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米“手绘图像”的梦想之作,每天画下一朵花,象征着梦想与期望,更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书中有一个男主角,并有一只小兔子、小女孩陪伴,他们用极富想象力的图片和简洁深刻的语言带领大家在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里畅游。“终于明白,一个人无法抵挡所有的事情。有时候一朵白云的阴影,也会令人窒息。风轻柔地吹散阴影,小鸟轻松地衔走白云。微风可以做到的,我未必能做到。小鸟可以做到的,我未必能做到。你能做到的,我未必能做到。”读越多次,越有力量,越觉得心花朵朵开。这把神奇花有个快乐咒,魔法师就是几米!
话剧在抗战时期的繁荣,在中国话剧发展史上是空前的。抗战需要话剧,话剧也在抗战中得到了发展,并逐步走向了成熟。《上海抗战时期的话剧》由邵迎建所著,抗战戏剧的创作与发展道路仍对今后的戏剧创作具有着一种启示与借鉴作用。
《历史回放舞台辉煌: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图册》从中国话剧的诞生(1907—1918 )、五四新剧(1919-1929)、抗战初期(1930—1936)、全面抗战时期(1937-1948)、新中国话剧(1949-1966)、新时期话剧等部分讲述了110年的话剧历史轨迹,分析了中国话剧与近现代的民族命运紧密联系,以及它始终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共进,与民族血脉同频、与家国命运共振的关系。表现了一代又一代的戏剧人顽强不息的奋斗求索所成就的传统、剧场美学和文化内涵。 《历史回放舞台辉煌: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图册》字数为20余万字、图片600余幅。 《历史回放舞台辉煌: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纪念图册》的出版,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研究价值,是一部水平较高的精品图书。
《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报告系列:上海话剧艺术发展报告(2012-2013年)》系统梳理了2012-2013年度上海话剧艺术在艺术创作、理论与评论工作的推进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与成绩,同时,针对上海剧场的新建与改造、资本运作对话剧的影响以及实验戏剧等对上海话剧的新动向进行了探讨。此外,《上海艺术研究所研究报告系列:上海话剧艺术发展报告(2012-2013年)》对上海话剧艺术的一些突出问题和不足作了对比案例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为今后上海话剧艺术工作的稳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从父亲到长夜 李宝群剧作评论集》是戏剧界的编导及理论名家对总政话剧团编剧李宝群多年创作的剧目的评论文集。因李宝群在国内取得的成绩甚至成为一种现象,故而研究李宝群及其作品已经成为戏剧届人士及爱好者绕不开的一个话题。《从父亲到长夜 李宝群剧作评论集》的出版对于表演院团、艺术院校师生具有较高的实践指导价值。
上海的戏剧观众的审美取向又与海派文化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何以话剧职业化在上海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话剧这一自身蕴含现代性的戏剧样式和上海现代文化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联?上海孤岛这种繁盛的演剧局面出现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个特殊的历史地域中,是正常还是反常?它的出现,是戏剧发展的必然,还是偶然?它与历史上其他表面类似的话剧现象相比较,其内在又有很大的不同,那么,造成这些不同的根源何在?和其他剧种的同时期演出相比,这种状态又是不是真正的繁盛?…… 当面对当代戏剧发展中出现的通俗化、市场化的戏剧现象时,重回戏剧史中,对当年那段曾被忽略的类似的发展阶段进行重新整理和研究,有必要。
《甲子园》对这部戏排演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这本书文章中的作者有这部剧的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演员、幕后人员以及剧评家们。阅读《甲子园》,让人深深体会到北京人艺“戏比天大”“一棵菜”精神在今天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在北京人艺的甲子之年,大家因为爱走进了《甲子园》,而《甲子园》又唤起了更多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