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样板戏》由红灯记、沙家浜、红色娘子军、智取威虎山等几部京剧样板式。做了十几年的电视,但是我却一直很敬重书,因为,那些留下来的白纸黑字是要经得起时间推敲的,今天我们的纪录片片《风雨样板戏》变成了白纸黑字的《风雨人生样板戏》,我真的是小心翼翼地去翻开,好像瞬间,我自己没有了任何的知觉,希望把这些文字交给读者,但是内心又很忐忑。
本书由黄梅戏权威专家选编,从六十部黄梅戏剧目中精选出100段经典唱段汇辑成册,分为“传统曲目”和“现代曲目”两大版块,是黄梅戏曲爱好者的大全宝典、戏剧票友的收藏珍版,又是专业人士教材,兼有实用性、欣赏性和保留价值。
以再现、记实、动画等影像手段勾勒高雅经典的昆曲与沧海桑田的昆曲史,还原其历史与现实的真实处境。在昆曲的前世今生里,探寻民族艺术形成、发展、生存的土壤,在昆曲的大美至美中,重拾中华民族传统美学,重树中华民族传统自信。
艺术世界是美妙的,它给人一种情感上的满足,之后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和提升。21世纪是信息、科学高速发展,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艺术教育必须融入新世纪时代的激流,满足人们对艺术及艺术教育的需要与渴求。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进,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实施全面素质教育,艺术教育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人们认识到,艺术教育不仅对人的自身发展、提高人的自身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通过艺术经验更大地丰富人生和焕发出人性中的激情。从古到今,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艺术始终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人的才智得以充分地发挥和展现,心灵得以充分地交流与沟通。艺术对人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艺术不仅能够表达人的情感,展现人的创造性的才能,而且还能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培养
徐建雄编著的《京剧与上海都市社会(1867-1949)》选择了以京剧文化来透视近代上海都市社会,从社会文化视角研究京剧与上海都市社会,不仅拓宽京剧研究领域,也加深了对上海文化的研究和理解。作者在梳理、总结前人对上海城市化研究以及京剧史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文化生态视角分析了近代上海京剧生长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论述了京剧在上海发展历史脉络,揭示了上海对京剧发展的影响,还对京剧在上海发展形成的流派——海派京剧进行全面剖析,揭示其文化内涵。作者研究重点是试图多方面、多视角展现京剧是如何影响上海都市社会,从中寻找艺术与城市民众生活二者之间的互动,这也是难点,如有所突破,必是创新之点。
于万海和王决编著的《笑谈相声》是百花文艺出版社《中国曲艺文库》丛书之一种。本书曾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专题讲座的整理稿,是王决、于万海两位专家利用广播的形式举办的一个关于相声的系列讲座,其角度是横向的相声的形式与结构以及组织包袱的手法,而非纵向的相声的发展与演变,也就是对相声进行的一次解剖式研究。
《中国当代舞台美术论稿》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会长、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蔡体良先生关于舞台美术研究和品评的文章合集,分析了舞台美术创作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并以举例的方式对多部颇具代表性的戏曲、话剧、歌舞剧等的舞台美术创作进行了深度解析,对为舞台美术的发展做出贡献的设计师以及他们的设计风格、特长等进行了全面评价。
