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表演》是一本表演教学类图书。作者刘天池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为基础,结合自身多年表演实践、表演教学和表演指导的经验,形成特色专业教学体系,并在讲述理论的过程中融入真实表演教学案例。本书旨在找到实战表演的方法与价值,揭开演员的创作思维步骤,解决表演中的诸多困惑,让每一个想和表演存在关系的人都可以通过这本书更好地表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一本写给演员的表演指导书,也可以为非专业人士打开表演的大门。
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碣石调`幽兰》回归中土到二十世纪末的两个甲子之间,中国的古琴艺术在时代大潮中,也面临着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也是与当代古琴界血脉相连、为所有琴人所熟悉的历史阶段。本书讲述的就是这一百二十年间琴坛的轶闻趣事,涉及琴人一百五十余位,不仅包含了近二百多篇掌故,还选配了近八十张图片,其中不乏首次正式面世的珍品。通过这些文字和图像,既重温历史,也开阔眼界和心灵。书中多是有趣的故事,并不涉及专门的学问,但又与专门的学问多少有点关系。对读者而言,可以看故事,可以尝趣味,懂琴的,不懂琴的,都可以看。
《古典戏曲略说(精)/大家小书》选取了 的戏曲史论家、文学史家王季思先生谈古典戏曲的一些经典文章。透过这些文章,可以看到王季思先生一代大家的风貌。王季思戏曲研究著作颇丰,文字优美流畅,本书精选了其中的一些经典, 特色,同时又兼顾了大众的可读性。
舞台技术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应用技术也比较多。从大的范围来说,剧场的舞台技术、布景制作技术、灯光技术、音响技术、绘景技术(指绘制布景表面效果)等都可以称作舞台技术,从小的范围来说,主要指布景制作技术,此外还包括幕布制作和流动性舞台机械制作技术。 本书从四个方面来谈舞台技术。一是布景制图,着重研究布景制图的方法和对绘制图样和图线的一些约定。二是幕布,重点研究幕布的具体制作技术。三是布景制作,主要研究布景的基础制作和拆卸、安装以及演出迁换的具体方法。四是舞台临时机械设备及特殊效果,这部分研究舞台临时机械设备的制作方法,专为流动演出使用的,属布景的组成部分。
服饰造型设计作为综合艺术,它涉及文化、艺术,工艺、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物造型设计的创作也受到一定制约。那么如何遵循整体协调统一,为戏剧影视艺术服务,如何利用设计语言和技术手段
《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包括四部分:溯源篇、本体篇、现状篇和展望篇。 《琼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共收入琼剧论文26篇。 “溯源篇”包括5篇论文,以探究琼剧的历史源流、琼剧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为主旨,兼顾琼剧历史名篇、名人。其中有一些新发现的资料,或对某些既定说法进行考证。 “本体篇”以琼剧艺术本体为研究对象,收入7篇论文,涉及琼剧审美研究、编剧艺术、舞台美术、音乐体制、表演行当及琼剧人才培养等问题,几乎涵盖琼剧艺术本体的各个方面。 “现状篇”收入7篇论文,以探讨琼剧业界现状、分析琼剧市场潜力为主题,有来自业内人士的对策分析,也有来自高校研究者的建言。 “展望篇”共收7篇论文,在兼顾现状的前提下,以展望前景为主旨,着重分析琼剧与海南社会文化发展的关系,兼及“国际旅游岛”建
继《造物有灵且美》《美物抵心》之后,日本轮岛漆艺家赤木明登带来散文集《无名的道路》,再次对“美”发问。 很少有人像赤木明登一样,在人生盛年隐居小岛,单调做漆三十年。这黄金的三十年让赤木明登有足够的时间与自我对话,思索人与世界的关系、活着的意义、人*需要的是什么,以及美是什么,手中器物又承载着什么。 《无名的道路》正是赤木明登的生活美学和造物哲思的精华。 他在松田正平、汉斯·梅姆林、阿尔弗雷德·沃利斯、马克·罗斯科、石元泰博、角尾三郎的作品中看见线条、质感、诗情、童真、细腻,一步步延展对美的感悟。 他在海边*常见的圆石、屋前旺盛的树木、春日大社前流淌的溪水、祭祀时熊熊燃烧的火把里看见生命的循环,慢慢调整生活的姿态。 到*后,一切又重新归于“造物”。对赤木而言,安静上漆,认真做物,这就是活
书稿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以各民族戏剧艺术史为纬,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人类文化 的戏剧创作艺术,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以明清戏曲为代表的中国戏剧,日本的“能”,以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萧伯纳、契诃夫为代表的欧洲戏剧,以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以及新写实主义为代表的欧美戏剧思潮,等等。作者力图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既突出重点(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又有对欧美各种戏剧思潮系统而全面地平面展开论述,点面结合,繁简得当, 适合作为大中专文科教材和戏剧爱好者的入门级读物。 该书自2005年面世以来,作为高校参考教材,一直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多次加印,经久不衰。此为该书第三版,从原先的“艺术教室”丛书中取出
《中国电影史料影印本丛书:影戏学》包含了电影学的方方面面,由于是我国电影发展初期的资料,因此基本每个方面都有涉及,主要包括影戏片的要素、影片剧的形式以及分类、造意与原作者、编剧法及编作者、场面及场面的结构、舞台监督、摄影场及舞台装置、摄影法及影片技术与技师等内容,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对我们了解电影早期发展有重要意义。
