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庚、郭汉城编写的《中国戏曲通史(上中下)》通过古代戏曲与各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关系,探索一些戏曲发展的规律,为今天的戏曲理论研究与舞台实践提供借鉴、思路。全书共分为四编十三章,从“戏曲的起源与形成”“北杂剧与南戏”、“昆山腔与弋阳诸腔戏”、“清代地方戏”较为清晰的勾勒了戏曲艺术发展脉络,既有对民间戏曲的重视与张扬,也不忽视文人戏曲和宫廷戏曲的价值与意义;既有对剧本文学的考辨论述,也深入涉及舞台表演各个环节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王尔德喜剧:对话·悬念·节奏》一书收入其四出喜剧作品,对领略喜剧大师的锦心妙口,并学习现代喜剧创作以及影视剧创作精髓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作为国内市场上仅此一部足本收录王尔德喜剧作品的著作,对于王尔德喜剧作品拜读、研究提供了更全更准确的范本。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南北词简谱》取前代各谱之所长,去各谱之所短,从创作角度偏重研究曲牌格律。选取的曲词有代表陆,每支曲词后面都附有一篇说明性的文字,不仅剖析了每一曲牌的作法、增句、板式、唱法、联套中的位置,手稿的石印本共五个分册,北词简谱二册,包括卷一至卷四;南词简谱三册,包括卷五至卷十。此次合订为一册。为方便读者翻阅,北诃简谱和南词简谱的书名页各保留一页,把吴梅卷首语移至北词简谱的书名页之前,并为南北词简谱十个分卷的目录和正文页码加了目录,通排了页码。
《中国戏曲艺术大系:南北词简谱》取前代各谱之所长,去各谱之所短,从创作角度偏重研究曲牌格律。选取的曲词有代表陆,每支曲词后面都附有一篇说明性的文字,不仅剖析了每一曲牌的作法、增句、板式、唱法、联套中的位置,手稿的石印本共五个分册,北词简谱二册,包括卷一至卷四;南词简谱三册,包括卷五至卷十。此次合订为一册。为方便读者翻阅,北诃简谱和南词简谱的书名页各保留一页,把吴梅卷首语移至北词简谱的书名页之前,并为南北词简谱十个分卷的目录和正文页码加了目录,通排了页码。
编者在撰写《高甲戏》一书的过程中,除了秉承福建省艺术研究院剧种研究之史论传统外,也力图在历史性的描述与学术性的讨论中,从高甲戏的行当、表演、音乐、念白及剧目演出形态等诸多方面合力还原、构筑“高甲戏的历史形状与当下品貌”。
《王尔德喜剧:对话·悬念·节奏》一书收入其四出喜剧作品,对领略喜剧大师的锦心妙口,并学习现代喜剧创作以及影视剧创作精髓都有极大的帮助。 同时,作为市场上一部足本收录王尔德喜剧作品的著作,对于王尔德喜剧作品拜读、研究提供了更全更准确的范本。
这是一本关于文化回顾的书,以图为主,作一些必要的说明。回顾的对象是戏曲——年画,亦即表现戏曲题材的年画。这也是一个系列书中的一本,其特点都是冠以老字,如《老上海广告》、《老月份牌》、《老香烟牌子》等。一个老字,点出了它的历史的时代与环境,说白了都是过去的旧东西。 中国的戏曲和年画是相互交叉着的两种艺术,两者的结合不仅是文化上的一种奇异现象,而且量大面广,可以看出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使艺术与艺术之间相得益彰。俗话说戏剧是人生的大舞台,而中国的戏曲其涵盖面还要宽泛;用美术的形式将戏曲凝结在画面上,张贴起来等于常年看戏,可说是中国劳动群众的一种文化创造。
《戏剧学导论》是作者二十余年来在戏剧学理论研究领域的成果积累和教学心得。全书史论结合,放眼古今中西,分戏剧形态、戏剧特性、戏剧意象、戏剧流派、戏剧功能、戏剧表演、戏剧文学、戏剧导演、戏剧空间九章,构建了视野开阔且兼具中国美学风格的戏剧学话语体系。全书精髓之处在于从中国美学中的 意象 和 意境 出发,引申出舞台演出的 戏剧意象 和 演出意境 ,通过清晰的理论阐述,将 意象的生成 作为阐释戏剧艺术的核心概念,并将它作为发展、完善和创造中国现代戏剧美学和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点。除却介绍传统戏剧学中的研究重点 戏剧演出和戏剧文本,本书也对观众、演员表演机制、导演风格、舞台美术、演出空间等更广阔的戏剧艺术命题进行了深入阐释。
本书所选名剧均为京、昆剧和其他地方剧种之珍品,流传多年,建国后仍演于舞台。且为名伶所演。赏析所述为主演如何从生活和人物出发施展唱念做打的技艺,文中既有作者的研究心得,又有演员自述的表演经验。
