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有话:敦煌石窟百讲》由敦煌研究院主编,以敦煌的“画”为载体,以北凉至元代15个历史时期为章节,以100节妙趣横生的敦煌石窟艺术课为主题,系统讲述敦煌莫高窟一千六百余年的建筑、雕塑、壁画。一篇篇生动活泼的文字,娓娓讲述敦煌壁画中定格的精彩瞬间,分享富有启示又给人以希望的壁画故事,向读者展现古人独具匠心的艺术创造和宏大沧桑的历史变迁;超百幅美轮美奂的图片,带领读者深度巡游莫高窟经典石窟,感受敦煌文化艺术跨越千年的生命力。
绘画史论讲解细致入微,名作解读鞭辟入里,沉浸式体悟中国绘画,滋养美感; 绘画技巧、精美范画全视频呈现,零基础学绘画,于一笔一画间修炼沉稳心境。 两辑展示各朝代时期的代表性绘画作品,涉及绘画史论、作品解读。 大家都可以画 部分,其意义不止在于习画,也是对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艺术品深入体悟的过程,是美感的滋养,是沉静的修炼。绘画工具选用铅笔,内容循序渐进,其目的正是为实现大家都可以画,无论有无美术基础、无论年幼及长。
北宋青绿山水巨作《千里江山图》是首屈一指的国宝名画,全卷不仅营造了一个宏大广阔的山水世界,而且画出许许多多扎实的细节,使画卷不仅具有深邃的哲学内涵,而且充满极其微妙的情味。《千里江山图》的颜色尤其令人惊叹:青绿与金黄交相辉映,既璀璨又沉着,既清纯又辉煌,青春的激情与理想的秩序和谐共生,既愉悦眼目,又表达着丰富的精神意义。《千里江山图》的传奇色彩也使人着迷:画家“希孟”完成画作时年仅十八岁,画家的年龄与画卷的宏大、深邃形成强烈反差,使画卷笼罩着一种神秘气息。
暂无内容简介。。。。。。
伟大的艺术品背后,总有鲜为人知的故事与传奇。在《 的无名者》中,作者玛丽-伊莎贝尔·塔代伊以生动的笔触,带我们重新认识那些被名画所掩盖的模特们:从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到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这些作品的光芒让模特的存在逐渐模糊,但他们的生命却同样精彩纷呈。 作者以细腻的讲述,追溯这些模特非凡甚至悲壮的人生轨迹:他们可能是艺术家的缪斯,可能是被时代忽略的平凡人,但他们无一例外地为这些艺术瑰宝注入了灵魂与生命力。这不仅是一部对艺术史的致敬, 是一场对人性与历史的深度探索。
“艺文丛刊”是一套主要收罗中国历史上各种好玩有趣、精巧别致的“小书”“闲书”的系列丛书,内容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生活、园艺、美食、鉴赏、掌故等诸多题材,力图从各个视角、各个层次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细节,以及中国古人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格调品味。之前已出版五辑(共92册),此为丛书第六辑,共包括11种12册,具体书目如下:《衍极》(郑枃、刘有定)、《醉古堂剑扫》(陆绍珩)、《独鹿山房诗稿》(冯全)、《四王画论(上下册)》(王时敏 等)、《湛园题跋 湛园札记》(姜宸英)、《书法正宗》(蒋和)、《庚子秋词》(王鹏运)、《三虞堂书画目 麓云楼书画记略》(完颜景贤 等)、《清道人题跋 愿夏庐题跋》(李瑞清 胡小石)、《画学讲义(外二种)》(金绍城)、《寒柯堂宋诗集联》(余绍宋)。
【内容简介】一场有梗有料又新潮的国画艺术脱口秀,一本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的中国画通史,让你忍不住爱上中国画。这本书是顾爷以通俗讲通史的国画艺术普及读物,从中国存世 早的汉墓帛画,到被称为传说级的艺术品《辋川图》;从现存 的隋代手卷到唐朝贵妇日常生活图景 顾爷在书中选取了《清明上河图》《马王堆T形帛画》《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簪花仕女图》《游春图》《辋川图》等十几幅颇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画进行讲解。他以一贯的幽默表达和脱口秀般的解说,结合当下流行文化,形象刻画出艺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命运及传奇性,多维度地呈现传统艺术的魅力和点睛之处。
两宋时期,社会进步超乎想象,诸如民生与工艺、艺术与哲学、技术与商业无不粲然,域外史家谓之“近世”,或称“新社会”,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宋以文艺复兴,形成新的人文天际线。文艺复兴带来的审美自由,适合艺术蓬勃地生长,从五代、两宋开始,中国绘画才真正迈进独立的艺术门槛,中国山水画的兴起,尤其水墨山水的兴起,成为10世纪至13世纪中国文艺复兴的标志。本书按照历史顺序,分为五代、北宋和南宋三个时期,解读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传世经典画作,探究了山水、花鸟、人物三大绘画类别由技入艺以至于境的发展过程。创作体例上,赏析与评传结合;方法上,审美与思辨兼济,是作者在学术上的一次尝试。绘画史的陈述,需要思想史的提升,以及艺术哲学的陶冶,作者试图以此建构新的中国绘画史。读过本书,或许你会发现,去艺术中开
