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碑帖精选系列,顾名思义,精选了我国古代代表性的、影响力最广泛的碑帖。每册均系原碑影印,每页均附释文,书后还附有解说,实是我国广大书法爱好者以及书法研究人员的选择。 本书为其中的自叙帖。 怀素《自叙帖》,纸本,墨迹,纵二十八点三厘米,横七百五十五厘米,一百二十六行,六百九十八字,狂草,前六行早缺,宋苏舜钦所补。今藏台湾故宫博物院。卷前有李东阳篆书引首[藏真自序],卷尾有南唐升元四年(公元九四O年)重装题记。苏辙、文征明、项元汴等跋,文彭释文。《宝章待访录》、《东观余论》、《墨缘汇观》等均有著录。 书者怀素(公元七二五-七八五年),唐代僧人书家,俗姓钱,长沙人。好豪饮,与[草圣]张旭齐名,称[颠张醉素]。酒酣兴发,遇寺壁粉墙、衣物器皿,靡不书之。钱起赞之日:[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唐
在唐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怀素是和他的《自叙帖》紧密相连的,也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这不仅因为《自叙帖》是一件狂草的旷世杰作,引人入胜、叹为观止,而且还有那“少年上人”对艺术的痴迷癫狂和惊诸凡夫的言行举止,由此折射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社会文化生活特有的魅力,同样令人浮想联翻! 清代理论家刘熙载说:“观人于书,莫如观其行草。”尤其草书是中国书法五体书中抒情性和艺术性的书体,是最能反映书法家的创作水平和艺术才华,从而又是难度的书体。汉末张次把草书创作推向高潮,世称其草书为“一笔书”,有“草圣”美誉,确切可信的作品却是章草。此后相当长的时间,草书历朝书家青睐,笔势上血脉贯通不断得到强化,然终究受到制于实用,至武周时期的孙过庭尚在延续《二王》轨辙,不敢越雷池一步。
本书作者以深厚的古汉语功底、古文化修养对古代书论中的书法执笔法、用笔法理论进行了甄别筛选、归类整理、考证考据、分析判断、概括总结,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是古代书法执笔法、用笔法理论的总结性的著作。 这本书体系独特、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独到、论证逻辑、论据详实,尤其是对书法执笔法、用笔法之诸法的口诀化,这些必将会对书法实践起到很进作用,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本书是书法实践的“工具书”,也是大专院校书法教学、甚至艺术教学的好教材。
《唐法津禅师塔铭》刊刻于唐元和二年(八○七)四月八日,一九八○年四月于西安市东郊席王公社卞家村出土,同时同地还发现了刊葬于唐大历五年(七七○)的《法津禅师墓志铭》一盒,现均收藏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塔铭为卧碣形,高七三、宽一一七、厚二八厘米,铭文四六行,满行二五字,行书,沙门锐璨撰,沙门法开建。 法津俗姓姚,讳常一,冯翊莲芍人,曾祖绰,朔方节度(墓志作隋内散大夫、忻州刺史》,祖信(墓志作奔信》,秦州成纪县令,父恭,陇右南使、飞驎监(墓志作成州刺史),皆不载于史。法津开元中出家,先后受业于襄阳明(墓志作真》律师、长安花严、东京大照禅师,依次修功德于长安花严寺、秦州灵驽山、长安宝台寺、长安荷恩寺、三原化城寺、长安化度寺,大历五年八月十七日隐化于荷恩寺,春秋七十二,僧腊五十一(墓志
《中国历代经典法帖》精选了中国书法史上最经典的十余部法帖,通过重新组合编辑,影印成册,以供书法爱好者研习使用。本书在书法研究及临习角度具有高度的性、实用性和不可替代性。
明代初期,书坛被赵孟俯书风所笼罩。赵孟俯倡导书法复古主义,书宗魏晋,承祧二王巍然为一代帖学造化主。自元代至明初皆莫逸出其樊篱。 及至明代中叶,随着理学思想的松驰,书法领域的反叛意识趋于强化。祝允明的出现,成为明代书法打破趟孟俯书风笼罩、复归唐宋强化个性表现意识的发端,而他的草书则作为明代中期草书深化的标志,引动潮流,直接对徐渭及晚明王铎、傅山草书构成巨大影响。 祝允明(一四六○?一五二六),明代书法家,字希哲,号枝山,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弘治举人,官广东兴宁知县,迁应天府通判。一生仕途蹇顿,嗜酒,性豪放,疏钱财,晚年窘困潦倒。与文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其草书被推为[国朝] 祝允明可谓明代学古等人物。其于魏晋唐宋元诸家书法无所不窥。王世贞《艺苑卮言》云:二乐兆楷
《小学生常用3500字钢笔楷书字帖》对单字创制方法作了全面介绍,深入揭示了单字偏旁修辞的种种特殊规律。这是我国部从民俗文化学角度探讨楷体汉字游戏规律的书籍,在汉字文化研究上有价值,对字理解和编创也有重要指导意义,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全书结构明晰,通俗易懂。
