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锦里篆刻徵存》共六卷,搜罗了半个世纪前成都篆刻家、收藏家(如沈渻庵、周菊吾、易均室、崔龙潜等)的相当一部分精品。20世纪60年代,徐无闻先生经过精心编次,大致依据时代先后,将由其师易均室选拓的印蜕编辑成册,勾勒出了近现代成都印坛的大概风貌。
本书共收录有谣曲16篇,采用中日对照的形式。其中既有申非译本中已有收录的曲目,如《高砂》《熊野》《隅田川》《砧》《道成寺》,也有对从未在中国译介过的谣曲的尝试;既有《东方朔》《杨贵妃》等中国读者可能更感兴趣的唐事能(中国题材的能),也有《砧》这样、主人公虽非唐人、其背后却隐藏着《汉书》中的苏武故事和捣衣的汉诗素材的能,更多的还是讲述日本本土故事的曲目。六名译者在秉承“接近原文原作”的统一原则的前提下,在译法和文风上又各有千秋。对读者来说,无论是对同一谣曲的前后两个版本的对照、还是在不同译者间的比较,或是对谣曲本身的单纯鉴赏与了解,本书都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二十余年来,作者一直在潜心研究中外舞剧理论与创作,前后也编创了五部舞剧。《中外舞剧分析与鉴赏》一书正是作者的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此书既涵盖了舞剧理论的新思考、新观念与新探索,又提出了舞剧分析与鉴赏方面的新方法、视角与切入点。
余丹红,女,1967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台州。1988年、1996年、1999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负笈美、德、奥等国,现于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音乐史、音乐教育及音乐剧等,出版、发表作品有《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上海市中学音乐剧》、《从预制钢琴到 》《电子琴演奏技巧》等。 张礼引,男,1960年11月11日生于上海,电脑网络管理工程师、音乐爱好者。曾游历法、德、意等欧洲十几国,对西方音乐文化颇有感悟。
余丹红,女,1967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台州。1988年、1996年、1999年分别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负笈美、德、奥等国,现于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音乐史、音乐教育及音乐剧等,出版、发表作品有《放耳听世界——约翰·凯奇传》、《上海市中学音乐剧》、《从预制钢琴到 》《电子琴演奏技巧》等。 张礼引,男,1960年11月11日生于上海,电脑网络管理工程师、音乐爱好者。曾游历法、德、意等欧洲十几国,对西方音乐文化颇有感悟。
《器乐作曲基础教程》讲述了节奏的构思、旋律的构思、乐思的发展功能和发展手法、多声织体的写作、和声的表现作用、曲式的结构构思等内容。《器乐作曲基础教程》由赵行道老师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