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三迹》是“日本书法经典名帖”中的一册,主要收入了日本古代书法家空海、嵯峨天皇、橘逸势等人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流畅优美,充分显示了书法家所具有的深厚的书法造诣。该书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作品,不助于人们对古代日本书法的特色有一个了解,同时亦可作为临帖使用。
卷一 五言古诗、卷二 七言古诗、卷三 七言古诗、卷四 七言乐府、卷五 五言律诗。
王铎(1592—1652年)字觉斯,号痴庵、松樵;别号烟潭、渔叟;因祖居洛阳孟津,故又称其王孟津。他在书画上造诣高深,独树一帜,是明清之际的书法家。明、清加授太子少保,官至礼部尚书。其故居位于孟津老城,由2646平方米的故居和占地80亩的后花园两部分组成。 王铎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出生于这里,清赠太保,故称“太保府”。现在这里有王铎书法代表作品(拟山园
欧阳修书《集古录跋尾》,墨迹本,楷书,纸本。引言吴与弼行书“先贤遗迹”四字,拖尾有赵明诚、米芾、韩元吉、朱熹、尤袤、洪迈、方从义、胡俨、李贤等题跋。原迹今藏台北故官博物院。
该书系“高等学校美育系列”之一种,中国人民艺术学博士郑晓华著。书中阐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感来源以及同其他姊妹艺术的关系,并以丰富的图例和隽永的艺术语言引导读者“千秋览胜”、“砚底寻踪”,饱览“翰苑春长”和体味那篆刻艺术的“方寸情浓”,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割不断的翰墨情缘,是一本知识系统、深刻反映中国书法艺术真谛的之作。
黄自元《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是继承前人结构规律充实发展而成的。本次编印之新书与原书的主要不同是:一、增加释译。每类满城风雨则之后增加了百字以内的白话释译。释译包括解释该法原意;注明选 错、写错之例字,对生僻字加注汉语拼音及读音;指出和改正黄氏错讹,增加了各类字的书写指导。二、增加了大楷例字。为提高本书的临摹功能,增加了由书法家房弘毅书写的欧体大楷例字。字径为七厘米,以反白印刷,呈显碑拓效果。三、增加欧阳询例字。在保留黄氏原有例字的同时,还增加了从区阳询书法中选取的例字,便于读者临摹、参考。在集字时,尽量选用欧阳询楷书,缺字者以相近之字替代,或以其他古人楷书补充
初学书法必始于临摹古人碑帖,点划结构风格务求酷似。临摹初成必思自行创作,然这种创作激情大凡以失败而告终。从临摹到创作这一步不是那么容易跨越的,有人可能一辈子都跨不过或者没有跨好而误入歧途。从所临碑帖中选字汇成作品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然而作品中的文字并非在临摹碑帖中都能找到,即使找到拼凑在一起也不能在大小重轻倾侧等方面达到上下贯通左右呼应。为此,我们决定邀请资深书家编辑出版一套从历代著名碑帖集字而成的楹联与诗帖,借助电脑图像处理技术,力求以最的效果奉献给读者。 本诗帖选字于唐伯虎表行书帖《落花诗帖》。唐伯虎书风工稳娴雅、秾丽丰润,此贴为其友人落花诗唱和所作的诗歌手迹。严谨中富有从容,劲健 中不失婀娜,为其代表作。编者耗
书法作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源远流长。 我国历史上书法家灿若群星,他们的作品在中国书法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彩,流传千古。 小楷作为楷书的一种,始于汉末三国魏晋之际。在印刷文字还不方便的时代,通行的正式郑重文书都需要以小楷书写。自隋唐以来,直至清代,都把小楷作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重要科目,若不及格必将名落孙山,因而,小楷书法自然得到了社会的高度重视。由于小楷通行年代已久,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长于小楷的书法名家,以及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小楷作品,如魏国钟繇书《宣示表》,东晋王羲之书《乐毅论》、《黄庭经》,唐代钟绍京书《灵飞经》,元代赵孟頻书《汲黯传》、《道德经》,以及明代文征明书《真赏斋铭有叙》,王宠书《圣主得贤臣颂》,祝允明书《醉翁亭记》、《前后出师表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曲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傅山的世界》就是从傅山入手,去探讨这一时期书法之演变的。所以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
