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戏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传统的戏曲艺术逐渐走向衰落。保护戏曲艺术,正是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有的戏曲艺术学院,在培养戏曲人才、保护戏曲艺术方面多有贡献。戏曲艺术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对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主要是指身段训练和形体训练。书稿对戏曲学习中的基础性训练,身段和形体训练配以精心勾画的素描,进行了详细解读。书稿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和实用价值。
长期以来,前辈学者对元杂剧曾作过多方面的研究,近时学者对元杂剧的研究,又探讨了新问题,取得了新成果。《中华戏剧史论丛书:元代杂剧艺术》共十八章,每一章一个专题。章、第二章、第三章,对元杂剧兴起和衰落的论述,对作家、作品以及演员的介绍,都只是勾勒出一个粗略的轮廓,作为了解一般情况的绪论。在这三章之后的各章,着重在比较有系统地探讨、介绍元杂剧的艺术及其形式,并尽可能地联系舞台演出。这是《中华戏剧史论丛书:元代杂剧艺术》的重点。
山西阳高县北部三镇庙宇及庙会,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依旧艰难的村民生活中,于情理之中迅速复兴。在村民的需求之中,在民间信仰的扩布之中,在村民的意识及行为之中,它们于涅柴之后的再生是有选择和多功能的,并具有自身恢复与适应调节能力。这使停止或处于暗流状态的民间乐班复又大张旗鼓地出现于该场合之中。阴阳与鼓匠,是当地对于分别以笙管与唢呐为主奏乐器的民间仪式音乐班社成员的不同指称。原本具有不同民族特征的乐器,笙管与唢呐,在曾经是多民族交相融合的区域之中相遇,同时被村民接受与使用。在数百年的变迁中,唢呐与笙管相谐与和鸣。社会身份首先是普通村民的阴阳与鼓匠,亦因其吟诵经文、乐器演奏等相关技艺而成为与普通村民相异的仪式执行人。阴阳与鼓匠乐班并非纯粹的音乐组织,而是活跃在当地庙会及丧葬礼仪中的仪式
《徐棻新编折子戏精选》由余樟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