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礼》说:“凡献,执一双”,双观帖中的每一册碑帖采用两种版本对照的形式出版,或是原碑原帖与临本对照,或是墨迹与刻本对照,或是原刻与重刻对照,成双呈现,方便学书者读帖、临帖,并借由成双对照观察笔毫细微处的变化,明辨古人写字的笔法,把握临帖的尺寸。《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天下无双”一句,《双观帖》之于书法学习者在临帖、读帖功夫上的助力亦是无双。本系列采用版本对照的方式学习书法,就像阅读《论语》的不同注释本,不仅提供了经典范本,还有前贤的学习经验可供借鉴。同时本系列也是一部古人的书法学习史,汇集诸多古代书法大家,如虞世南、禇遂良、钟绍京、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示范临摹古帖,是书法课堂的好教材, 是自学书法的好帮手。
《蜀素帖》绢本墨迹,纵二十九点七厘米,横二百八十四点三厘米。“蜀素”是北宋时四川织造的质地精良的丝织品,有鸟丝栏,制作讲究。时邵子中者,把一段蜀素装裱成卷,以待名家墨迹。因为丝织品纹罗粗糙的缘故,滞涩难写,故非功力深厚者不敢问津。北宋元佑三年,林希邀米芾游于苕溪,出蜀素,米芾遂书自作诗八首而成《蜀素帖》。 《苕溪诗帖》纸本墨迹,纵三十点三厘米,横一百八十九点五厘米,凡三十五行,计二百九十四字。苕溪一名苕水,在浙江省北部,有东西两条,于湖州相汇而注入太湖,因秋天时 苕花漂浮于水面得名。此卷为米芾三十八岁时应湖州知州林希之邀,将往游湖州而口王诸友之作。《苕溪诗帖》原为清代的内府藏品,溥仪出宫时带到了长春,后失散流落民间。故宫博物院于一九六三年重新收得此卷,时卷中“念、养心功、
本书稿为近代书法家杨度的书法选集。二人在清末民初之时,便是享誉全国的大书家。书稿内容主要包括,中堂及条幅、横幅及扇面、对联及题字、书信及日记、用过的印章五个部分;本书稿收集的作品中有许多都是从未发表过的原件,如北京档案馆提供的《杨度日记》手迹,湖南图书馆和湖南大学图书馆提供的部分馆藏品,杨度长孙杨友龙先生、杨钧长孙杨友吉先生提供的部分家传墨宝等等。本书的出版,将对研究碑隶艺术在清末民初的发展和演变过程有难以替代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可以从中窥见杨度的书法艺术特点,以及呈现其书法作品中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