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篆刻章法的研究论著。关于篆刻的章法研究,印坛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印人提出过个性化的见解。但到今也没有谁给篆刻章法下一个印坛所广泛认可的定义——中国艺术的玄妙往往如此。在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自己关于篆刻章法的一些认识。作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是本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一、章法内容中的形式因素与视觉因素。二、关于篆刻章法的分类方法及各种章法类型的特点。三、章法的主线。四、印中竖向留空对印面秩序的强调。如果将他们归纳综合一下,作者对章法的理解是这样的:章法是篆刻创作中将文字与印面组合为篆刻作品的构思过程。这一构思过程中要周全地考虑章法中的形式因素与视觉因素。一方面印章应有一条章法主线。印面内应讲求秩序,而字间竖向留空对印面秩序起作用。这些观点在本书中分为许多小的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辉煌的文明,汉字的书写实践又成功地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但遗憾的是,书法史上有关女性书法和女性书家的记载实在太少,只有像卫夫人、管道异那样个别的典型留人景仰。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妇女的地位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妇女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施展,书法界也不例外。中国书协成立以来,除了广泛发动女性书家参加历届全国或地方性书展外,又专门举办了三届全国性妇女书法篆刻展览,极大鼓舞了当代妇女书法创作热情和艺术水准,促进了妇女书业的繁荣,成绩是有目共睹的。本届展览共收到全国各地二千一百三十九位作者的书法、篆刻稿件二千七百五十五件,为历届妇女书法展之最。同时,还收到论文八十七篇。展览评审工作分初评、复评、终评三个阶段进行。初评从所有来稿中选出六百
篆刻,是我國古老而獨特的傳統藝術。歷史悠久,技藝精湛,深為廣大人民所喜愛。印譜,是篆刻家作品的積存,流派眾多,風格各具,是重要的篆刻資料,是人類文化寶庫裹極為珍貴的財富.
《中国篆刻聚珍赵之谦(第二辑名家印第十六卷)》为中国篆刻聚珍第二辑中的其中一本赵之谦卷,主要内容包括他的二百多方精彩印文,另外有历代名家评语数十条。该印谱丛书定位于篆刻学习临摹、创作借鉴、印史研究和教学参考。满足篆刻爱好者、创作者临摹鉴赏和教学研究之需。成为学习、了解、研究印史的合理范本与理想参考。
在人类文明史上,世界有文明古国:非洲尼罗河流域的埃及“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东亚黄河流域的中国,在先后都创造了各自特色的文化同时,还有一个既共通又不同的文化现象,就是印章文化。
本书为浙江省社科院、浙派篆刻艺术研究院“印论丛书”的一本。内容包括浙派命名的由来、西泠前四家、西泠后四家、八家后续浙派印人、源自浙派的近代名家等。
余少有印癖,由印石、印谱、印论而留意于印史,循勤以补拙之古训,故每有所见所得,皆录而存之,越三十年,积稿颇可观。窃以为煌煌印坛三千载,以无一年表问世,引为憾事。余不敏有而志于斯,自一九八二年初编纂,历一年而成《中国印学年表》一书,虽草创粗陋,然了胜于无,一编在手,既备自检,亦称便于同道矣。《年表》问世以后,自感简率,复于公务书画之余,犹未忘于旷野拾穗、冬林觅果,即漫游海外之时,也未尝稍懈,虽十访未必得一,偶有所得,必彻宵达昧,一一录之,身乏心劳而独多小民暴富之乐。于此八年间,续获史料二干余条,几遇前版之半。今上海书画出版社允予再版增订本,可慰亦可喜。可慰者,再版可校正前版之误,可喜者,内容更形充实,可弥补前版之简。然印海茫茫,遗珠难免,一人之力,尚恐差失,当俟贤达博雅予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