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囊括话剧舞台艺术元素,集剧本、创作过程、思想内涵、导演追求、专家评议、以及灯光、舞美、音乐、服装、化妆、演员 经验体会于一体,不惟可读可藏,更可用于专业人员操作,具有实用、指导特质。该剧演出时,如是表述梗概 一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深情颂歌一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旗帜上的绚目异彩。1939年6月,全面抗战已进行了两年,大半个中国已沦陷,山西境内的日寇一次次扑向中条山,企图由此越过黄河、长驱直入西北西南,占领全部中国国土。由陕西地方军为主组成的中国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守黄河北岸,誓死保卫中条山、保卫黄河、保卫祖国的半壁江山。在艰苦的一场战役中,一群十六七岁、刚刚入伍的陕西 冷娃 ,在完成牵制敌人任务、弹尽粮绝之后, 宁跳黄河死,不作亡国奴 ,义无反顾地走向母亲河一一黄河。他们吹着唢
服饰造型设计作为综合艺术,它涉及文化、艺术,工艺、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因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人物造型设计的创作也受到一定制约。那么如何遵循整体协调统一,为戏剧影视艺术服务,如何利用设计语言和技术手段
书稿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经,以各民族戏剧艺术史为纬,提纲挈领、简明扼要地梳理了人类文化 的戏剧创作艺术,包括古希腊、古罗马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以明清戏曲为代表的中国戏剧,日本的“能”,以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萧伯纳、契诃夫为代表的欧洲戏剧,以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荒诞派以及新写实主义为代表的欧美戏剧思潮,等等。作者力图将每一民族的艺术视为世界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论述,既突出重点(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又有对欧美各种戏剧思潮系统而全面地平面展开论述,点面结合,繁简得当, 适合作为大中专文科教材和戏剧爱好者的入门级读物。 该书自2005年面世以来,作为高校参考教材,一直深受广大师生喜爱,多次加印,经久不衰。此为该书第三版,从原先的“艺术教室”丛书中取出
百卷本《中国全史》是二十世纪末由学术大师季羡林、张岱年领衔主持、数十位专家指导、百多位杰出学者倾力撰著的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全史”。 全书从政治、军事、经济、思想、教育、宗教、习俗、科技、文学、艺术十个方面展开论列,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远自上古、下迄近世的历史发展进程,对中华五千余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制度流变、风云人物、思想贡献、科技发明、宗教信仰、生活习俗以及文学艺术等,均作了详尽的描述、精到的剖析、中肯的评断,并以现代的、前瞻的历史视野对万千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给予了多层丽、多侧面的总结,提供了治史、治政、治国以及修身齐家等多方面、多角度的启迪。 全书架构恢弘,结构谨严,史料翔实,文字流畅,是一部极富特色的中国通史著述,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具有较高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全书
本书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戏曲把子功的教材,包括戏曲舞台基本姿态、术语、刀枪花、兵器对打123套的要领、各种下场花等,附有大量的随文图,对戏曲师生、戏曲爱好者掌握这些姿势、动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也是次对我国戏曲把子功的全面总结。
本书是对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写卷中保存的唐代曲子词的初步整理著作。作者任二北先生在这本书里分类辑录了敦煌曲子词的作品文本,并对其进行了初步的校勘整理,撰写有比较详细的校勘记。本书对于研究敦煌文学以及唐宋词具有较高的史料和学术价值。
李跃忠编的《演剧仪式与信仰:中国传统开场吉祥戏剧本选校》是对中国传统戏曲开场之吉祥喜庆剧本的整理、研究,能为中国戏曲、民俗学、民间文学等研究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卷/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是我社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联合打造的“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之一。 《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卷/二十世纪戏曲学研究论丛》对二十世纪近百年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做了全面的梳理,体现了这一百年来戏曲舞台美术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研究现状和整体面貌,精选其中学术价值和影响的论文,如齐如山《戏中之建筑物》(1918年)、王朝闻《把死舞台变成活环境》(1958年)、盖叫天《穿破不穿错》(1986年),等等,反映出一个世纪以来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的水平和特点,这些论文多发表于不同时期的《新青年》《菊部丛刊》《剧学月刊》《戏剧论丛》等,已产生过良好的影响。该书的编选对从事戏曲研究的学者和对硕、博士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所附戏曲舞台美术研究论文索引五六百条,具有重要
