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园》对这部戏排演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这本书文章中的作者有这部剧的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演员、幕后人员以及剧评家们。阅读《甲子园》,让人深深体会到北京人艺“戏比天大”“一棵菜”精神在今天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在北京人艺的甲子之年,大家因为爱走进了《甲子园》,而《甲子园》又唤起了更多人的爱。
《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报告系列:上海话剧艺术发展报告(2012-2013年)》系统梳理了2012-2013年度上海话剧艺术在艺术创作、理论与评论工作的推进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绩,同时,针对上海剧场的新建与改造、资本运作对话剧的影响以及实验戏剧等对上海话剧的新动向进行了探讨。此外,《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报告系列:上海话剧艺术发展报告(2012-2013年)》对上海话剧艺术的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对比案例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为今后上海话剧艺术工作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从父亲到长夜 李宝群剧作评论集》是戏剧界的编导及理论名家对总政话剧团编剧李宝群多年创作的剧目的评论文集。因李宝群在国内取得的成绩甚至成为一种现象,故而研究李宝群及其作品已经成为戏剧届人士及爱好者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从父亲到长夜 李宝群剧作评论集》的出版对于表演院团、艺术院校师生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
艺术作品,最能鼓荡人心的是戏剧;现代戏剧的主流是话剧。话剧跟中国社会有什么关系?话剧跟普通人生有什么关系?话剧是如何植入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它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光鲜可爱、怪诞生猛之处,有什么秘而不宣的制作秘笈,使它能在过去对中国社会人生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在现在能对知识精英阶层提供源原不断的创造灵感,对文化大众产生持久的艺术魅力。并使普通民众保持强烈的好奇心,一睹为快?作者带着这些疑问在中央戏剧学院修习多年,执教多年,自以为有所领悟、于是发而为文,写了此书。为使阅读赏心悦目,特意配图数百幅。读书少的看图,读书多的看字,读书不多不少的图文并茂看,不亦乐乎。 该书将重要事件、人物、代表性作品融为一体,全方位审视中国话剧史的发展进程,史论结合,图文并茂,表达了作者个性
上海的戏剧观众的审美取向又与海派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何以话剧职业化在上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话剧这一自身蕴含现代性的戏剧样式和上海现代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上海孤岛这种繁盛的演剧局面出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地域中,是正常还是反常?它的出现,是戏剧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它与历史上其他表面类似的话剧现象相比较,其内在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何在?和其他剧种的同时期演出相比,这种状态又是不是真正的繁盛?…… 当面对当代戏剧发展中出现的通俗化、市场化的戏剧现象时,重回戏剧史中,对当年那段曾被忽略的类似的发展阶段进行重新整理和研究,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