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性:媒介化文化中的表演》 探讨的可能是当今各种表演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一个由大众媒介和数字技术主导的文化中,现场表演的地位如何? 菲利普 奥斯兰德的这本开创性著作自问世以来,已经推动了一个新研究领域的重新界定。通过探讨现场表演的具体实例,如戏剧、音乐、体育和法庭证言,《现场性》对媒介文化提出了深刻的见解,认为媒体技术已经侵入了现场活动,以至于许多活动根本就不是现场。在这个新版本中,作者彻底更新了他的挑衅性论点,将互联网的影响以及文化、社会和法律的发展纳入考察范围。在解开围绕着现场活动高雅文化地位的最后一些观念桎梏的过程中,这本经典著作将继续塑造公众观念,并就一个关键的艺术困境引发热烈辩论:什么是现场表演?它现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这本经过整体修订的新版《现场性》是所有
阿兰 巴迪欧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 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 狂想曲 。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 小写的戏剧 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 大写的戏剧 辩护。他所倡导的 大写的戏剧 ,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改变时代的人,皆由时代造就。 整个时代都在变,艺术怎能一成不变? 1874年,一个名叫莫奈的家伙登高一呼,他的画家兄弟们拎起手中画笔,就跟着他干革命。从此,印象派出现了!开个玩笑,这又不是水泊梁山,莫奈的那些画家朋友也不是亡命徒,自然不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可印象派确实颠覆了过往的一切。户外写生,描绘自然,捕捉瞬间,记录真实。短短十几年,文艺复兴以来风光了四五百年的古典艺术就被这群艺术家亲手终结。从此,艺术从“看得懂”变成了“看不懂”。 印象派画家个个身怀绝技,却又风格迥异。 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跳出官方沙龙,干一票大的! 十二年间,八届画展。一个个超级巨星在此诞生,一场场精彩好戏在此上演,一百五十年来,有关审美的一切,也从这里开始…… 印象派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形成的?为何迅速走
本书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本书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被循环使用。任何一个经常去剧院的人都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马文·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从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戏剧作为不断发展的社会习俗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效果。本书分为“幽灵出没的文本”“幽灵出没的肢体”“幽灵
《表演基础》内容简介:随着广播影视事业在全国的迅速发展和产业属性的显现,对广播影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近年来,我国广播影视类专业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广播影视系统输送了大量的人才。随着广播影视
阿兰·巴迪欧是法国当代 哲学家、当代世界与齐泽克和阿甘本等人齐名的左翼学者。本书是阿兰·巴迪欧关于戏剧的评论集,是以片段化的写作形式构建的戏剧思想絮语,是一部吸收当代戏剧哲思的“狂想曲”。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戏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世界范围内风起云涌的社会运动背景下,探讨了现当代戏剧在多方面的转变及其思想根源。 在本书中,作者批判浅显的、娱乐性的“小写的戏剧”的泛滥,而为一种通达所有人的“大写的戏剧”辩护。他所倡导的“大写的戏剧”,即一种厌恶无知与惰性、渴求智性与真理的戏剧,它致力于对抗思想层面的怠惰,为错综复杂的生活中的每个人指引方向。
《莎士比亚传奇剧中的历史书写》以莎士比亚创作晚期(1608 1613)的六部传奇剧《配力克里斯》《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亨利八世》《两个贵族亲戚》为研究文本,以其传奇剧中的历史书写所反映的历史思辨为研究问题,以 历史解读 为研究方法与视角,对莎士比亚晚期的戏剧创作与艺术理念进行了深入探索。作者认为,莎士比亚在其风格独特的晚期戏剧中,通过利用历史、参与历史、质疑历史的方式,以戏剧这一在15 16世纪尚属于 历史 范畴的文学体裁书写了英格兰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并对当时的历史概念与历史效用进行了探究。与此同时,莎士比亚通过对自我语言风格的改变,通过对语言与述史、自然与艺术,以及旧典与新篇之间相对关系的探讨和演绎,既参与了因15 16世纪历史概念、历史观及历史研究方法的悄然改变而产生的诗歌和历
《走笔山河/陇原当代文学典藏·散文卷》收入王若冰近年创作的散文60余篇,分为“山”“水”“人”“城”四辑。这些散文都是由生活、有经历、有思考、有情感的个人化作品,在个性很难凸显和张扬的时代,作者在做瓶中融入了更丰富更浓郁的个人色彩,擅长在漫长幽深的历史时空中挥洒自己的情感,做出自己的判断。作品充满着浓厚的家乡情结,以家乡作为思考时空、人性等宏大主题的出发点,并在精神层面上找到了更为阔大的故乡。散文文笔流畅,意象优美,值得推荐。
在艺术教育的实践领域有着诸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北京舞蹈学院等单科专业院校,有着诸如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吉林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等综合性艺术院校,有着诸如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综合性大学。我称它们为高等艺术教育的“三支大军”。
本书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戏曲舞台与银幕上的莎剧改编与演出为研究对象,选择了十余出改编个案,涵盖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主要剧种以及一部电影改编,在探讨相对传统的戏曲改编的同时,也加入了对实验性独角戏以及双语戏剧改编的探讨,从学理的角度客观地分析在改編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与方法,所发生的改写与变异,所产生的新的内涵与意义,反映出莎士比亚戏剧在当代中国跨文化改编与演出所具备的世界胸怀及强烈的本土意识。本书研究莎士比亚戏剧的戏曲改编,有助于了解东西方戏剧的新动向以及发展趋势,深化我们对莎剧文学经典、戏曲艺术范式以及跨文化戏剧这一文化现象的理解与认识。
《服装表演训练与编导》综合了作者郭佳岚与顾萍做模特的亲身经验,曾经面临很多挫折,甚至危险,但都在老师、前辈和同行好友的支持与帮助下,经受住了考验,并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近些年,他们一直在从事模特教学和服装设计的工作,从这些与模特息息相关的工作中不断总结。衷心希望能用这些实战经验告诉你们如何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奋斗之路,成就T台上或生活中的美丽战士。
《古典芭蕾双人舞教材与教法》芭蕾舞学校的高年级学生,要开始学习双人舞的基本课程,学生们除了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艺术修养之外,还要掌握今后舞台生涯里必不可缺的支撑技术,以及体验男伴和女伴之间的默契配合。为此,本书根据学校老一辈教师的双人舞教学经验,结合俄罗斯芭蕾舞教师谢列勃利尼科夫的双人舞教学方法,总结了本书作者李春源多年来的舞台生涯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一些经验,选择当今双人舞教学日常实际的内容,提供双人舞支撑基本动作的照片图示,而分部分构成,即地面上的支撑动作、空中的支撑动作和课堂上的部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