本书选录了作者关于中国戏曲、西洋戏剧和现代话剧的并不过于专门的论述,以及序跋和若干回忆性散文。附录乃宋春舫之子宋淇(笔名林以亮)的《毛姆与我的父亲》,此文详细考证毛姆与宋春舫的那段文字交,并对宋春舫的戏剧观作了精彩的阐述。
《牛津戏剧全史》系统梳理了4000多年的戏剧史脉络,囊括了古今中外6个大洲的戏剧类型,全方位还原了台上台下的戏剧世界,是一部系统、全面、完整、经典的戏剧百科全书。 系统梳理4000 年戏剧史脉络: 按照时间顺序,完整梳理了从公元前2600年的原始戏剧庆典,到20世纪充满现代科技元素的戏剧的历史。 囊括了古今中外6 个大洲的戏剧类型: 这里有充满古典气息的古希腊悲喜剧,有饱含人文精神的欧洲文艺复兴戏剧,有东亚特色的中国京剧、日本歌舞伎,有野性十足的非洲部落戏剧,有折射时代背景的俄罗斯戏剧 全景还原台上台下的戏剧世界: 不仅从剧本、布景、演员上展现了戏剧本身内容,还从观众互动、剧院运营、历史背景等方面呈现了戏剧世界的全貌。
是谁首创了中国公主杜兰杂这一艺术形象? 一部文学作品为何能穿越几百年的时间尘封,打通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受到歌德、席勒、布索尼、普契尼、托斯卡尼尼、帕瓦罗蒂、多明戈、祖宾·梅塔、张艺谋、林兆桦、魏明伦等文学、音乐、戏剧、舞蹈、影视界大师的一致青睐,并被反复改编为各种版本的歌剧、话剧、芭蕾舞剧、京剧、川剧、豫剧、粤剧、电视剧……? 卡尔洛·戈齐创作于两百多年前的童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到底是一部怎样的文学作品?让我们翻开书本,追本溯源,领略经典艺术无穷奥妙吧?
艺术虽非遗世独立般孤芳自赏,却总是脱俗而优雅,它从具体到抽象,从繁缛到简洁,既感性又理性,既低调又奢华。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以其敏锐的嗅觉、精准的审美、不竭的才思、饱满的热情,为我们打开了艺术之门。 当艺术家遇见艺术家,必然擦出耀眼的火花。 傅雷的翻译是“懂你”的见证,傅雷献给读者的是一部呕心沥血的泽作,如同他的那部传世译著《约翰·克里斯朵火》一样浩荡如江河,细腻如沙石。 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的博古通今、傅雷的严谨治学,成就了《艺术哲学(为思想而生活)(精)》的不同凡响。
《增补曲苑》是戏曲论著总集,共八集,本卷收录了《增补曲苑》八集中的金集和石集,《碧鸡漫志》是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列凉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来,与渐变宋词之沿革过程。《南词叙录》是明代徐渭的南戏专著,论述了南戏的源流和发展、艺术风格和特色、声律、作家作品,以及南戏常用术语、方言的考释等。
中国戏剧首推京剧,外国朋友叫京戏。京戏在国外有一大批戏迷,全世界都知道京戏是中国国粹。中国戏剧种类繁多,有据可考的有二百七十多个剧种,泱泱剧目数不胜数。喜欢戏曲的听众、观众起码过亿。随意以四面八方定向,我们就可以拿出几个有代表的剧种。 东有越剧,南有粤剧,西有藏戏,北有京剧,东北有吉剧,东南有采茶戏,西南有川剧,西北有秦腔……海外华人归乡拜祖,听一听乡音,看一看大戏,他们的身心得到一次冼礼,他们的心愿将得到一次回应。龙的子孙,根在中国。 走南闯北,看一看大戏便可立刻了解当地文化风俗。地方戏是我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一种捷径。
本书是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所有教师们的集体创作的,在写作上一方面尽可能地把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创作素质和掌握创作方法的练习编写进去,另一方面在角色的创造方面将针对舞台人物形象创造的规律性的问题在理论上作出必要的阐述。全书分为基础训练篇和创建角色篇,共八章,主要内容包括表演艺术的创作任务,体验与体现的统一,角色的构思,演员与观众等。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号子恺,浙江桐乡人。著名的画家、文学家、音乐和美术教育家、翻译家。191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春东渡日本,学习西画和音乐。回国后在上海、浙江、桂林等地教授音乐和美术,并从事漫画和文学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美协上海分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一生著述甚丰,有《子恺漫画全集》、《护生画集》、《缘缘堂随笔》等。 《艺术丛话》收录了丰子恺发表于《新中华》、《东方杂志》、《小说月报》等刊物上的单篇文章,1935年4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全书共13篇,内容涉及美术、音乐等,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
清代初期的历史剧《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戏曲 杰出的作品之一,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细腻地塑造了李隆基的丰富精神世界,也抒发了作者的易代之感。作者洪昇(1645—1704)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甫一问世便引起社会轰动。于今三百多年间,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书从清代、民国间中国和域外的《长生殿》的版本、别集、总集、选集、戏曲、小说、曲谱、曲选、笔记、杂著、日记、信札、方志、档案和报刊等中深入挖掘、广泛搜集有关这部剧作的成书、刊印、流传、演唱、接受、批评、研究、影响等的 手的大量文献史料,选择取舍的同时加以考辨校勘,集成为一部分类明确、方便利用的资料汇编。并对资料加编者按语,或介绍作者,或解释资料,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涉及事实者,探究其载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