图像无处不在。然而,为何有些图片能得到成千上万个点赞,甚至成为视觉文化的标志性坐标,有些则不会,图像是如何俘获、惊艳、催眠我们的?杰出的设计理论家里卡尔多·法尔奇内利采用了完全不同于以往艺术书籍的范式,将文艺复兴的绘画与库布里克的电影放在一起,将抽象艺术与当代广告作对比,解释了图像是如何被设计、创造的,以及背后的原因。
上世纪70年代,画家赵以雄从故纸堆中翻出《资治通鉴》《史记》,他白天当钳工,晚上读史,着迷于丝绸之路,梦想“用画笔捕捉古老丝路的余晖”。1978年,终于和同为画家的夫人耿玉琨踏上丝绸之路考察之旅,从此一走就是半生。他们40年间考察丝绸之路30次,用近万幅画作勾勒大漠风光、雪山草原、古老烽燧、佛寺古塞、石窟壁画、风土人情,古老丝路的神秘和壮美在他们的画笔下徐徐展开。本书辑录赵以雄、耿玉琨丝绸之路主题精品画作120幅,包含油画、国画、速写、壁画临摹;题材广泛,从历史人物、自然风光、遗迹遗址、民族风俗等角度全方位展现这条古老商道沿线风采;结合画家实地考察路线和丝绸之路历史地图,对画作按照地理空间顺序进行编排,引领读者重走丝绸之路——从丝路重镇新疆启程,穿越火焰山、喀纳斯湖、高昌古城、楼兰遗址,回到
王伯敏先生是较早深入研究敦煌壁画山水的学者,他先后发表了《莫高窟早中期壁画山水探渊》《莫高窟壁画山水再探》《莫高窟壁画山水三探》等相关论文,并于20世纪末,汇编成《敦煌壁画山水研究》一书。书中对敦煌壁画的山水技法都做了翔实的归纳。同时,对于早期中国画与敦煌壁画的关系也做了深入的比较和总结。另外,书后附录了王先生所拍摄的敦煌壁画多幅,并有简要的说明、点评文字,也是了解和研究敦煌壁画难得资料。
乔治·伯里曼是一位艺用人体解剖和人体结构绘图方面的教授,在纽约艺术学生联盟讲授人体结构绘画四十余年。伯里曼活泼鲜明的个性使其对解剖的研究生动而充满趣味,他笔下的肌肉和骨骼非常优美,为人体绘画教学打开了新天地。本书收集了伯里曼各个时期的人体结构素描手稿1500余例,囊括了他人体结构解剖体系的全部重要内容。本书通过全新缜密的编排,让人体结构相关知识的呈现更为合理,是一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的人体绘画指南。
以时间为纬线,以各个流派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为经线,蒋勋从史前时期的一把燧石手斧开始,围绕地中海这一世界西方美术的血脉初源,带你回到历史现场,一路走过神秘的埃及、伟大的希腊、光荣的罗马……直到光辉的印象派,及光怪陆离的现当代艺术。他或做正面解读,或挖背后的故事,将数干年“美”的往事娓娓道来。透过“西方美术史”这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我们得以眺望和浏览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观念、材料、技法,省思人类共同的对美的向往与创造。
《艺术会让我们更爱这个世界吗》精选五位对普通读者来说最为熟悉的艺术家,他们中有人红作品也红的艺术家达·芬奇、梵高;有作品红人不红的维米尔和马格利特;还有人红作品一般红的弗里达。提起达芬奇,就会想到那张满脸胡子的素描和蒙娜丽莎,可你知道他年轻时俊美非凡,还是个喜欢用玫瑰精油洗手护手的时尚达人吗?一说梵高,就说他是没学过画画、没有朋友,最后在绝望中自杀的天才,可你知道他其实很小就跟着妈妈学画画,志同道合的朋友其实真不少,而且很可能死于他杀吗?那些耳熟能详的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对你来说,也许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想要了解他们不为人知的一面,欢迎“观看”《艺术会让我们更爱这个世界吗》,来看看那些你不知道的艺术往事。
本书尝试跳出传统画史写作的窠臼, 在宏观的历史语境中展开对元、明、清三代绘画作品的细读, 不止围绕名家名作展开, 亦不仅探究形象与风格之特点, 重视媒材、内容、样式、画家、观者、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 以朝代史框架结合分层叙事的模式, 揭示绘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 剖析文人画、宫廷绘画与商业绘画的交融互动, 以及地域文化对绘画发展的影响, 以更全面、系统的视角重新理解中国绘画。
伟大的艺术品背后,总有鲜为人知的故事与传奇。在《 的无名者》中,作者玛丽-伊莎贝尔·塔代伊以生动的笔触,带我们重新认识那些被名画所掩盖的模特们:从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到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这些作品的光芒让模特的存在逐渐模糊,但他们的生命却同样精彩纷呈。 作者以细腻的讲述,追溯这些模特非凡甚至悲壮的人生轨迹:他们可能是艺术家的缪斯,可能是被时代忽略的平凡人,但他们无一例外地为这些艺术瑰宝注入了灵魂与生命力。这不仅是一部对艺术史的致敬, 是一场对人性与历史的深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