类学研究报告,这是一部令人捧腹不止的人类学笔记,透过幽默的笔调,读者看到了人类学者如何与研究对象进行互动,在互动中如何调整他的学术成见,以及田野工作上的琐事如何影响后来研究结果、研究的盲点与反思。因此不管是严肃的读者、无聊地只想打发时间或者是向往非洲原始部落的异国情调而蠢蠢欲动的旅人,巴利这本书*是一个有趣的选择。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了包括进化论、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在内的西方人类学研究的不同范式,沿着历史脉络梳理了不同范式的发展历程,既系统阐释了每一个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核心观点,又聚焦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的经典理论流派的研究方向和核心关注点。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应该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间搭建起联系,形成强调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共识,即历史和文化是人类学的构建条件,进而提出历史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主张,并对此范式进行具体剖析。 在对不同的人类学范式进行深刻剖析后,本书下篇论述了历史文化人类学范式下几个人类学核心主题,包括身体、模仿、表演、仪式、语言、图像和想象、死亡和出生,这些核心主题均来源于人类学项目研究成果,集中展现了人类基本行为、活动与关系的研究现状。
本书深入探讨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借助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古生物学、地质学和遗传学等多个角度,为读者呈现了一幅人类进化的宏大画卷。书中详细讲述了从灵长类动物的早期分化,到现代人属物种的出现,再到智人的全球扩散,揭示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转折点。通过丰富的化石记录和遗传分析,本书不仅展示了人类祖先的生活场景,还探讨了人类行为的演变,如工具使用、火的控制和语言的发展。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环境变化对人类进化的影响,以及现代人类是否仍在进化的问题,提供了对人类起源和未来发展的全面认识。
衰老是一种疾病,随着科技发展我们可以治愈这种疾病。何塞博士和大卫博士用他们深邃的知识带来了对人类永生领域的理解。历时五年东方出版社重磅推出《从长寿到永生》。该书从科学实践的客观角度描述了 长生区 与 生死区 两种生命观的角力与碰撞,是永生故事的另一种表达。《从长寿到永生》展示了许多消除死亡的道德和经济学观点,以及近期可以让我们更容易实现这个目标的趋势分析。《从长寿永生》是一本令人羡慕的书,它预见了人类种族的新范式。新范式将会进入由颠覆性科技以及人工智能创建的完全共生互利,会使人们获得长寿和永生。
从上古到现在,我们求神拜佛、狩猎、把宠物当家人、爱上二次元人物、给人工智能做图灵测试——从动物、机器到神灵,我们身边围绕着非人,而我们又一再把它们当“人”,与之相处、依赖、责备,甚至为它们做打算。所以,我们为什么反复爱上非人类?或者 进一步地说,什么是人?什么是非人?在这本书中,人类学家韦布·基恩犀利地指出,人与动物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定义,人机关系这样的现代问题也会被纳入历史和信仰的考量,仅存于想象中的神在 越来越像不具有解释性的人工智能模型。这些围绕在人身边的事物一直被人投射情感、灌注思想,甚至被要求做出判断、承担责任,直到它们拥有与人类相似的伦理地位。而人类也在这样的反馈循环中不断反思和定义“人”。韦布·基恩遍访加拿大育空地区的猎人、热带雨林中的知翁人、北阿肯
《黎明之前——基因技术颠覆人类进化史》,作者通过基因图谱从遗传学、生物学、历史及社会科学等视角,追述人类在史前五万年中的演化,其中关于语言、基因和种族进化的阐述,突破了传统专业叙述方法,通过跨学科领域的思考,阐述人类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样子的内在根源。内容横跨多学科,是一本可读性较强的社科人文科普书。