本书为“馆藏国宝墨迹”系列丛书之一,精选馆藏底本,为首次四色精印,并延请专家释文。王宠与祝允明、文徵明、陈淳并称四家。王宠曾跋祝允明草书《古诗十九首》:“祝京兆书落笔辄好,此卷尤为精绝,翩翩然与大令抗衡矣。宠从休承处持归,临摹数过,留案上三阅月,几欲夺之,以义自止。休承再勿假人哉。”由此可见王宠曾多次书写过《古诗十九首》,此卷为其三十四岁时作。全卷以金粟山藏经纸书写,用笔大幅度提按,字间牵丝引带、体势变化多端。祝允明用笔和结构大开大合,而王宠则偏向追求疏淡秀雅的书风,此为两者有别之处。此卷纵二十九点三厘米,横三百八十厘米,现藏於上海博物馆。
17世纪是中国书法史由帖学转进为碑学的关键时期,而傅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不同于以往治书法史的学者,本书作者白谦慎并不孤立地探讨傅山的书法,而是将之置于整个时代的文化架构中,藉曲学术思想、物质文化、印刷文化之发展史的角度,由经历了明清易代之痛的遗民情结的角度。来观察、诠释傅山的生活,以及由之生发的学术观念与艺术创作。在试图重新勾勒傅山的生活经验之际,作者不仅对中国书法史的这个转折,也对17世纪的中国文化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观照。凡有兴趣于明清易代之际中国社会之各侧面的读者,此书亦为的作品。 此书英文、中文繁体字版甫出,即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热切关注,被评为“迄今为止研究单个艺术家的秀的著作之一”。 《傅山的世界》就是从傅山入手,去探讨这一时期书法之演变的。所以确切地说,这不是一本
《钱沛云硬笔书写阶梯教室》是一套指导广大中小学生及书法爱好者从基础起步练写字基本功的丛书,它包括正楷、行楷、快写法。 本册是行楷,主要面向初中学生或书法爱好者。行楷是楷书的流动,用笔连贯映连,在日常生活中书写便捷,实用性强。本册通过具体实例,剖析了行楷动态的来源及用笔笔势、走向,以及字生行,行生篇的整体贯气,同时,还结合上海市中小学生写字等级考试硬笔二级要求对习作作简明评点,让初中学生明确行楷书写的规范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从小熟读民族文化的经典,是吸取的最方便法门,可以迅速启迪理性,事半功倍地吸收先贤哲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知识。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三字经》字帖,是做了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让少年儿童在学习书法的同时,把所写内容潜移默化地存入大脑,这样既提高了书法水平,又及早地把涵义无穷的传统文化经典灌输到少年儿童的心灵中。一个人的文化储备愈雄厚,其发展潜力就愈大,在将来的人生中成功的可能就愈大。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除了需要经济强大之外,更需要人人都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我们必须切切实实地从根基做起,自儿童时期即『童蒙养正』,尽早让他们继承传统文化,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三字经》书法
本书共二十六行、满行二十七字。高五十七厘米,宽五十七厘米。该志的出土不仅为了解安定望族“八祖皇甫氏”提供了可贵的史料,而且其书法端庄、中规入矩,也是我们研究隋唐楷书演变的鲜活范本。
《虹县诗卷》纸本墨迹,纵三十一点二厘米,横四百八十七厘米,共三十七行,每行二、三字不等,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此卷为米芾途经风光明媚的虹县(今安徽泗县)时,挥毫写就的两首白作七言诗。两首诗一前一后,紧紧抓住岁月苦短、人生易老、道路多变之情,将作者自豪、俊迈、怅惘、超然等复杂的人生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观此书作,笔力遒劲峻迈,结体欹侧多变,笔势翻澜,墨色带燥方润,在信手挥洒中颇出『刷字』神韵,书家昂奋心态跃然纸上,是米书中最为豪放的一路‘诚如金人元好问在卷末题跋所云:『清雄绝俗之文,超迈入神之字。』米字今存世书法大多为小字,大字墨迹仅有《多景楼诗》、《虹县诗卷》和《研山铭》三件,而《虹县诗卷》又是其晚年的大字代表作,因而更显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