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有关戏剧导演的理论研究,也是一部较全面的教材。本书正是为有志于成为这样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青年而编写,力求告诉有志者,如何认识戏剧本体,如何掌握戏剧的种种艺术手段,并详细阐述导演艺术创造规律与工作方法。本书按教学的程序写,不把它写成纯导演理论著作,也不是写只讲操作的技术教材。体例上从元素解析、创作过程到导演观念的阐释;论述上注意顾及初学者,注重理论和操作相结合,列举大量演出实例,深浅适宜;内容上注意吸收和融汇外各家导演学派之长,力图把它写成一部视野开阔、能为导演教学和导演创作人员有所遵循的教材型学术著作。本书尽管没有深奥的理论表述,但视野开阔、立论中肯、论域系统、实例丰富,是一本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导演的好教材。
本书章,内容是前人多次涉及过的,如今我力求写出新意。 后边的三章,是我看戏多年的感悟,积郁心中很久了,如今写就争取一步到位。
岭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特色鲜明、灿烂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地域文化,其开发利用已引起社会的重视。对岭南文化丰富内涵的发掘、整理和研究,虽已有《岭南文库》作为成果的载体,但《岭南文库》定位在学术层面,不负有普及职能,且由于编辑方针和体例所限,不能涵盖一些具体而微的岭南文化现象。要将广东建设成为文化大省,必须首先让广大群众对本土文化的内涵有所认识,因此有必要出版一套普及读物来承担这一任务。出版《岭南文化知识书系》的初衷盖出于此。因此,《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可视作《岭南文库》的补充和延伸。书系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苏州胜浦宣卷》主要内容包括序言、自序、宣卷的历史文化渊源、当代胜浦卷的表演和宣唱过程、胜浦宝卷脚本及宝卷特点等共10章。
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有所感悟,评弹艺术是雅俗共赏、通俗易懂的。通俗不是粗俗、庸俗、低俗。通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从乡村、城镇、茶馆走出来的说书艺术,用民间的常言俗语,表现风土人情,散发着浓厚的泥土气、草根味,它扎根于民间,台上吴侬软语,台下街谈巷议,说书人和听书人谈评弹情节,彼此都有亲切感。因此评弹有很强的文化生命力,它用百姓的语言,谈古论今。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形成于北京,时至今日,已有近200年的历史。京剧从现实生活出发,对生活中的形态、语言、动作加以高度的提炼、夸张、美化和装饰,然后搬到舞台上,反映现实生活。京剧是在徽调和汉剧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腔而形成的剧种,以二黄、西皮为主要声腔,吹打曲牌大都来自昆曲。在角色的行当划分上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后来归为生、旦、净、丑行,每一种行当内又进一步做了细致的分工。在表演上,包括唱、念、做、打四种门类;美术方面包括化妆、脸谱、舞台设计、布景绘制等;服装上主要釆用刺绣工艺,等等。
京剧怎么那么迷人?京剧被称为“国粹”,粹在哪里?本着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本书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京剧的发展历程,美学原理,艺术特征,剧目内涵,历代先贤,以及行当,功法,音乐,化妆,服饰,进行了系统而具体的介绍,努力弘扬京剧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和的文化传统。本书可以帮助读者较全面而具体的了解京剧,增长历史和艺术知识;可以帮助青年京剧专业人员、广大京剧爱好者提高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本书也是开设京剧课程很好的辅助读物。
《京剧百首经典唱段伴奏曲谱》作者近年在从事教学和普及京剧艺术工作的同时,对曾经学习和实践过的京剧唱腔伴奏曲谱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整理,原则是尽可能保持当初学习的原貌,同时根据时代的变化进行了不动筋骨的微调。现从中选出百首唱段的伴奏曲谱奉献给大家,一则作为自己多年学习和实践的总结,再就是想通过它对从事专业的伴奏人员和喜爱京剧伴奏的爱好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京剧音乐是京剧综合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唱腔又是京剧音乐中的核心部分。所以,唱腔伴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本书分总论、改制篇、特色篇、创新篇、院线篇五大部分,依据中国演出剧场的20个典型案例,图文并茂地对中国演出剧场发展现状与趋势做了具体而微的详细分析,对于靠前剧场的文化发展事业具有经验总结和得失借鉴的作用。
