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套为推广、普及粤剧教育而编写的粤剧考级教材,共分为1-10级,本书是1-4级。 教材本着 传承开拓 的宗旨,集结广东粤剧院多名粤剧艺术专家选取该剧种中有代表性的经典元素,结合戏曲的四功五法及多种粤剧艺术表演形式,从浅到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科学地进行编排。致力于推动粤剧普及、传承、发展和满足各界对粤剧学习的需求。通过规范合理地学习本系列考级教材,学生能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按照标准化的粤剧表演衡量系统及科学的粤剧学习计划,增强身体动作协调能力,提升艺术审美水平及德、才、礼兼备的综合素养;还能通过对粤剧的了解,接受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进一步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使命,坚定文化自信。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 是世界著名的表演体系,对各国戏剧影视舞台表演产生深远影响。斯氏体系的核心要义是 在体验基础上再体现 ,而本书作者贝拉 莫琳所倡导的 心身一体的演员训练法 的坚实基础是 行动分析法 。这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生命后阶段来不及落实与践行的排练方式,而他的继承者在不断实践探索中将这种 传说 变为了 事实 ,并且已经成为了世界上主流的演员训练手段。这是对斯氏已有认知体系的超越,书中清晰描述的贝拉 莫琳在莫斯科的学习心得与回到英国后的表演实践也让其肯定了 行动分析法 的实用性。本书是一部实实在在的表演技巧手册,是表演艺术理论方面的一部重要专著,更可作为戏剧表演从业者、表演专业师生、青年演员和表演艺术爱好者的指南。
本书是一部回忆录,道尽民国上海艺坛的各种逸事奇闻。丁悚是漫画家丁聪的父亲,他不仅是一位创作颇丰的画家,还是一位美术教育家、艺术活动家,因此他在清末民国时期,在艺术界交识人物之广、阅历之丰富,都是很少有人可比的。1944年至1945年间,他为《东方日报》撰写 四十年艺坛回忆录 专栏文字,记述清末民国艺坛轶事掌故甚详。这一组文字从未结集出版,慕琴先生之嫡孙丁夏先生,在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研究人员的帮助下,从旧报资料上录出全部文字,并做了精心校订。这是一部近代上海艺文史料集,它的整理出版极有价值。
《艺术管理丛书:剧院管理务实十六讲》内容涵盖了演出运营中的项目管理、演出季策划、预算编制、宣传营销、观众拓展、艺术教育、舞台装置、商业模式、危机公关等诸多层面。该书注重剧院管理实践的价值与需求,以广阔的视野观察国内外优秀剧院的管理经验,关注艺术管理领域的宏观性理论构建。 《剧院管理务实十六讲》所邀请的授课老师均为从事剧院运营与管理的资深专业人事,通过课堂讲义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将他们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管理理论呈现给读者,以期为相关专业师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借鉴。
本辑《单读》邀请戏剧编剧、导演陈思安担任特约编辑,首次引进、完整出版四部国外当代青年剧作者剧本:瑞士剧作家马蒂厄 贝尔托莱的《豪华,宁静》、英国剧作家艾玛 克劳的《缝纫小组》、英国剧作家阿里斯戴尔 麦克道尔的《X》和美国剧作家山姆 马克斯的《鸡笼》。 新世纪以来,新一代青年剧作家带着全新的问题意识,尝试革新戏剧文本写作的结构形式、语言风格、人物特性,创作了一批反常规的独特剧作。单读遴选了其中四部剧作,呈现前沿的戏剧实践,革新对戏剧的想象。 这四部剧作以批判的眼光正视真实生活,回应我们今天共同面临的困境: 死亡 与 自杀 之辩;高速发展的科技生活与普通人基本情感需求之间的对冲及相互改变;人类征服太空的渴望与故土覆灭的反思;个人成长与性别认同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外部精神控制与个体内在的争斗。 本
粤剧同时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和我国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类别:传统戏剧;序号180;编号Ⅳ 36)的双重身份。本书通过梳理评述清戏画和外销画的已有研究成果,展望其研究前景,并理出相应的研究内容。尝试性地对外销戏画的先驱 西方画家所绘戏曲题材画进行了研究;以外销画等史料为依据,首次对十三行与戏曲的关系做出揭示;研究了广府戏船相关问题;探讨了外销画中的戏曲演出场景及外销画与西方画中的剧场等。清代外销画中的戏曲史料研究,无论对于戏曲史研究领域,还是外销画研究领域,都是一未经开垦的新课题。
