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欢迎来到莎翁的 文学花园 ~~~ 诗情图鉴 / 植物汇编 / 20年沉浸 / 解锁莎翁 ● 树木能说话,奔腾的溪水像书本,石头蕴含道理,万物都有其益处。 莎翁笔下,自然万物破土而出,一路攀爬进《罗密欧与朱丽叶》《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十四行诗》 看似点缀,却常常推动着剧情发展:朱丽叶服下颠茄,假死求生;罗密欧情之所至,命丧于乌头草;奥布朗把爱懒花汁滴在提泰妮娅的眼睛里,等待她醒来后爱上D一眼看到的人;一方绣着草莓图案的手帕,令苔丝狄蒙娜被诬陷出轨 草莓既代表纯洁天真,也代表性感嫉妒;当紫杉出现时,预示着有人要中毒 正如雨果所说:在莎士比亚作品中,百鸟在歌唱,灌木在抽叶,人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云彩在游荡,天气时冷时热,晨钟暮鼓,朝发夕至,森林窃窃私语,人们促膝交谈。 ●本书作者格瑞特 奎利和绘者长
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从工作坊到剧场的过程中,总有某些东西消失了。 著名戏剧、电影导演彼得 布鲁克说: 在剧场里,我总是犯困。 《西方演出空间简史》这部创新之作对西欧戏剧传统中的演出空间进行了历史描述。大卫 怀尔斯采取了一种广泛的视野,认为戏剧活动既发生在作为 剧场 而设计的建筑中,同样也发生在教堂、街道、酒馆和画廊。他追溯了从希腊罗马直至当下的一系列不同的空间连续性,其中包括在标准的戏剧史中没有涵盖的领域。借鉴亨利 列斐伏尔的文化地理学,本书将戏剧演出定义为特定社会结构的空间实践。这不是一部戏剧文学的背景史。 怀尔斯利用历史材料来解决一个当前的紧迫问题:戏剧演出是在现代建筑师设计的、表面中性的 空的空间 中更好,还是在富有个性的 现成空间 中更好?
张庚、郭汉城编写的《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北杂剧与南戏”、“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清代地方戏”较为清晰的勾勒了戏曲艺术发展脉络,既有对民间戏曲的重视与张扬,也不忽视文人戏曲和宫廷戏曲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对剧本文学的考辨论述,也深入涉及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我国舞台灯光的系统专著,它的出版将会对我国舞台灯光艺术与教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书是一本历史性与实用性、艺术性与技术性、知识性与探索性、理论性与可操作性相互交融的综合性论著,它是五位作者长期舞台灯光教学、艺术创作与研究探索的结晶。全书分为十篇,内容涵盖舞台灯光艺术和技术。书中附有大量的图片和剧照。 本书主要面向从事舞台演出的灯光设计和灯光工作有关人员,从事剧场建筑设计的建筑师、照明师。本书可用作全国文艺院校相关专业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对于从事影视照明、舞台美术、导演等人员也颇具参考价值。此外还可供舞台灯光设备生产厂的科技人员和其他照明业的从业人员参考。
本书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本书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被循环使用。任何一个经常去剧院的人都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马文·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戏剧作为不断发展的社会习俗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效果。本书分为“幽灵出没的文本”“幽灵出没的肢体”“幽灵
改变时代的人,皆由时代造就。 整个时代都在变,艺术怎能一成不变? 1874年,一个名叫莫奈的家伙登高一呼,他的画家兄弟们拎起手中画笔,就跟着他干革命。从此,印象派出现了!开个玩笑,这又不是水泊梁山,莫奈的那些画家朋友也不是亡命徒,自然不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可印象派确实颠覆了过往的一切。户外写生,描绘自然,捕捉瞬间,记录真实。短短十几年,文艺复兴以来风光了四五百年的古典艺术就被这群艺术家亲手终结。从此,艺术从“看得懂”变成了“看不懂”。 印象派画家个个身怀绝技,却又风格迥异。 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跳出官方沙龙,干一票大的! 十二年间,八届画展。一个个超级巨星在此诞生,一场场精彩好戏在此上演,一百五十年来,有关审美的一切,也从这里开始…… 印象派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何迅速走
当前对于剧院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艺术管理、表演艺术管理、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但在剧院团管理方面缺少整理和总结,因此,本书将尝试对剧院团管理进行系统梳理和归纳,并将作
本书是1949年以来第一部中国现代戏剧史专著,是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之一。全书从19世纪末中国现代话剧产生写起,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系统阐述我国现代戏剧(主要是话剧)的产生及其沿革,从多方面总结了中
《王尔德喜剧:对话·悬念·节奏》一书收入其四出喜剧作品,对领略喜剧大师的锦心妙口,并学习现代喜剧创作以及影视剧创作精髓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作为国内市场上仅此一部足本收录王尔德喜剧作品的著作,对于王尔德喜剧作品拜读、研究提供了更全更准确的范本。
现代舞台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舞台音响、舞台灯光和舞台机械设备等系统。本书在较为全面地说明现代舞台工程技术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现代剧场、会堂、歌舞厅、电影院等的舞台音响、灯光、建声、影像技术特点、设计方法和使用技巧,并介绍了音响技术的成果。
《剧作法》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是一本新问世之作。其中没有哪一个比较大的片断曾经发表过,尽管书中偶然在这儿或那儿曾经插进了——但愿插得还不算生硬--某些我往年发表过的文章中的零星段落和辞句。在举例时,我力求尽可能选用已出版的剧本,以便学者可以自行查阅和对照我提出的论点。我所以在那么许多例子中都引用莎士比亚和易卜生,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是一般人最容易接触到的剧作家。 如果读者觉得我有点过分滥用了注解,我有两点理由作为辩解:第一点是由于本书有一半以上的章节都写成于船上或者其他手头几乎完全无书可查的地方,因此有许多问题都有待于事后查考和订正;第二点是由于有几位友人--包括剧作家等等,曾经非常好意地校读了我的原稿,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的缘故。
南亚次大陆是亚洲独立的地理单元,是东方戏剧的发源地,早在公元前2世纪梵语戏剧已经高度成熟,后来在公元前后又出现了梵语戏剧学著作《舞论》,确立了和古希腊戏剧比肩的地位。是东方戏剧的源头,和古希腊戏剧并驾齐驱,使世界产生了东西方戏剧两大系统。本书对梵语戏剧的起源、发展脉络、作家作品做系统的介绍。此外,本书还对梵语戏剧学的开山之作《舞论》(Natyasastra)进行介绍。同时这本书还将南亚主要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的民间戏剧及殖民统治后的英文戏剧逐一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