《评弹小辞典》共收条目约2000条,分为总类、行话术语、书目、音乐、人物、社团、书场、著作书刊共八个大类,并附有《传统书目历代传人系脉表》、《南词必览》、《苏州弹词检韵》,涵盖评弹艺术的方方面面,资料丰富,内容深入浅出,语言晓畅通俗,适合广大评弹爱好者查检,对弘扬传统文化、普及评弹有着积极的作用。
中国的昆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源自元末明初的昆山腔,它是明清社会文化思湖推动下的艺术产物,是明清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心理特征的体现。昆曲在明清两代曾经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曾经紧紧地扣动时代的脉搏,传达着社会各阶层的心声。昆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在明朝初年崭露头角,经过不断地改革而风行天下。从清朝中叶开始,昆曲走向颓败,至清末已衰落不堪,但至今不绝如缕。本书试图从明清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性文化思潮、社会心理、社会风尚以及文化市场状况等方面,阐释昆曲兴盛、繁荣和衰败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原因。
本套丛书也是为了更好地系统地整理、发掘和研究中华民族光辉灿料的艺术宝藏。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涌现出无数杰出的艺术家和不配的艺术品,需要我们认真仔细地加以整理和研究。继承和弘扬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建设未来的中国文化,对广大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套丛书在选题上,既注意研究中外传统的艺术,又注意开拓艺术教育和研究的新成果,将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和其它精神生产密切结合,将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熔于一炉,力求深入浅出,文笔优美,图文并茂,使读者在艺术的天地里陶治情趣,得到美的享受,提高自身创造美和欣赏美的能力。丛书主要面向大专院校学生和广大青年读者,作为大学进行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教学读物或参考书籍,同时
《上海戏剧学院编剧学丛书:戏剧结构论》原书名为《一座迷宫的探索》。此著特别强调戏剧动作是组织结构的首要特性,并以此统领全著。作者还有意打破流派的分歧和界限,就情节的提炼,悬念、惊奇的运用,情节的内向化发展,独幕剧的结构特点等话题进行深入阐述,同时将不同的戏剧流派纳入讨论范围,包括《罗生门》《三姐妹》《万尼亚舅舅》《推销员之死》《野草莓》等剧作的细致分析,无疑具有生动实用的借鉴意义。
《我的昆曲世界:梁谷音画传》以梁谷音的童年、学艺、青年、艺术生涯、出国交流等为线索,试图串联其一生的悲悲喜喜,该书同时配有大量的鲜为人知的梁谷音的生活照和演出剧照。梁谷音,当代昆曲舞台上的表演名家。这是一部记录昆曲名家风采、展现“百戏之祖”昆曲艺术价值的书籍,全书浸润的是昆曲文辞的雅丽,散发的是淡淡而隽永的中华古朴之气。《我的昆曲世界:梁谷音画传》《梁谷音昆曲唱腔专辑》更是给读者以余音绕梁之美。
中国的昆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源自元末明初的昆山腔,它是明清社会文化思湖推动下的艺术产物,是明清社会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心理特征的体现。昆曲在明清两代曾经与社会的发展同步,曾经紧紧地扣动时代的脉搏,传达着社会各阶层的心声。昆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它在明朝初年崭露头角,经过不断地改革而风行天下。从清朝中叶开始,昆曲走向颓败,至清末已衰落不堪,但至今不绝如缕。本书试图从明清两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社会性文化思潮、社会心理、社会风尚以及文化市场状况等方面,阐释昆曲兴盛、繁荣和衰败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