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以文字为基础的书写艺术,也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艺术。在几千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字也在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演变、革新、发展着,各种书体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进行着由繁趋简的演变,产生了篆、隶、楷、行、草等诸形式。其中,行书无论从实用还是艺术的角度来说,都是广大民众和书家所喜爱的一种书体。作为特殊的书体,行书包含了书法艺术中的气韵、笔势、力度、神采、筋骨、血肉的审美范畴,融进了刚柔、方圆、虚实、黑白、疏密等形式及对立统一的基本规律。纵观一千八百多年中国行书发展的历史,建立了不朽丰碑的是三个杰出的书法家,他们是王羲之、颜真卿、苏轼,其行收代表作分别是《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被誉为《天下行书》。
本书由具有多年书法教学经验的何大齐先生精心撰写而成。书中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楷书的形成及特点、楷书的笔法、结构、章法等内容。这是一本学习楷书难得的入门教材。
南北朝时期,中国处于分裂的状态,以长江为界,南则宋、齐、梁、陈;北则北魏、西魏、北齐、北周,在这对峙的一百六十九年间,我国的书法史亦分成两派,南派沿袭东晋二王的典范,擅长帖学,一些世族士大夫与帝王贵胄都雅好书法,相与赏玩评鉴,从而形成了一种浓郁的艺术氛围,遗憾的是年远代湮,留传下来的真迹寥寥无几,相反北朝特别是北魏刻碑之风甚炽,大量的碑刻墓志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这些楷书风貌各使人目不暇接,不但显示出楷法演变的痕迹,同时正因为其不成熟倒反而流露出不同的意趣和风韵。公元五百八十九年,随文帝杨坚篡周灭东,统一天下。随代国祚虽短,仅二十九年,但我国楷书的发展史上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此时楷书已趋成熟,所谓“熔南北于一炉,开唐书之先声”,的隋碑有《龙藏寺碑》、《曹植庙碑》、
《当代中国艺术家年度创作档案·篆刻卷:刘一闻(2010)》收录了近年来活跃在篆刻创作一线且具有扎实创作实力的书法家刘一闻的篆刻作品。这些作品具备深厚的传统功底和鲜明的时代特色,并注入自我审美风格,是思想性、艺术性相融合的精品。
张华飚是当代篆刻名家,创作理论兼擅,《篆刻刀法百讲/篆刻技法百讲丛书》是他一本关于篆刻刀法的专著。篆刻刀法是篆刻艺术兴起以后才提出的一个称谓,故我们今天所说的刀法,多指明清以来文人以石章作为印材,在其上施展的种种运刀技法。自秦汉以降,印章工艺得到了少见的发展,刀法的运用也更加成熟。今天,刀法在篆刻领域得到了靠前的繁荣发展,其内涵与外延已经抵达篆刻创作的方方面面。刀法已不仅仅特指运刀之法,而已囊括了所有对印面进行深化处理的技术
我国的篆刻艺术源远流长,《篆刻法》一书在篆刻领域具有的指导性,图文并茂,讲解篆刻的基本概念、种类、历史发展、制作工艺和工具、艺术形式和成就等,内容丰富详尽,使对篆刻感兴趣的读者以及篆刻初学者容易阅读和理解。《篆刻法(增订本)》分为上、中、下编,上编介绍印章和篆刻的基本知识;中编介绍篆刻的发展历史和流派;下编讲述篆刻的方法,包括篆刻工具、使用和各种刀法,另有附录部分展示印谱以供作者参习研考。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等。浙江吴兴(今湖州),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他是宋室后裔而入仕元廷,颇受后人诋毁。曾任兵部郎中、集贤直学士、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江浙儒学提举等职。元仁宗时,升任集贤侍讲学士,官至从一品的翰林学士承旨,故人又称“赵承旨”。赵孟頫博学广识,才气横溢,“荣际五朝,名满四海”。在书法上,他是王羲之之后又一位集大成者,是元代书坛上的扛鼎人物,由他领导的复古潮流,影响了元、明两朝书法。《元史本传》称:“孟頫篆、籀、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评:“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赵集贤也。盖其于篆隶真草,无不臻妙。”文徵明之子文嘉则称赵孟頫的书法为“上下一千年,纵横二万里……无有与并者。”上述评价是很客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不仅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宋米芾书》精选了米芾行楷作品中的精品若干幅,以供读者欣赏和鉴赏。
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诸体皆胜,书家法帖品类众多,本书旨在对历代诸家法帖的甄选,展现名家书艺风貌。本书以行书手卷和尺牍作品为主,综合展现书家不同状态下的书艺造诣。
《中国碑帖百部经典丛编: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编辑推荐:中国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几千年来留下了不可胜数的书法遗产。其中许多很好的碑石墨迹,成为历代学书者学习的典范,直到今天,仍是广大书法爱好者临习的楷模。
本书是“日本书法经典名帖”中的一册,书中主要收入了日本禅宗高僧的书法作品多幅。这些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各异,字形流畅优美,充分显示了书法家所具有的深厚的书法造诣。该书印刷精美,较好地再现了作品,不助于人们对古代日本书法的特色有一个了解,同时亦可作为临帖使用。禅宗墨迹所书写的内容,多为禅家特有的辞句,如印可状、尺牍、法语、偈颂、画赞、跋语、寺号、雅号、字号等等,由于禅宗破除了人们对“佛”的偶像崇拜,否定佛教经典的,因此,在禅宗的墨迹里边,已经很少看得到前代所书写的佛经内容,以及千人一面、万卷雷同、正襟危坐、法度森严的写经体了。在形式表现上则更为丰富,打破了以往写经的传统模式,多为手札、条屏、榜书、手卷等等。
本书由洛齐编,230页,附图版148幅,收郎绍君、刘骁纯、熊秉明、钟孺乾、邢士珍、蒋进、朱以撒等二十多人书论。
《陈省身文选:传记·通俗演讲及其它》收集了世界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的文章40多篇,内容包括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和学术生涯的传记,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的三次报告,以及其他的演讲等。这些文章反映了陈省身教授的成才之路、学术成就、科学和教育思想,以及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数学家吴文俊教授为《陈省身文选:传记·通俗演讲及其它》作序。《陈省身文选:传记·通俗演讲及其它》对于我国的广大科学、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数学工作者,广大的青年学生,具有深刻的启迪和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