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简史》是新中国成立后一部用现代汉语写成的书法史著作。1983年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后增加历代书论研究,成为《中国书法史》,再版3次,印刷11次。《中国书法史》被日本书学泰斗今井凌雪和他的学生中村伸夫翻译,于1984—1989年在日本《书道研究》杂志连载5年,被评为“*受欢迎连载”之一。2015年《中国书法史》由日本筑波大学中村伸夫教授重译,日本美术新闻社分7卷出版,作为日本大中学生和书法爱好者学习中国书法的教材发行。 此次出版的增订本《中国书法史》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图例300多种,对近年新出土的古代书法作品进行了研究补充,全书20余万字,280页,随文附图500余张。 《中国书法史》把中国书法置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背景下展开研究,以“意象”思维贯领全书;写作中始终坚持人民的立场和史学中的忧患意识;大量使
《DK·西文书法的艺术》内容:亲爱的广大中国读者,在《DK·西文书法的艺术》中我很荣幸地向你们介绍拥有超过两千年历史的西文书法艺术中一系列的书写体。作为一个西方人,我了解到在中国,书法和书法家是被高度尊重的。我也试图探究,以拉丁文为基础的西文书法和中文书法之间根本性的不同。对于我来说,答案或许可以归结为:在中文书法中,一个字或几个字中蕴藏着的精微手法与笔法,就足以传达出一系列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使用拉丁字母书写时,平衡感源自对于不同字母风格的选择;字母与字母之间相互的关系;单词与单词之间的位置;以及它们在页面中的组合关系。我希望《DK·西文书法的艺术》能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与应用这些西文书法中基本的理念。
敦煌学开先河之人——陈寅恪眼中的敦煌美,1600年敦煌佛经与诗词美的历程。这里讲述敦煌国宝的前世今身:你知道心经跟敦煌什么关系吗,心经的流传有怎样的故事与曲折历程?流失海外的敦煌国宝们又有怎样的前世今身?《长恨歌》《琵琶行》《秦妇吟》《连昌宫词》原始出处在哪里,原始本与流传本又有什么不同?……这一切都需要你打开这本书,自己去发现。这里有1908年绝美敦煌最初的样子,这里也有狩野山雪《长恨歌图》高清版。傅斯年、梁启超、吴宓、朱自清、严耕望、季羡林推崇备至的史学+国学双料大师,心归之处,陈寅恪守望敦煌。
沈尹黙书法作品广泛流传于海内外,深得人们的喜爱,沈老对书法的理论阐述结合了自身大量的书法实践,他十五岁已可为人书写扇面,在书法艺术上可谓年少成名,然对于书论的总结与阐发,却为时较晚,实为出自肺腑及经历了自身的实践、消化与吸收,为普及传统文化艺术,陆续整理、发表了很多书法学习的经验,这些文章在语言上力求深入浅出,使人易于接受,绝不作玄妙之言,以期能对后学起到帮助。 《沈尹默书法漫谈》为其书法评论集。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解读》一书从汉代至清代书法理论名篇中精选三百余段,重新整理、归类、翻译、注释、索引,并辅以200余幅图例对照,力求准确解读这些 的书法理论知识,通过这些书论的学习,可帮助大家 好地进行书法实践,使广大书法艺术爱好者、高校师生能较快理解和掌握中国历代书法理论。
暂无
敦煌学开先河之人——陈寅恪眼中的敦煌美,1600年敦煌佛经与诗词美的历程。这里讲述敦煌国宝的前世今身:你知道心经跟敦煌什么关系吗,心经的流传有怎样的故事与曲折历程?流失海外的敦煌国宝们又有怎样的前世今身?《长恨歌》《琵琶行》《秦妇吟》《连昌宫词》原始出处在哪里,原始本与流传本又有什么不同?……这一切都需要你打开这本书,自己去发现。这里有1908年绝美敦煌最初的样子,这里也有狩野山雪《长恨歌图》高清版。傅斯年、梁启超、吴宓、朱自清、严耕望、季羡林推崇备至的史学+国学双料大师,心归之处,陈寅恪守望敦煌。
《中国书法》是陆维钊的书学著作,本书依据1948年华夏图书出版公司所印行陆维钊《中国书法》以及家藏手稿本整理出版,增配大量图片,丰富内容,增强可读性。全书分为三个部分,正文部分介绍了书法的基础功用、审美意趣以及五种书体、风格派别;附录收入了由章祖安整理的陆维钊教学纲要、陆维钊的用墨心得、与学生谈话等文章以及陆维钊部分书画作品,展现了陆维钊的艺术面貌以及其发展高等书法教育的指导思想;第三部分为全书图片索引,以便读者查找。本书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中国书法的艺术性,综述毛笔、使墨、结构、用笔等基础知识,论及书法艺术的功用性,如修养身心、调节情绪等作用,并用最简洁的文字概括了中国书法史与风格流派,是20世纪的书学经典,也是当今书法学习者的重要参考书。附录中的文章与书画作品亦是陆维钊书学思想与