《说戏》是柯军从艺四十年所演经典剧目的传承之作,书中收录了《宝剑记 夜奔》《桃花扇 沉江》《铁冠图 对刀步战》《铁冠图 别母乱剑》《长生殿 酒楼》《牧羊记 望乡》《牧羊记 告雁》《九莲灯 指路闯界》《红楼梦 胡判》《邯郸梦 云阳法场》《邯郸梦 生寤》11折昆剧的情节概述、角色理解、表演门道等内容,由柯军作为非遗传承人进行口述,由资深昆曲文化推广者王晓映进行挖掘、整理,将前辈师傅的表演技艺传授、主演对剧中人物命运的体悟、唱念做打舞台语言的把握等,一一说来,既作为柯军舞台生涯四十年集大成之艺术档案,又可供当前昆曲传习之珍贵文献。
中国戏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关于剧本创作的总体性的自觉理论却直到一百来年前才开始出现。本书聚焦于戏曲的编剧而不是表演,和大多数讲戏曲的书不同,它不时拿戏曲和话剧作比较,和外国戏剧作比较。现在的戏曲界对世界戏剧的走向越来越关心,本书作者孙惠柱二十年前开始的用戏曲改编西方经典的做法如今已经蔚为大观,越来越多的戏曲人也热衷于做这样的 跨文化戏曲 。 在这本书里,作者有意识地不回避带有主观性的比较视角,去探索这一相关现象。该书分为四章:剧本与表演、大众与精英、主题与技巧、中国与世界,并试图揭示现代文化中戏曲的未来。
《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史》由电影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师王怡琳所著。本书以 中国戏曲电影 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戏曲电影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电影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不同时代背景、政治经济制度、政策导向、地域文化等都会对戏曲电影创作的面貌及观念产生重大的影响。本书以 中国戏曲电影 为研究对象,对各个历史时期戏曲电影创作与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曲电影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全书共8章,内容包括早期戏曲电影理论、 十七年 时期戏曲电影理论全景、 文革 时期样板戏电影、商业化背景下的香港戏曲电影美学、新时期戏曲电影理论以及新世纪以来中国戏曲电影理论发展等。期电影创作与电影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并结合时代背景、地域差异等不同条件,对中国戏
本书讲述了百老汇自21世纪初以来超凡变革的故事,以《猫》《歌剧魅影》《出租》《美国天使》《芝加哥》《狮子王》《制片人》等享誉全球的歌舞剧为线索,带领读者探索了剧作演出的过程和幕后花絮。这些歌舞剧在内容、编排、灯光、舞美、表演形式上的改变,直接影响了美国戏剧的历史。 书中详细描述了百老汇那些热闹非凡又不为人知的奇闻逸事,它们或刺激,或悲伤,或搞笑。从目录就可看出本书内容多么吸引人 有的就是那些名声大噪的作品里的台词!同时,本书对百老汇的内幕进行了无情揭露,并批判了部分制作人和表演者的不端行为。迈克尔 里德尔将读者带到幕后、舞台、彩排现场,相信读者读完后将对百老汇产生全新的看法。
本书系戏剧导演艺术原创著述,阐述戏剧导演艺术创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其篇章结构是遵循戏剧艺术的创作规律,将导演理论与舞台演出的实际结合一体设计而成;既有导演艺术的基础性构建运思,也有具体问题的针对性指点。是谓 别论 ,皆在点评类举,有出有入;理论实践,交相互动,特色鲜明。本书属于 全国高等院校艺术通识系列丛书 ,为上海戏剧学院规划建设教材,可作为高校导演专业或其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选修课教材和课外读物。
《舞台设计初阶》全面立体地介绍了舞台设计,舞台设计的中心自然是戏剧(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戏曲,甚至木偶剧等),但它的边缘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性。作者的对舞台设计的基本构架和基本规律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对大量新的国内外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讲解。
《海外中国戏曲研究译丛:讲述中国戏剧》是一本戏曲艺术理论专著。本书从两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论述。作者首先对中国戏剧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在开篇即点明了中国戏剧在众多宏大背景的影响下所特有的复杂性,阐述了中国戏剧从兴起、形成到不同历史阶段所呈现的形式与特点。其次以阐述戏剧为主要目的,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艺术形式、社会风貌、民风民俗等内容进行介绍。通过此书可知19世纪末中国在欧洲的形象及欧洲人对中国戏剧的认知。