该书所收作品皆为大元先生的原创,比起"扒谱"者,高下立见。为此,着实知晓了制谱者许多艰辛和不易,崇拜和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大元徵音》这个书名,绞尽脑汁,几易其名。"大元"意取大元先生之名,因有大唐、大宋、大元、大明和大清之说,故"大元"暗合了"元代"之意。而"徵音"则借古五音"徵"字,泛指优美音乐,昆曲当之无愧。 该书所收作品都是大元先生在他众多作品中精心挑选的,在这些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作品中,大元先生调平仄,别阴阳,取法而不拘法,先承后启,开合有度,"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的创作理念和实践跃然纸上。
《牛津戏剧全史》系统梳理了4000多年的戏剧史脉络,囊括了古今中外6个大洲的戏剧类型,全方位还原了台上台下的戏剧世界,是一部系统、全面、完整、经典的戏剧百科全书。 系统梳理4000 年戏剧史脉络: 按照时间顺序,完整梳理了从公元前2600年的原始戏剧庆典,到20世纪充满现代科技元素的戏剧的历史。 囊括了古今中外6 个大洲的戏剧类型: 这里有充满古典气息的古希腊悲喜剧,有饱含人文精神的欧洲文艺复兴戏剧,有东亚特色的中国京剧、日本歌舞伎,有野性十足的非洲部落戏剧,有折射时代背景的俄罗斯戏剧 全景还原台上台下的戏剧世界: 不仅从剧本、布景、演员上展现了戏剧本身内容,还从观众互动、剧院运营、历史背景等方面呈现了戏剧世界的全貌。
《增补曲苑》是戏曲论著总集,共八集,本卷收录了《增补曲苑》八集中的金集和石集,《碧鸡漫志》是南宋王灼所著的词曲评论笔记,首述古初至唐宋声歌递变之由,次列凉州、伊州等28曲,追述其得名之由来,与渐变宋词之沿革过程。《南词叙录》是明代徐渭的南戏专著,论述了南戏的源流和发展、艺术风格和特色、声律、作家作品,以及南戏常用术语、方言的考释等。
这部史材收纳了从光绪八年(1882)到民国二十一年(1932)整整五十年间北京的数百张戏单,涵括普庆班、四喜班、同春班、永庆班等数十个名班,以及谭鑫培、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等众多京剧名角。透过戏单中蕴含着的各种演剧史料,我们可以看到戏班演出场地与剧目的关系,剧目次序与伶人的对应关系,剧目的差异与不同观众的审美取向及民俗含义、剧目的五十年变迁轨迹等内容。同时,在戏单中还能看到伶人的谱系流变,可以说,这些史料对近代戏曲研究意义非常重大。
本书应该说是通俗的,不过其内容并不少。有关中国戏曲发展的许多问题,该说的都说了,而且说清了。尽管是“史略”,但依然保持了中国戏曲发展历史面貌的完整性。作者所省略的主要是一些戏曲史专著中的文献史料的引述与考证。一般读者读读这本书,依然可以得到有关中国戏曲历史系统的知识。 本书虽说也属戏曲史的专业著作,但我们编著这本小册子的目的,实在是想普及中国戏曲的历史知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它的过去,关于它的现状,热爱并发展观曲艺术。
清代初期的历史剧《长生殿》,是中国古代戏曲 杰出的作品之一,描写了唐明皇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细腻地塑造了李隆基的丰富精神世界,也抒发了作者的易代之感。作者洪昇(1645—1704)历经十年,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完成,甫一问世便引起社会轰动。于今三百多年间,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本书从清代、民国间中国和域外的《长生殿》的版本、别集、总集、选集、戏曲、小说、曲谱、曲选、笔记、杂著、日记、信札、方志、档案和报刊等中深入挖掘、广泛搜集有关这部剧作的成书、刊印、流传、演唱、接受、批评、研究、影响等的 手的大量文献史料,选择取舍的同时加以考辨校勘,集成为一部分类明确、方便利用的资料汇编。并对资料加编者按语,或介绍作者,或解释资料,或提出问题,或发表意见。涉及事实者,探究其载录的
该书系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影戏》和台湾淑馨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影戏与民俗》的修订版,其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对中国影戏(影子戏的简称,包括手影、纸影、皮影)的起源、发展及流播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并对其蕴含的民俗文化予以了生动的阐释。据台湾大学教授,知名戏曲、民俗艺术学者曾永义评价:该书是“五四”以来迄今*有水平的一本影戏专著。该书资料翔实、论证充分、文笔生动,具有较高学术性和一定故事性、可读性,且附有大量作者收藏的精美皮影图片,极具赏读和收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