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初学绘画者的角度,系统讲述了学画中国画所需知道的基础概念和理论,提炼要点,层层深入,用简明生动的语言细致讲解,既有绘画步骤详解,又有大量的名家作品临摹范例,旨在使初学者能在掌握中国绘画技法的同时奠定中国画的艺术理论基础。近千余幅图片,图解详尽,化难为简,帮助读者轻松掌握各类绘画技巧。无论有无基础,无论哪一年龄段,都能快速掌握提高绘画的技巧。翻开本书,准备好简单的纸和笔,你会发现绘画不只是一种娱乐身心、提升品位的技艺,它还会带给你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多元的思维模式。
荣宝斋带你读懂系列(全3册) 千里江山图 清明上河图 韩熙载夜宴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普及丛书
暂无内容简介。。。。。。
伟大的艺术品背后,总有鲜为人知的故事与传奇。在《 的无名者》中,作者玛丽-伊莎贝尔·塔代伊以生动的笔触,带我们重新认识那些被名画所掩盖的模特们:从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到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这些作品的光芒让模特的存在逐渐模糊,但他们的生命却同样精彩纷呈。 作者以细腻的讲述,追溯这些模特非凡甚至悲壮的人生轨迹:他们可能是艺术家的缪斯,可能是被时代忽略的平凡人,但他们无一例外地为这些艺术瑰宝注入了灵魂与生命力。这不仅是一部对艺术史的致敬, 是一场对人性与历史的深度探索。
国际知名标志设计师乔治 博库瓦拥有超过15年的设计和开发经验。他的客户涵盖世界各地的小型初创企业和成熟品牌,包括迪士尼、新百伦、美国职业橄榄球大联盟、索尼克等。 乔治 博库瓦以极简、精准的设计风格而闻名,在多年的商业实践中,有着自己一套成熟可行的设计模式。本书是他多年从事LOGO设计的经验总结,全书以标志设计基本概念、标志设计类型、视觉事项、设计过程和设计呈现方法为框架,分享了大量设计法则、技巧和注意要点,是一本面向平面、品牌设计师的实用教程,也可供设计专业师生参考和借鉴。
作为文化部“九五”规划的重点工程,拟向全国推荐使用的专业艺术教育的教材,“大系”的编写集中了文化部直属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被称为“国家队”院校的各学科领导人,以及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武汉音乐学院等相关学科的翘楚,计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数百人。同时,这些教材都是经过了长期或至少几轮的教学实践检验,从内容到方法均已被证明行之有效,而且是比较稳定、完善的优秀教材,其中已被列为重量重点教材的有9种,部级重点教材l9种。况且,这些教材在交付出版之前,均经过各院校学术委员会、“大系”各分卷编委会以及总编委的三级审读。可以相信, “大系”的所有教材,足以代表当今中国专业艺术教学成果的优选水平
潘天寿《中国绘画史》介绍上至远古,下至清末民初的中国绘画史,将中国文化、哲学、个性、风俗融入其中,正式提出中国画与西方画并立为人类艺术双峰的观点,是一本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美术史专著。全书分为古代史、上世史、中世史、近世史四编,介绍24朝、1600余位画家及创作的社会背景、政治环境,各画派源流、特点等,包括但不限于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宫廷画、文人画、佛画、界画、墨戏画等,介绍了美术目前“南北宗论”“吴浙之争”的重大争议,并对对西域、古印度、西洋宗教画等外来画派对本土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介绍。本书初版于1924年,原稿因淞沪战火焚毁,经作者撰写修订,于1936年重新出版,被列入“大学丛书”。书中观点受到包括汉学家高居翰教授在内的诸多学者的推崇。有人说,如何在世界视野下不失本位意识地观照中国绘画
“艺文丛刊”是一套主要收罗中国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的“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之前已出版五辑(共92册),此为丛书第六辑,共包括11种12册,具体书目如下:《衍极》(郑枃、刘有定)、《醉古堂剑扫》(陆绍珩)、《独鹿山房诗稿》(冯全)、《四王画论(上下册)》(王时敏 等)、《湛园题跋 湛园札记》(姜宸英)、《书法正宗》(蒋和)、《庚子秋词》(王鹏运)、《三虞堂书画目 麓云楼书画记略》(完颜景贤 等)、《清道人题跋 愿夏庐题跋》(李瑞清 胡小石)、《画学讲义(外二种)》(金绍城)、《寒柯堂宋诗集联》(余绍宋)。
1.精选18幅宋人山水作品。 2.每一幅作品都附有老师的深度解析,包括画面解读、技法解析和临摹指导,可以更好的帮助读者欣赏、学习和临摹宋人山水小品。
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近世”,或称“新社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是作者在学术上的一次尝试。绘画史的陈述,需要思想史的提升,以及艺术哲学的陶冶,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绘画史。读过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去艺术中开
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点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性坐标,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杰出的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艺术书籍的范式,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放在一起,将抽象艺术与当代广告作对比,解释了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创造的,以及背后的原因。
上世纪70年代,画家赵以雄从故纸堆中翻出《资治通鉴》《史记》,他白天当钳工,晚上读史,着迷于丝绸之路,梦想“用画笔捕捉古老丝路的余晖”。1978年,终于和同为画家的夫人耿玉琨踏上丝绸之路考察之旅,从此一走就是半生。他们40年间考察丝绸之路30次,用近万幅画作勾勒大漠风光、雪山草原、古老烽燧、佛寺古塞、石窟壁画、风土人情,古老丝路的神秘和壮美在他们的画笔下徐徐展开。本书辑录赵以雄、耿玉琨丝绸之路主题精品画作120幅,包含油画、国画、速写、壁画临摹;题材广泛,从历史人物、自然风光、遗迹遗址、民族风俗等角度全方位展现这条古老商道沿线风采;结合画家实地考察路线和丝绸之路历史地图,对画作按照地理空间顺序进行编排,引领读者重走丝绸之路——从丝路重镇新疆启程,穿越火焰山、喀纳斯湖、高昌古城、楼兰遗址,回到
王伯敏先生是较早深入研究敦煌壁画山水的学者,他先后发表了《莫高窟早中期壁画山水探渊》《莫高窟壁画山水再探》《莫高窟壁画山水三探》等相关论文,并于20世纪末,汇编成《敦煌壁画山水研究》一书。书中对敦煌壁画的山水技法都做了翔实的归纳。同时,对于早期中国画与敦煌壁画的关系也做了深入的比较和总结。另外,书后附录了王先生所拍摄的敦煌壁画多幅,并有简要的说明、点评文字,也是了解和研究敦煌壁画难得资料。
乔治·伯里曼是一位艺用人体解剖和人体结构绘图方面的教授,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讲授人体结构绘画四十余年。伯里曼活泼鲜明的个性使其对解剖的研究生动而充满趣味,他笔下的肌肉和骨骼非常优美,为人体绘画教学打开了新天地。本书收集了伯里曼各个时期的人体结构素描手稿1500余例,囊括了他人体结构解剖体系的全部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全新缜密的编排,让人体结构相关知识的呈现更为合理,是一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的人体绘画指南。
《关于构图问题》是潘天寿1963—1964年在浙江美术学院(今*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的讲课记录稿。所讲的内容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重心、斜正、画眼、背景、空白处理、四边四角、气脉、开合、不平衡与平衡等等具体的构图规律,以及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