自商周以来,中国书法出现了一座又一座艺术高峰。与此同时,中国书法理论应运而生、同步发展,并自成体系。从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到清代刘熙载的《书概》,书论著作可谓汗牛充栋、精彩纷呈。 中国书论体现了各个时代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追求和理论思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而独特的部分。 所以,对它进行整理并加以研究,是繁荣当代书法事业和发展当代艺术理论所不可或缺的工作。 季伏昆教授在数十年书法教学和书法创作的同时,对中国书论进行了整理,撷英咀华、分门别类,并择其要者加以注释、评论,把浩如烟海的书论文本,浓缩成一本系统而又简明的导读性著作——《中国书论辑要》。它可以成为书法界乃至文艺界的一本具有高学术品位的“教科书”,也可以成为爱好书法、学习书法、研究书法的同道们书架上的一本好
《历代书论名篇解析》选择了自汉代至清末的历代传统名篇33篇,着重从书法的功用地位、本质特征、技法原理、创作规律、个性风格、审美追求、批评鉴赏以及学书方法等方面,概括其基本的书学主张,阐释其主要理论贡献,以期体现中国书学总体的发展进程与思想脉络。
孙过庭《书谱》墨迹纸墨精好,神彩焕发,融合质朴与妍美书风,笔势纵横洒脱,浑然心手相忘,是草书艺术典范。本书是日本二玄社 新装版扩大法书选集 之一,针对初学者需求,自《书谱》卷首摘录一部分易于学习的字集锦成帖,适当放大,适合临摹。
《赵孟頫书六体千字文》为赵孟頫书六体千字文。全卷布局纵横成行,将大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六种书体组合在一起,取得了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部的成员大多毕业于高等艺术院校、综合大学文史专业,他们对艺术、艺术史和文化史的某些领域有一定的学术研究基础,部分资深编辑已经成为业界的专家、学者。
简牍是对我国古代遗存下来的写有文字的竹简与木牍的概称,用竹片写的书称“简策”,用木片写的叫“版牍”。它是一定历史阶段中国文字的主要书写载体。在纸发明以前,简牍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后世书籍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牍书法具有率意自然、以拙生巧的内涵。由于书者身份不同,其书法风格亦是异彩纷呈:有规范的官方正体,亦有朴素的民间俗体;有秦简的质朴,亦有楚简的浪漫,更有汉简的开张。迥异的书风使简牍书法艺术变得绚丽多姿,其艺术上的自然情趣也成为书家情性、审美意识的自然流露。这是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各种因素互相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中国古代简牍书法精粹》丛书共二十四册,基本上涵盖了我国迄今发掘出土的各类简牍书法作品,时间跨度概为战国至魏晋。 《中国古代简牍书法精粹》丛书书名前冠以县
李洁冰著的《明清徽州书法文化研究》讲述了:明清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目前具有鲜明特色的重要时期,产生了诸如明初官方推重台阁体、中期吴门书派大兴、个性解放潮流折射书坛、清初董氏书风继续一统天下、金石学兴起、碑学兴盛、众多书印俱佳的书家崛起等独特的书法现象,徽州书法发展轨迹中的主要特征恰恰能与此相佐证。明清时期徽州书法在徽州文化繁盛的背景之下,亦呈现出兴盛局面,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名家辈出,全面参与到整个明清书法发展进程中。明清书法史中诸多重大事件几乎都有徽籍书家的参与,比如明清台阁体书家詹希元,身兼受个性解放思潮影响的草书大家、鉴藏家及新安画派早期代表等多重身份的书家詹景凤,书画兼宗、于明末清初影响巨大的书家查士标,金石学书家程瑶田以及书印俱佳、同时又是徽州篆刻代表人物的巴慰祖等
《楷书千字文》以北魏民间楷书庄茂朴拙、雍容率真的风格为基调,格局清朗,结体宽博,笔道沉实,从中既蕴含着欧、颜、柳诸家潜入楷书法则的芸芸意态,又综合了来自篆、隶、行、草及其不同表现媒介诸多消息,严谨与荒率、浑莽与瑰丽、沉稳与虚灵、苍劲与稚拙,被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呈现出不拘家数、不守死法而善于适性摄情、融会贯通的率真自然之气。楷书形成之初上承篆隶,故多天真意趣,后经隋唐诸家清理整合,元明各派推波助澜,其点画结构渐趋精致化和符号化,殆至馆阁而坠入末流。今沈鹏先生在有意无意间将楷书早期形态的魅力予以展现还原,并藉铸造为鲜明的个人面目,对于冲击千人一面的陋习,引发新时代的创造,无疑具有启示作用。
《历代墨宝选粹:王铎题青阳山诗》讲述王铎(1592~1652)。字觉斯,一字觉之。号十樵,号嵩樵,又号痴庵、痴仙道人,别署烟潭渔叟。孟津(今河南盂津)人。王铎博学好古,工诗文。好占博学,诗文书画皆有成就,尤其以书法独具特色,世称“神笔王铎”。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他的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明未有“南董北王”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