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丛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包含《锁麟囊》《穆桂英挂帅》《龙凤呈祥》《赵氏孤儿》。他们以介绍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等京剧表演艺术家代表名剧为主线,全面展现诸京剧大师的人生经历、该剧剧本的编写及修改过程、剧本结构、人物形象、表演艺术、服饰道具、演出盛况,并深入分析剧目的唱腔艺术、思想文化、精神内涵及其在艺术形成过程中的代表性作用等。本丛书还配有大量精美的演出剧照。比如,舞台摄影的照片,采用多机位、多角度的拍摄方式,记录与还原京剧舞台演出实况,用丰富的摄影语言展现京剧的优雅与美丽。而影棚摄影的照片,包括了每一剧目的主演、当红京剧名角,既展现京剧服饰之华美、化妆之精细、演员表演技艺之纯熟,也体现出摄影中光影的语言。
本书是《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的姊妹篇,延续了“武生篇”的统一风格,汇集了十六位目前在世的老一辈旦行名家,主要请他们讲述诸位名师的独特之处。如年逾九旬的于玉蘅(北京)老师示范了当年王瑶卿先生说戏设腔讲究的规范和京白、韵白的规矩;年已八十六岁高龄的王君青(西安)老师将在尚小云先生身边所学的尚派演唱风格,其吐字、发音、气口、韵味做了系统地总结;七十岁开外的钟荣(南京)老师把从新艳秋、王吟秋等前辈继承来的程派表演真谛倾囊而授…… “京剧大家绝艺录”系列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开展的京剧艺术资料抢救工作,着力从众多京剧艺术大家们那里搜集整理艺术结晶,把一批批特色鲜明的精湛技艺汇总成册成图成像,通过学子们严谨规范的学习继承,使之薪火相传,绵延不断。该丛书是对各个京剧流派、行当的艺术
收集了上戏师生孙祖平、牛文佳、安树、丁梦然、何心怡、何莹、徐宁泽、孙惠柱、黄溪等创作的九部剧本,分别为校园青春剧、校园童话剧和校园大师剧。其内容以校园生活为主,健康明朗,积极向上,饱含着活泼的青春气息。
《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教材丛书:戏剧小品剧作教程》系统地论述了戏剧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有着属于自己的创作特征。著者首先从戏剧小品的起源入手,详细介绍了古代小戏和现代小戏的发展历程。然后从戏剧小品的构造特征、情境张力、情节过程、结构模式、形象造型、意蕴内涵、审美途径、语境语言及样式类别等九个方面入手,对戏剧小品的创作特征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此著一大特色是发现了戏剧创造系统中“片段”的位置存在和价值取向,清晰地指出“场面并不直接构成一场戏或是一幕戏,在场面和幕(场)之间,还存在着一个构造组织——片段”,从而提出了“戏剧小品是一个片段的戏剧”的定义,并论述了相应的特点。
明朝,严嵩陷害朝臣杜鸾。杜鸾之子杜文学避祸远逃,将妻子托与义弟周仁。严嵩管家严年欲霸占杜妻,将周仁骗至严府强授官职,逼其献杜妻。周仁捧冠回府……周妻李兰英毅然乔装“下嫁”严府,行刺严年未成,自刎。后,严嵩被参倒,杜鸾复职,其子升官归乡,闻妻死讯,斩严年,责周仁。杜妻赶到,真相大白。熟悉秦腔的人,没有人不知道《周仁回府》的。在西北这块秦腔的沃土上,《周仁回府》几乎就成了秦腔的代名词,而秦腔却又不是以《周仁回府》而为外人知晓的,道理没什么深奥的,“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大抵世上的事情都符合这个规律。《周仁回府》是秦腔的代表性剧目,也是秦腔艺术家刘毓中的代表作之一,唱腔淳厚朴实,表演稳健壮美,“悔路”一折集唱念做舞于一身,精彩至极。
《中国古典戏曲概念范畴研究》以中国古典戏曲的基本概念为研究单位,分为戏曲名目、戏曲体制、戏曲民俗、戏曲词语五大类,研究了诸如“优”、“弄”、“身段”、“程式”、“插科”、“打诨”这些戏曲专有名词的起源,定义和含义的演变与使用。
《京剧大家绝艺录·武生篇》汇集编纂了一批武生行老艺术家谈艺论道的口述实录,如北京的李卜春、侯少奎、杨少春、陆建荣,上海的梁斌,杭州的张善麟,银川的女武生俞鉴,济南的李幼麟、双翼翔,河北的郭景春、祝元昆,福建的李幼斌,昆明的李春仁等人。采访目的主要是挖掘老艺术家身上的特殊表演技能等“宝藏”,采取谈艺说戏的形式,兼顾艺术特色、文化特色、历史特色,使本书成为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动教材,也是培养京剧人材,培养京剧观众的典范之作。《武生篇》是《京剧大家绝艺录》丛书的开篇之作。
正像所有艺术一样,歌剧同样指向人类精神。创造一部作品意味着创建一个世界,而在历目前,除了一些经久不衰的力作之外,可能还有几百部甚至几千部歌剧作品从未上演过。由英国斯蒂芬?佩蒂特所著、韩颖翻译的这本《歌剧(精)/速成读本》尽可能清晰地表述这一段复杂的历史,并且尝试展现歌剧的多样化,介绍你或许还未曾听说过的好歌剧。 特别呈现:歌剧门类、流派精析,术语解释;深入细微的剧情讲解;主要剧作者生平及代表作简介;世界有名歌唱家介绍。
《戏曲研究(第85辑)》主要内容包括:戏曲专论、剧作家研究、比较戏剧、民间戏曲、戏曲文化、戏曲史研究、戏曲理论、文献考证、闽台戏曲、书评序跋、当代学人、学术动态。
本书力图在传统美学的大视野中,将以往学者已经谈得相当充分的一些观点与命题,诸如“本色”、“文采”论,“场上”、“案头”论,“花部”、“雅部”论等,借凭素朴美和华丽美这两种基本的美学范畴在更高的层面上加以勾连、贯通和整合,将其全面的打通、贯穿起来,尽可能宏阔而切实地揭示出中国戏曲的艺术风格在千百年的行进历程中所体现和蕴含着的审美规律。 ???本书所获得的基本结论是:素朴美与华丽美是古典戏曲的两种普遍而典型的美学风格类型,在戏曲理论和创作实践中都有深刻而全面的体现。戏曲的素朴美、华丽美及其种种具体的不同面貌,是戏曲艺术大美品格的形象显现,是戏曲艺术在广大的时空中对美的本质的全面展开,它绵延于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适宜的文化生态和广袤的社会土壤,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本书对戏剧作为综合艺术的构成元素进行逐一分析,论述了戏剧的特性,介绍了戏剧鉴赏和戏剧批评中的一些要领。同时,本书还讲述了戏剧的历史源流和重要的流派、思潮。本书内容充实,章节安排合理,叙述流畅,体例得当,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行文的趣味性,理论方面深入浅出,案例分析准确精到,具有较强的教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可供高校艺术院校本专科中文、戏剧专业和同等学力使用,也可作为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审美和艺术教育的教材,同时也可作为青年提高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的自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