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44岁所书。应该说是我们看到得较早的颜氏书法。现藏西安碑林,碑文三十四行,每行六十六字,总二千余字,碑高七尺九寸,广四尺二寸,徐浩隶书碑额,岑勋撰文。此碑石颜体书法的一部分,学习颜体书法如从此碑文入手,有很多优点。
《长安金石研究丛书》包括《另眼看古书》《碑拓赏鉴》《金文小考》《汉字的韵味》四部著作。《另眼看古书》是引导读者从一个新的角度来阅读传统古籍;《碑拓赏鉴》这种综合性的研究欣赏在全国甚为少见;《金文小考》有不少文字都是作者次考出,这为临习金文者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汉字的韵味》展现了汉代文字艺术变化的美感。这四部书所涉及内容,能为广大读者与专业研究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艺术之美与文献资料。
王羲之(三三六一,一作三二一三七九),字逸少,东晋书法家。原籍琅蚜(今属山东临沂),后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其书早年从卫夫人学,后于父旷处见前代名迹,遂改初学,博取众长。草书法张芝,正书学钟繇,后又遍习蔡邕、梁鹄、张昶等书,精研体势,增损古法,一变汉、魏朴质书风,成妍美流便之体。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于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贡献甚大,后人以“书圣”誉之。其书法艺术对日本书坛亦有很大影响。所书作品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奉橘帖》《丧乱帖移》《上虞帖》等。《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帖》,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为“天下行书”。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
孙过庭(646—691),名虔礼,以字行。杭州富阳(今属浙江)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其“好古博雅,工文辞,得名于翰墨间”。擅长楷、行、草诸体,尤以草书 。 本书为我社碑帖名品的又一全新主题——全本实临解密系列。此系列的第六本为孙过庭《书谱》实临解密,作者翁志飞作为中青年书家代表具有较高的临摹创作能力,全书由前言、单字解析、实临对照、临摹范本四部分组成,前言部分梳理孙过庭生平、唐人笔制与孙过庭草书用笔、关于《书谱》的传播、《书谱》临摹技法。单字解析与实临对照通过一比一实临与原帖比对出版,共计390条,每条后均附有临摹的视频,识别二维码即可观看,以达到实物图书配合视频教学的目的,同时也为专业院校或业余书法爱好者提供良好的学习范本。
该书包括 玉吅斋碑随笔 及 玉吅斋碑贴考 两个部分。在 玉吅斋碑随笔 中,作者以随笔的体裁,对古代碑文及其中提及的事件进行精细的考据和引申发挥,包括轶闻掌故和犀利风趣的历史评说,融汇了丰富的历史、宗教知识。 玉吅斋碑贴考 则为作者对 何君阁道碑 、 汉袁安碑 龙门药方 等著名碑帖相关的学术性考证释疑,既有对古代碑刻拓本从现存实物、文本内容、图像等多个角度进行的综合、比对,也有以证据为基础的推理。
《张猛龙碑》是魏碑名品,启功先生夸赞此碑说:“张猛龙碑于北碑中,较龙门造像,自属工致,但视刁遵、敬显隽等,又略见刀痕。惟其于书丹笔迹在有合有离之间,适得生熟甜辣味外之味,此所以可望而难追也。”此碑原石高清照片尚无出版,本书为首次公布。黄宪之编著的《张猛龙碑刻拓对勘》拓片部分图片质量高,且有多个拓本对比。参考原石照片可以弥补很多拓片难以体现的细节。
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是一座有着数万年史前文明、五千年历史文化、两千多年建县历史的三省边城。富川是古代中原地区沿潇贺古道进入岭南的 站,也是海上丝路两广段的起始点之一。《广西富川石刻集》的编撰是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党委、人民政府积极响应并因地制宜落实 “ ”发展战略的举措,以期发掘富川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推广“潇贺古道”等文化品牌。本书共收录154通石刻,包括5通宋碑(其中1通为明代重刻)、22通明碑、2通南明碑、105通清碑、20通民国石刻。石刻类型多样,有摩崖、石碑、墓碑、建筑题刻等,涵盖内容 广泛,包括官府告谕、宗祠、庙宇、门楼、田产、墓志、修路、修桥、兴学、均役等内容,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价值。富川现存石刻资源相当丰富,本石刻集仅选取其中一部分,采取影印石刻拓片、全文抄录