版的大部分在二战后期遭到了敌人的破坏,因此出版商要求我重新对此书进行收集和整理,准备出一个新的版本。 自1935年后的“人类学”一章取代了原来关于将来的那一章。在此部分的写作过程中,我有幸得到我的同事、社会人类学教授伊万斯-普利查德(Evans-Pfitchard)、美洲研究学者B.M.布莱克伍德(Blackwood)和古生物学、体质人类学博士J.S.维纳(J.S.Weiner)的帮助。我还要感谢布莱克伍德(Blackwood)女士和R.C.戈登(R.C.Gurden)为我提供参考书目。“史前史”和“工艺学”部分是由我自己独立完成的。因此,除了新的这一章外,本书的其余部分全是由我撰写的。 在后一章中,我提到了1935年以前的事情,部分原因是我应该在版中就提到它们,部分原因则是因为它们是1935年以后所发生的一些事情的前因。 “参考目录”重印并在后面加了一个“补充说明”。
在以村落为代表的聚落社会中,不论是从人与物的起源,还是家族社会的组织,抑或是村民的生计方式、象征系统,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围绕着资源展开。在人们面对的资源稀缺上,不同文化下的人群建构起了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文化不仅是认识资源的前提,也分野了资源,使资源在不同的文化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序列;文化不仅组合了资源,也规约了利用资源的方式,人们是在特定的文化下去利用有限而稀缺的资源,在风险 小化的前提下,实现对资源的 化利用;就人类来说,不同民族所构造出的不同文化就是应对这种资源稀缺的结果,也是一种表达。由此,在人类可以生存的环境内,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而形成了对资源利用的文化制衡格局,资源利用制衡格局的形成是人类生存安全的基础,也是人类可以永续发展的前提。书稿从聚落社会资源配置的维度,以解剖麻
物理世界的结构具有层次性。物理世界中有轻子、夸克等粒子,夸克和胶子组成核子(质子和中子),核子组成原子核,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原子形成分子,再到大分子,到宏观的物理世界,甚至宇宙,这就是无生命的物理世界的层次性。物理学在研究某一个物质层次时往往忽略比它更小的层次,比如说对超导体的研究就不涉及对原子核反应的研究,但物理世界的这些层次又是统一的。 正像物理世界具有许多层次那样,脑的结构和功能也具有许多层次。心理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脑的结构和功能,涉及从分子到行为的许多层次。分子指生物体内,特别是脑内的分子;行为指个体的各种反应、动作和活动。 从分子到行为,存在哪些不同的层次呢?从生物学角度来看,大脑有组织结构和功能分工。在宏观方面,我们对脑的组织结构已经认识得很清楚了。在微观
所有生命都是通过进化联系在一起的。就像人类的身体是进化的产物一样,人类的心灵也是进化的产物。为了了解人类心智有什么特别之处,就需要将人类置于进化的道路上,从 接近人类的黑猩猩、倭黑猩猩开始,与大猩猩、猩猩、灵长类、哺乳类等展开比较。通过深入了解黑猩猩这种 接近人类的进化近亲,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内心的哪些部分是独特的。 黑猩猩生活在“我、此时、此地”的世界里,而人类则拥有“想象的力量”。我们可以想象其他人的感受,所以可以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甚至同情那些远在他方从未谋面的人;我们可以想象过去和未来,所以会陷入 望,也会心怀希望。松泽哲郎以 开创性的研究,颠覆了人们对黑猩猩的了解以及对人类自身的了解,具有革命性意义。 “我是谁”是永恒的哲学命题,《透过黑猩猩看人类:想象的力量》通过人
本书将人类的认知机制与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相结合,从认知心理学出发对基于视觉注意和人脑记忆机制的感兴趣目标提取和跟踪认知建模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基于生物视觉注意机制对人类视觉显著性特征的感知进行建模和研究,并将其用于感兴趣目标的提取;然后基于人类记忆机制特别是人脑三阶段记忆模型建立一种视觉信息处理认知模型,用于模拟人类对视觉模式进行感知、注意、匹配、分类、学习和决策的过程,并将其与混合高斯背景建模、码本背景建模、Mean-shift目标跟踪、粒子滤波目标跟踪以及多智能体协同进化等相结合,详细研究了其在感兴趣目标提取以及跟踪中的应用,并通过大量的视频目标检测与跟踪实验对算法进行了验证,为在动态复杂视频环境中实现快速鲁棒的感兴趣目标提取和跟踪提供了一条新的研究思路和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