本书系人类表演学系列之《净化型戏剧与陶冶型戏剧》。 西方的传统戏剧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基于古希腊模式的净化型戏剧 从古典到当代的 严肃戏剧 ,以演示恶为核心,它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刻的差异;另一种 陶冶型戏剧 ,阳光、励志,这与中国戏剧很相似,包括许多音乐剧和喜剧。 本书共收录导论及相关论文18篇。书中的论文基本围绕这两类戏剧的论述展开。文章所涉内容甚广,既涉及较为专业的戏剧理论,也涉及国内外戏剧发展与演出的现状,以及具体的剧目、舞台、音乐、角色、表演艺术、流派的研究与介绍,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戏剧理论与舞台实践。
近代意义上的戏剧学研究,在中国则是二十世纪初开始于王国维的戏曲史研究。尔后对中国戏剧历史的研究不断有新的创获,如吴梅的《中国戏曲概论》、周贻白的《中国戏剧史长编》、任二北的《唐戏弄》、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等。对外国戏剧理论的介绍研究则有宋春舫、余上沅、洪深、熊佛西、张庚及顾仲彝等人。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黄佐临等人则试图通过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中、西结合的新戏剧体系。近年来,戏剧理论的研究视野大为拓宽。戏剧概论、戏剧地方志等研究正在全面展开,而且还出现了建立与戏剧学有关的交叉学科的尝试,如戏剧社会学、戏剧哲学、戏剧心理学、戏剧生态学、戏剧管理学、戏剧教育学等等。本书集结了此领域的研究文章二十余篇。
演示性体裁是符号叙述学体裁中的一个大类,它始终贯穿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人们一生都在使用身体 实物媒介手段表情达意,这种具有演示性的行为是人们普遍运用的交流方式。本书选择从戏剧演出这类*基本的演示性体裁入手,归纳了戏剧演出文本的符号叙述特征,试图勾勒戏剧演出体裁与其他演示类叙述之间的 谱系 关系,为新媒介时代下演出文本的传播和 变异 提供一个可参考的视角。
海内外中国戏曲史家自选集 丛书旨在全面汇聚和展示新时期海内外中国戏曲史研究成果,由在该领域有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的中国戏曲史家遴选自己*代表性、水平*的学术论文,结集出版。本书是我国著名学者黄仕忠教授的自选集。,全书共分为四编:*编戏曲史论;第二编作家、作品考;第三编曲谱、曲选、曲集考论;第四编戏曲研究史述。其中, 戏曲史论 对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南戏北剧之形成与发展、明代戏曲的发展与汤沈之争作了论述; 作家、作品考 则是对《双忠记》《龙泉记》《贞文记》等的作者和创作时间进行了论述; 曲谱、曲选、曲集考论 则是对宋元乃至明清的戏曲理论史实资料进行了考证; 戏曲研究史述 则是从日本现存史料对中国戏曲的发展作了论述。
《中国藏戏八大经典丛书》之一。主要讲述诺桑王子迎娶了仙女拉姆,两人恩恩爱爱,如胶似漆;不料老国王诺钦受人蛊惑,说边关起狼烟,便派诺桑王子带兵御敌,仙女拉姆遭到了其他王妃的嫉恨,只好飞回天界。凯旋后的诺桑王子不见自己的爱妃,便不顾一切地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去寻找拉姆,经过艰难险阻诺桑带着拉姆重回王宫。老国王诺钦又是伤心,又是惭愧,又是高兴,为他们平安归来大摆筵席,庆祝了七天七夜。诺桑继位后,阿丹国国运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该故事体现了诺桑王子和拉姆这对爱侣对爱情忠贞不渝、誓死追随的精神。
中国戏曲是在欧亚地理板块的东方、中华腹地独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独特表演艺术。世界史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后,戏曲开始被另外一种文明 发现 ,并被用 他者 视角进行端详和审视。《18、19世纪英语世界的戏曲评论》一书搜集了 18、19 世纪英语世界里的有关戏曲文章(包括有关书籍里的戏曲章节或段落),囊括的历史时段截止在 1911 年清帝国倾覆,一方面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界点,另一方面此前西方人出版的著述大体上也都是在 20 世纪之前酝酿并写成,符合本书题目范围。一些含有戏曲篇章的书国内已经有了译本,但由于译者多为非戏曲研究者,对于相关专业内容的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到位,甚至失真和误译,有的还略去关键内容,无法给研究者提供参考,甚至造成误导。译者将其重新翻译,以期给读者提供一个既忠实于原文、又能够准确传导戏剧专业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