《中国戏曲跨文化研究》,并非将中国戏曲和中国之外的戏剧进行对照和比较,进行探讨二者之间的“异”或者“同”,而是专门以中国戏曲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的视野来进行观照和省思,因而在一些前人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发现了新的问题。本书围绕着三个专题展开论述,即“异质文化与戏曲的形成”、“跨文化视野下的古代戏曲”和“西方文化冲击下的传统戏曲”三编。上编从解析“戏曲”概念开始,探寻了这一概念在现代学术中的衍变,否定了“中国戏曲源于戏度梵剧说”,并尝试阐明印度佛教文化对中国戏曲形成所起的影响。中编为南戏定位、探诗南戏和传奇的历史断限、探讨南戏和传奇中女性的呈现等等。下编则主要从西方影响的角度来探讨中国戏曲的现代历程。“跨文化交往的时代催生了跨文化、跨学科的学术研究,而本书则从戏曲学术研究的角度为
《中国神庙剧场史》是山西师范大学戏研所立项项目,作为戏曲文物研究的一个分支,以田野调查的途径,突破了传统戏剧戏曲学的研究方法,开启了戏剧学和文物考古的有效结合。《中国神庙剧场史》分为七个章节,从概述、早前剧场时期研究、神庙剧场论述其演变、结论等全面论述中国神庙剧场演变发展史。
《事件》是挪威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易卜生在1882年完成的作品,易卜生在这部戏里讲述一位正直的医生斯多克芒发现家乡浴场水中含有传染病菌,他不顾市长和浴场主的威胁利诱,坚持改建浴场,并要在《人民先锋》报上发表文章,然而当权者却煽动民众,操纵“民主的”表决机器,宣布斯多克芒为“人民公敌”。 《事件》采用戏中戏的结构方式,就人类的居住环境正容易遭受破坏这一备受关注的现实问题,塑造了几位个性鲜明的在淮河边长大的大学生形象。他们暑假回到家乡时,目睹满目疮痍的淮水河,痛感家乡污染问题的严重,决心排演易卜生的《人民公敌》,以唤起家乡父老治理污染的觉悟。但是,他们遇到了《人民公敌》剧情中相似遭遇!周围的家人朋友在了解他们排演话剧的真正意图之后,基于各自的利益考虑,以种种方式进行阻挠!这群大学
本册书概述了剧院是如何建成的。要实现这个过程并没有什么特殊的点金术,你必须付出爱并具有冒险精神,将构筑一座剧院所需要的各种技能有机地结合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就像剧院中的演出一样,一座剧院的成功取决于与剧院建筑有关的专家们的能力协作,其中包括建筑师、还包括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编舞、指挥、指导教师、舞台及灯光设计、音响师和技术顾问等人。无论对演员还是对观众来说,他们共同努力的结果和演出所在的场所决定了戏剧演出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介绍HHPA的剧院建筑,我们请美国演艺界的一些人士阐述了剧院与建筑的关系。我们非常感激这些撰稿人对此事投入的极大热情及独到的见解。他们描写了各类形式的剧院,如:历史的、现代的、当地的、闻名世界的、朴素的、豪华的。有几位作者评论了一些HHPA的设计作品。另外
《张永和聊史说戏》,京剧剧目总计5800余个,其中绝大多数是传统剧目。京剧传统剧目中有不少剧目具有较高思想内容,如《铡美案》《打渔杀家》《四进士》等。更多剧目从各个角度反映古代生活,丰富人们知识,或给人以健康的艺术享受。如《群英会》《空城计》《玉堂春》等。
《中国戏剧简史》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戏剧的起源、形成和各个时期的发展情况,评介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收集的材料丰富详尽。全书注重戏曲全史的研究,对中国戏曲发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讨和总结;提出中国戏曲声腔的源流,即昆曲、弋阳腔、梆子腔的见解,并且做出详尽的论述;能密切联系舞台演出实践,注重实际调查,改变了过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据和文采的偏颇。
焦菊隐生前曾发表过多达几百万字的涉及各类体裁的文字,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论述,而穷其一生,禅精竭虑,苦苦追寻的依旧是戏剧,他结合自己的导演实践,从多个角度撰写发表了大量的论述戏剧的文章。在纪念焦菊隐诞辰110周年之际,编辑出版的《焦菊隐戏剧散论》,则主要是从焦菊隐所从事的导演工作的角度出发,所选文章准确精到地表达了他在有生之年对戏剧所抱有的深思熟虑的思考。
连环画《谢瑶环》描写唐朝武则天执政后期,一些豪门贵族任意兼并土地,欺压百姓,从而使失地农民逃往太湖,逼上洞庭山。武则天明白“载舟之水也覆舟”,遂派尚仪院司籍女官谢瑶环巡按江南,并赐尚方宝剑一口,凡败坏纲纪者,虽豪门勋戚,也不宽容。 谢瑶环执法无私,杖责天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之子武宏,处斩御史中丞来俊臣的异父兄弟蔡少炳。武、来二人闻知,私改圣谕,来到苏州,重刑逼死谢瑶环。武则天密幸江南,罢黜武三思,立斩来俊臣、武宏.并自封谢瑶环为定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