草书是人们最常用的一种书体,但是其字形多变,难于辨认与记忆。为了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欣赏草书的需要,本社现将《王羲之书草诀歌》重新整理出版。 《王羲之书草诀歌》是一本根据字形变化规律,抓住草书字形结构或偏旁部首的书写特点,以歌诀形式编写的通俗读本,很便于读者诵记;其草法规范,是学习草书的范本。 《王羲之书草诀歌》传为王羲之所书,书法清丽俊雅,读者在背诵歌诀的同时,还可领略到王羲之的书法风貌。
出自中国硬笔书法人——庞中华之手,是20世纪发行量的硬笔书法教学用书,是让您和您的的孩子拥有一手漂亮行体字的好老师,是伴随您和您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
《晋祠铭》为唐代行书碑刻,唐太宗李世民书。行草入碑始于此铭。铭文歌颂唐王朝的文治武功,以期巩固皇室政权。其字师法“二王”而纵横自如。其书劲秀挺拔、飞逸洒脱、骨格雄奇、刻工洗练,可谓行书楷模。 《晋祠铭》贞观二十一年(647)立于太原(今属山西)晋祠东隅。碑高195厘米,宽120厘米,厚27厘米,文凡28行,每行44至50字不等。《唐太宗晋祠铭好看的字》由浙江古籍出版社编著。
《清傅山书丹枫阁记》内容简介:傅氏此册书法用笔雄浑飞动,气势夺人,挺拔刚健,而又连绵不绝。挺拔处有如长枪大战,巨石腾空;连绵处则如棉里囊铁,刚柔相济。草书本难于设险取势,更难于化险为夷,且易于飘浮,流于轻滑,而傅氏笔触沉着,无往不收,停当有致。此册笔墨纵横,力透纸背,实属不易,可以窥知作者功力之所在。
本帖选自米芾《蜀素帖》。米芾,初名黻,41岁后改芾,字元章,人称米南宫,宋四家之一。徽宗时任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书法深得晋人风韵,又吸收唐人精华,用笔精妙,擅作行草。后人称其“集古字”,其实他又是一位不断创新意的大家。这些在他的《蜀素帖》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我们可以从中挖掘有关行书用笔的大量信息,是不可多得的好教材。为此我们精选典型字例,用电脑技术数倍放大后,再详细附上运笔轨迹,供学书者参考。
本书精选启功先生充满睿智与幽默的诗词佳作180余首,由青年书法家陈鸿用优美的楷书逐字逐句书写而成,诗书合壁,相得益彰,既是鉴赏收藏的精品,又是馈赠亲友的高雅礼物。
大凡学练书法都是从临摹碑帖开始,临范字的点画结构,求所写的碑帖的一致。但如只是对照摹写,又会渐生枯燥乏味之感,觉得似乎缺少点儿情趣。 如何让相对单调的临摹变得丰富多彩呢?我们选择了将临摹与创作结合起来的办法,即集选碑帖中的范字,级合成历代先贤规范德行的语句,结构为各种形式的书法作品。以求在临习碑帖的同时,兼学章法布局,使临摹的过程多些乐趣,多些情操的陶冶,多些取得成就的感觉。 本书精选范字对一幅作品中重复出现的相同的字,力求避免雷同。采用九宫格形式,黑白反差强烈,给初学者临摹创造条件。对原碑帖中没有的字,采取了仿写,力求与原大势所趋帖风格一致。每句格言都附有完整的书法作品,并力求形式多样。每幅书法作品都附有章法说明。
我国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草书更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而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 草书运笔快速、笔势奔放,代用符号多,笔画线条流畅洒脱,千变万化。草书较楷书、行书有很大的任意性,在快速的书写中不失其规矩法度,如稍有改变字符,特别是字符相近的字,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稍有偏差就面目全非。 本帖的内容介绍了草书笔法、点画、结体、草法举要;草书偏旁部首写法举要;草书常用字精选;草字辨拟、同字异写、异字同写等方面内容。读者学后感到“易识、易学、标准、美观”,从而树立学习信心,经过学习也能写一手动不失规矩、静不失变化,节奏明快、婉转自如的钢笔草体书法。
怎样装饰一幅钢笔书法作品。怎样装饰一幅钢笔书法作品,才能使她更具有征服欣赏者的魅力呢?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众多书法爱好者的足够重视。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这就是说,装饰美是不容忽视的。作品的外在美正是内在美的外化。美是离不开形式的,所以感受作品的内在美,总离不开对外在美的观照。
本书为上海地区现代篆刻家名典。本名典入编对象为:1949年10月1日以后,活跃在上海地区篆刻艺术领域的现代名家、从事篆刻创作的市级以上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会员、篆刻作品入选市级以上展览或在篆刻艺术领域卓有成就的美术工作者。 入编内容包括本人姓名、字号、斋名、年龄、籍贯、照片以及艺术简历、师承、成就,并收入其专业职务、篆刻作品、自用印章及款署等内容。另附英文简介(包括姓名、年龄、籍贯及专业职务)。作品下方附有释文,绝大多数印面的尺寸与原作相同,以利于读者学习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