杨宝森是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唱腔具有独特风格,是京剧老生唱腔影响很深的一个流派。2009午是杨宝森先生百年诞辰,他逝世50周年山即将来临,本书在1999午初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部分的资料,力求将杨氏的艺术记音传韵,更形象更全面地介绍给读者。本书适合京剧爱好都阅读。
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1954— )是同代女性艺术家中最著名的一位。她把自己作为模特,使用化妆、假体和道具去演绎许多不同的角色——改变她在戏剧性的语境中所设立的自我去暗示电影、电视和媒体的视觉传统。 这本书介绍了舍曼艺术生涯的主要成就,包括从20世纪70年代开创的黑白系列作品《无题电影剧照》到2012年的《史诗般的风景》。这本书还讲述了舍曼在20世纪80年代最初投身彩色摄影的冒险和充满争议的《杂志插页》系列作品。本书还记录了在系列作品《灾难》和《性》这些作品中舍曼是如何通过让人造的工具和环境成为作品中心,从而使她自己的形象从场景中完全抹除的。 《历史肖像》系列被称为舍曼最“后现代”的艺术创造,因为它们和古典世界名画俏皮的联系了起来。我们还可以同样看到,伴随着《小丑》系列的诞生,舍曼使用的数字化的背景
近年来,甲丰师被老年性精神抑郁症长期困扰,以致他的一些言行被朋友们善意地引为笑谈。他坦然自嘲:“我得了一个奇怪的病,叫作‘怕死病”。不过,他不似常人那么惧怕精神 病院一他很平静很爽快地接受了我有些冒失的建议,到安定医院去看精神分析科。在那里,他用英文与医生探讨精神分析学,用汉语告诉医生:一定要治好病,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我常自问:如果我这个比吴先生年轻四十六岁的青年人遇上类似问题,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承认自己得了精神病?是否有足够的理智和耐心去配合医生治疗顽症? 吴先生的“许多事情”之一,即是整理文稿。大约在1993年春,他指定我做他的助手协助他精选出十六篇文稿结集。其中以著名的《印象派的再认识》为首篇,以为翟罨、王端廷编《世界现代艺术精品大观》所作长篇后记《现代主义的再
表演、导演、编剧以及剧场的建筑风格和设计,意义非凡,它们的发展构成并丰富了戏剧的历史。本书探讨了从在狄俄尼索斯神坛周围所唱的赞美诗中描述的古老戏剧的起源,到当今各种迷人的戏剧形式。作者菲利斯哈特诺是《牛津戏剧大辞典》的主编,这部著作是其有关戏剧历史的权威著作。他关注戏剧发展的趋势,包括表演艺术、混合媒体工作台、多元文化的戏剧、女权主义与戏剧的关系、舞蹈戏剧和民族戏剧。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其中包含了丰富详尽的图片以及*的参考资料。
《穆桂英挂帅》收集了《穆桂英挂帅》的相关文章。作者有的是专门研究京剧的北京文史馆馆员,有的是文学大家、《穆桂英挂帅》剧本的编剧,有的是梅派艺术的传人,他们分别从不同的方面,深入而细致地介绍了名剧《穆桂英挂帅》产生的原由、经过,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本剧演出的盛况,以及本剧在梅派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同时也展示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人生经历、梅派的唱腔艺术,以及梅派京剧艺术的创始、发展及鼎盛过程。
这套丛书借助当代中国和世界 有影响力的艺术家、艺术学者的广阔视野和独特视角,以生动活泼的语言,细腻入微的读图方式,深入探讨了他们的艺术人生、他们对于艺术的所思所想、他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他们的想象与渴望,以及种种历久弥新的艺术史命题。图书以艺术现象为切入点而分析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历史经验,辅以艺术家自身经历的一手资料,多角度描写, 展示,观点新颖,论述精辟。 尹吉男主编的《 我们用什么做艺术》囊括了现今艺术圈一批 名家的自述文章以及他们的精彩作品。他们中有不少人除了拥有艺术家的头衔外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授,他们的自述不仅仅是一个艺术家生平创作的回忆录,还是给广大艺术学生的启示录。
本书作者用科学语言来描述表演的历史,可以穿越到那个时代去了解我们 崇敬的演员和他(她)们的表演,以及对当时人们是如何看待表演艺术的矛盾有了新的认识。用科学语言来描述表演历史的方法甚至可以用我们自己时代的表达方式把我们送回到剧场中。用这样的理论角度来研究西方表演史的想法是笔者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因为笔者经历过并与年轻的学生演员分享过在表演中的挫折以及在表演中惊人的自我发现。在这些发现中, 重要的是演员表演身体自发性的矛盾本质,即身体对自身的直接存在,这不可避免地提出了有关所有人类行为是以身体为基础的本质问题。 每一种表演风格以及对这种表演风格解释和证明的理论都是正确的、自然的,因为它们是在那个历史时期发展形成的,并被世人接受。为了解在当代背景下的历史表演风格,戏剧理论
《人类表演与社会科学》是辑,今后将每年定期出版两辑,形成系列。为促进我国人类表演学和社会表演学的研究,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戏剧评论》编辑部及其出版社(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已将该刊所发表的文章的慷慨地赠予我中心,对此我们深表感谢!从这些文章中,我们选择和翻译了多篇对我国最有借鉴意义的论文,与学者所撰写的论文一起,结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