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了那些比较珍贵的,讲述质量非常高的工人师傅的访谈。通过本书的阅读,走进10位真实工人的精神世界。这10位工人的年龄段不一样,在工厂里面的位置也不一样。有的是1958年就进厂的老工人,最年轻的有一位是33岁,已经变成电视台的主持人,这里有很大的命运变化。而且有工厂的党委副书记,也有一般的装卸工人。希望通过这本书带给大家一种过去50年计划经济时期工人印记的印象。
山西古代壁画现存数量居全国之首。从南到北,寺庙道观乃至普通人家的炕围皆有遗迹;从汉魏到明清,不同时代和风格皆有所存。《画说山西古代壁画》将此集萃一册,其中多有之前并不为世人所熟知者。全面而又有所侧重,通俗而不失、文化内涵。集全面性、趣味性、观赏性、研究性于一体,既表现了壁画所蕴载的佛道风貌,展示了古代社会世俗之风情。
邓文迪,一直是个充满争议的神秘人物,赞美她的人将她当成成功女性的典范,认为她热情、自信、执着、聪明、专注、理性、有上进心、多元化;而批评者则认为她擅用心计,她的每一步都是运用非常手段来实现目的,她为人高傲、富有野心,有着极强的好胜心。 本书通过讲述邓文迪的人生历程,进一步引导女性树立正确的感情观与人生目标,用自信、优雅和独立的精神去迎接生活的每一次挑战。 不管她多么受争议,但是谁也无法否认——她一路向前,从不在意他人的看法,只做真实的自己。
《千里江山图》,长卷,绢本设色,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是王希孟的代表作,也是他传世的唯①作品,此卷可代表宋徽宗时期大青绿山水艺术的较高成就,堪称中国绘画史上第①长卷,是为青绿山水绘画的千古杰作。 n 此卷运用散点透视法描绘了群山叠嶂连绵不断,烟波浩渺连绵不绝,以多种构图方式穿插的手法使画面跌宕起伏,将宋朝江山描绘的秀丽多姿、雄伟壮丽,人物建筑不胜枚数,意态生动,趣味盎然。其中多以披麻皴和斧劈皴相结合来表现山石,设色明丽,多用青绿色来表现,间有赭色穿插,富有装饰性,虽然青绿色是为画面主体色调,但王希孟在作画时很注重手法的变化,色彩或浓厚,或轻盈,使画面更富有层次感。纵观整幅作品,雄阔高远,气势恢宏,远睹近观皆令人折服,而王希孟以其十八岁之姿便完成如此
《中国画钤印答问》讲述了一幅中国画,不但可以题写自己的名字,作画的时间、地点,还可以题诗加跋,这叫做题款或落款,落好款,再盖上印章,这叫做钤印。作为构成中国画的基本元素,从绘画到题款,从题款到钤印,无论哪部分处理不当,都会影响中国画的整体艺术效果。
《中国画题款答问》针对当今画坛在题款上的弊端,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讲明题款的基本法则,逐一回答有关题款的各种疑问,通俗地介绍中国画题款的相关知识。包括题款的由来,宋、元、明、清各代题款的特征和发展规律,款题与绘画间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题款的方法、位置,穷款与长题的题法;题款的内容,如何防止“看图识字”式的款题,款识的各种忌讳;立轴、屏条、手卷、横披、扇面等不同画式的题款方式;题款中年代、月份和署名的种种提法,上下款的题法,如何称呼对方;题画诗的写法,怎样给他人的绘画作品作题跋,如何通过款题提升作品境界;款字与书法、画风的关系;如何通过审视款题分辨绘画作品的年代真伪,以及提高题款水平的途径等。 《中国画题款答问》在写作上采取综合、归纳和类比的方法,在分析
唐鼎华编著的《中国画欣赏(高等院校设计学通用教材)》是为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及如何欣赏中国画而编写的一本教材。本书分七章,由浅人深,由表及里地讲述了中国画欣赏过程中不同阶段、不同环节应该把握的相关知识。通过分析视觉反映到心态研究,再到对传统审美意识与画史、画理知识的讲解,一步一步地由感性到理性深入展开叙述。另外,把与中国画相关的内容如诗、书、印及装裱等整合在书中,尽可能使内容丰富。书中大量的插图配合文字进行讲解,其中大多数精美的图片也是欣赏的对象。另外,每章设计了讨论题和相关的作业要求,方便教学使用。书中有作者的独特学术观点,如“以人自身为审美的原点”等。书中提问式的句式是为了激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关注问题。本书除了给学生用作教材外,也可作为中国画爱好者的参考书。