书法是中华民族古老而辉煌的艺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众多名家名作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书法文化的宝库,且代代承启,递嬗演进,已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艺术品种,表现出浓郁的东方神韵。改革开放30年来,传统书法艺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已成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书法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人们渴望能深入细致地理解古人留下的碑刻法帖名作。而先贤们留下的碑刻法帖大多为长篇的祭文、文论、书札、碑文、铭记等,其内容、形式与现代生活相去甚远,且由于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捶拓剥落等原因,其中的许多碑帖漫漶或蛀蚀严重,碑帖上有些字已很难辨识。再则许多传世书迹字径很小,其中又夹杂着大量的异体字、古体字甚至早已废弃不用的字,致使今天的书法爱好者面对传统碑帖,往往望而却步。众所周知,书法是一门非常强
《智永真草千字文/原迹放大碑帖精粹》是“原迹放大碑帖精粹”丛书中的一种,本图书是以中国历代的碑帖精品为母本,以高清放大的形式进行展示,为读者提供了临摹学习的范本。全书由“原迹放大碑帖精粹”编委会编。
本书是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梁启超旧藏碑帖精选之一。该丛帖所选的都是梁启超所作的名碑名帖,且拓工精良,尽量取明拓或清乾隆、嘉庆拓本;还有梁任公自己的跋文,取其文史背景。丛帖既有利于书法爱好者学习古代经典之用,又有利于嗜金石碑版文献者参稽辨证;更有利于对梁任公其人有研究兴趣的学者开拓视野,了解新史实。本帖为曹全碑。此石刻于东汉中平二年(一八五)十月,在陕西郃阳文庙。明万历初年在郃阳旧城掘得,一九五六年移陕西博物馆碑林。隶书。割裱本,二十一开。高二十五厘米,宽十二厘米。梁启超题签。钤:“覃溪鉴藏”、“清贵乐事”、“苏斋金石文”、“翁纺纲”、“彝斋”、“启超”、“梁”、“行垞”、“子孙后世家传之宝”、“饮冰室藏”、“蓉斋坊”、“永世相忘”、“石墨书楼”、“文渊阁校理翁方纲藏”
古诗文集字创作辑系列丛书各选取50首元曲、宋词和集联,每件作品附有释文、并且各字形注明出处。打破书家限制而混集而成的作品,互相对照、融会贯通,印刷精良,限度保持字形的原汁原味。书中所集字所成之篇,既可直接临写成完备的书法作品,也可参照解析文字和字形出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获得创作的灵感和启发,可作为品质上佳的创作参考书。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也称《张迁表》。东汉灵帝中平三年一公元一八六年一二月立。碑原在山东东平州学明伦堂,明初出土,原石现存山东泰安岱庙。碑高三百一十四厘米,宽一百零六厘米。碑阳十五行,每行四十二字。碑阴三列,上两列十九行,下列三行。额篆书两行十二字一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峙。初记载见于明代都穆《金薤琳琅》。《明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中曾疑此碑为后人摹刻,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从风格特征及此碑朴茂端庄的气息来看,此碑非汉人所不能,而且风化剥蚀的自然现象也并非后人摹刻所能及,当为原作无疑。历代书法理论家对《张迁碑》的评述众多:明王世贞评云:[其书不能工,而典雅饶古趣,终非永嘉以后可及也。]清万经评云:[其字颇佳,惜摹手不工,全无笔法,阴尤不堪。]清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
此书为作者二十多年来碑帖鉴定实战的经验所得。主要内容包括: 章“碑帖鉴定总论”,第二章“碑帖拓本的形式与内容”,第三章“碑帖拓本的称谓”,第四章“碑帖鉴定的参照点”,前四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介绍了碑帖鉴定的方法和步骤;第五章“碑帖作伪手段与防范策略”,详细揭露各类碑帖造假和作伪手段;第六章为“碑帖名品的鉴定案例”,名碑依时代排列,分为秦汉、魏晋、南北朝、隋代、唐代五篇,名帖则依类型,分为丛帖与单贴;附录部分收录了碑帖拓片的 鉴定标准,以及本书所举鉴定案例细目、配图细目等。
本套碑帖精选历代碑帖,纵观中国书法史,适合于专业书法临习及收藏鉴赏之用。碑帖清晰的还原了历代传世碑帖的原貌,注重艺术性与版本价值的结合,是广大临习书法者的之贴。
汇刻、汇编是择优而选的编辑方法,如《淳化阁帖》、《大观帖》等,对书法艺术的傅承具有重要的意羲。特别是在过去印刷技术不发达的时代,一部上佳的刻帖拓本极不易得。书家一部在手,用心其同,都可成家,如王铎之于《淳化阁帖》。现代社会信息传达方便,印刷技术高度发达,而且包括碑帖在内“古籍”的发现越来越丰富,这些都是有利于书法学习的。但资料的“丰富”因其优劣相参、风格混杂等原因,又极不利于初学者学习、欣赏,因而如何合理地编“同类”书法碑帖,做到取优去劣、杂而不乱,便显得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