《林培松彩墨山水画》收录了林培松创作的水墨画作品。
《二十四节气农耕图谱》立意吉祥,并别出心裁,以四季为划分,以章内容,图、文、诗并举展示了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并附有若干雅致节气景致的展示。每一节气以诗、注、题解三个角度进行阐释,内容十分有趣、详实。加之精致的节气小景,使得全书别有一番民俗风味。
本书是《美术教学示范作品》中的一册,《美术教学示范作品》本着“少而精,学而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了科学性、趣味性、渐进性与形式的多样性相结合,配有大量的图示和范画,便于临摹学习;强调实践性,熟能生巧。提倡艺术性与思想性的结合,鼓励创新和个人风格的表现,本册为《荷花白描画稿》。
朱耷(公元1216—1705),原名统棽,号雪个,又号个山、人屋、驴屋、八大山人等,明太祖朱无璋第十七子宁王朱权的后裔,明亡后弃姓改名,一度为僧,又当道士,法名传綮,江西南昌人。为清初杰出的画家,擅山水花卉禽鸟,笔墨精炼,形象夸张,风格独异,具有清、奇、狂、冷的特色,对后世影响极度大。书法师承二王和颜真卿、苏轼,具有朴茂沉雄的格调又兼有秀丽灵动的情韵,加之受到王宠的影响,能博采众长,又自成一家,极富个性。其作品章法飞动体势怪伟,天真稚拙及收藏仙才灵气均现于纸上。
齐白石常用前人的诗句“活色生香五百春”来形容作品的成功。看齐白石的扇面也如同其它作品一样,始终充满一种愉快的心情,一种有着丰富灵感的惊喜,一种不经意的乐观和包含浪漫色彩的随心所欲。 齐白石的作品充满着深情和叡智,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让我们透过这些包含生命力的情景物象,走进齐白石的精神家园,进入一种惬意的理想境界。
《花香鸟语:喻继高工笔花鸟画精选》主要内容包括荷塘双鹭、咏白鹭、秋菊傲霜、双白鹭、和平新春之一、伉俪、芳园春晖、花间呓语、春浓栖雀、鸽赞牡丹春、秋菊双鸽、临春结绮、双喜沐春、芳春三月、白羽醉风等。
本文圍繞清初揚州文化的重建和城市經濟的復興進行了一些探討,關注的中心問題是清初揚州畫壇的構成狀況。 本文首先從繪畫理論和繪畫實踐著手,以唐志契《繪事微言》和相應的繪畫作品為例對明末揚州的繪畫狀況作了分析。其後著重梳理了入清後揚州本地文事的發展狀況,並找出了隨其一同發展的繪畫門類和畫家。指出由於文事活動的繁榮,職業畫師的作品被文人廣泛的接受,比如禹之鼎的寫真,蕭晨的人物畫和王雲園林題材的山水畫。 在這些門類之外,清初揚州的界畫群體也是揚州職業畫家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本文從贊助繪畫作品的角度,發掘了界畫畫家和晉籍鹽商之間和互動關係,復原了晉商在清初揚州繪畫藝術發展中的位置。 徽商在揚州繪畫發展中的作用更為明顯。康熙初年流行與揚州的新安畫風和後來繼之而起的石濤,都和其有分不開的聯繫。
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萦回;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整幅作品气势雄浑,境界深远,层次丰富,如闪寒光,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北方山川初雪之景。山间雾气的弥漫和树石的坚实感,对比鲜明,更强化了意境的幽静、浩莽。画面布置严整有序,笔墨浓重润泽,皴擦多于渲染,层次分明,浑然一体。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细密的雨点皴与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从画 面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此图历来受到广泛重视,前景树干中题款“臣范宽制”四字,一个“臣”字,使有的研究者对其真伪产生怀疑,但公认为北宋范氏流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