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稿为*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作为*部系统研究中国舞蹈批评历史和现状的专著,为了对舞蹈批评展开全面深入的系统性研究,本书稿先开启的就是进行 中国舞蹈批评 的梳理、分析和评价。内容包括 绪论 正文 (九个章节)和 结语 等三个部分。在写作上,体现为 史论评 的充分整合。 史 表明力求 建构 起原初的中国舞蹈批评史实语境; 论 基于 以史带论、史论结合 这一认知,以此进行中国舞蹈批评模式的方法论探讨; 评 则显示出作者 国际视野,立足本土 的写作态度,对中国舞蹈批评史上的各类文本、事象进行分析、阐释和评价,即对 舞蹈批评的批评 ,从而得出对中国舞蹈批评现状和未来发展有启迪意义的结论。
《礼仪中的美术》(精装版),合平装本上下两册为一册,收录著名美术史家巫鸿教授自1985年以来发表的论文31篇。 这些论文围绕着 礼仪美术 (ritual art)这一基本概念讨论了中国上古和中古美术中的多项艺术传统和形式,包括史前至三代的陶、玉和青铜礼器,东周以降的墓葬艺术,佛教、道教美术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等。这些论文大量使用考古和文献证据,以扩大美术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作者结合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探讨建筑、雕塑、画像和器物等各种视觉形象的组合以及与人类行为及思维的有机联系。其分析对象不再是孤立的物品和图像.而包括了对视觉环境的复原以及对艺术品的创作动因、社会环境、礼仪功能以及观者反应的考察。文章中的讨论往往在两个层面上进行,除了对具体历史问题的考察,还反思有关的学术史和研究方法。相当一批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沉淀了千余年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被誉为 壁画上的博物馆 ,其中也蕴含了丰富多彩的乐舞艺术。敦煌舞之所以有如此独特的魅力,在于它融汇了古代世界多元文明,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走进千年中华文化艺术发展长廊,我们看到敦煌舞就是用肢体临摹,将敦煌壁画中的乐舞艺术 复活 ,是一种对石窟壁画乐舞艺术高度的凝练、创作。本书结合中国古典舞的训练方法,以石窟壁画的乐舞艺术原型为基础,经过深度的考究提炼,身体力行去揣摩敦煌乐舞中极具魅力的舞姿造型,将其重新 复活 于舞台之上,这为中华民族乐舞艺术的传承创新增添了新的内涵。
牡丹一向以她的雍容华贵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是众多大师笔中的名花。本书中,著名画家李丽平教授以鲜艳的牡丹花实物为例,细致地介绍了牡丹花花瓣、花蕊、花叶等主要部位的特征以及平常的观察与写生;采用逐步分解法,讲解了每个部位、细小特征的画法,强调了调色的方法,着色的技巧。
乔治·巴兰钦在评论安·哈钦森·盖斯特此书的初版时说:“毫无疑问,它将对舞蹈界人士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的第四版,这是自1977年来首次对《拉班记谱法:动作分析与记录系统(第4版)》的全面修订。拉班记谱法初由动律奇才鲁道夫·拉班所创,随后经过六十多年在国际上应用和研究不断地改进。这是获得完全成功的人类动作记录体系,其影响之于舞蹈界堪比文艺复兴时期的乐谱完善之于音乐界。拉班记谱法能够客观地记录肢体的角度、空间的路线、能量的流动,以及动作动力和面部表情的细微区别。如今,它还能够准确记录大型舞蹈作品,供他人学习和再现。此外,该记谱法简单易学,儿童也能轻松掌握。安·哈钦森·盖斯特所著的《拉班记谱法》在领域内已经成为公认的教材,它可以指导舞蹈学生、人类学家和动作分析学家如何读懂和
《大家翰墨·陈子庄国画精品(花鸟卷)》,变化丰富。近年来陈子庄的作品备受关注,学术界收藏界对他的作品评价甚高。本画册选编了陈子庄的国画精品几十余幅花鸟作品,以满足广大读者需求。本画册以印刷效果出版。
《新中国舞蹈事典》是一部以新中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发生的舞蹈事件为编撰对象的工具书。本书的体例是以年、月为序,并将各项舞蹈事业分类进行编撰,内容涵盖中央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各大部委、各军医等级以上的各类舞蹈事件;对外交流舞蹈事件的收录以代表或具有国际水平为准则;对每个独立舞蹈事件的撰写,力求客观、准确、周详的同时根据其事件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分配详略不等的篇幅。全书基本上体现出视野宽广、信息丰富、重点突出、记录周详的特点,为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舞蹈和当代中国文艺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线索。
这是一本全面介绍、精炼剖析中国舞蹈艺术特征和文化传统的书籍。 本书精选了中国历代相关的重要乐舞典籍、代表性乐舞诗文词赋和出土的 舞蹈文物,将文物与文典作互证研究,对中国舞蹈进行了本体层面和文化层面的 深度分析与阐释,揭示出中国舞蹈无论是身体运动模式还是艺术表现手法,无 论是形而上的思想理念,还是形而下的具体样态,都受制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 和宇宙意识,忠实地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和独特文化精神。《中国舞蹈文 化经典读本》意在帮助读者鉴赏舞蹈文物和舞蹈文典。同时,为专业舞蹈的创 作、表演、评论和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书特点:立足于舞蹈又超越舞蹈,深入 浅出,对不熟悉舞蹈的读者也不存在障碍,可用于综合性大学、艺术院校和世界 各地孔子学院的专业必修课或选修课。
本书力求重新界定、明确和普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性质和特征,章节设计上分为上下两编。
本书作者立足于北京舞蹈学院这座中国舞蹈界的*学府,全真地透视当代舞蹈的动态变化,以直观或反观的方式诉求各个舞种的文化定位及其审美取向,针对诸多现象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提出了观点,给予中国舞蹈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的一个全貌的介绍。本书观点鲜明、阐述翔实,是一本关于中国舞蹈新世纪发展关口的理论选集。
编写说明(二十五史) 一、 二十五史编 是以中华书局1997年的繁体竖排本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的影印本为依据进行选编校勘的。除了少量字不宜转成简体仍沿用繁体外,其余皆转为简体汉字。 二、 二十五史编 只辑录正文,原典中的注、疏皆不作辑录。原典中的注、疏、正义,以黑体小字标注;书中有编者所加的必要注释,并以 编注 二字标注。 三、每部史书以其原典卷号先后为序,卷号之下只以具体的 纪 、 传 、 志 、 书 为标题。若同标题下有多条史料,则加其原典的数列编号,只有一条者则无数列编号。 四、正文里括号中的楷体字,为编者所加。多为具体时间、人名的补字,以便于读者顺畅阅读。 五、正文中段首与段尾的省略号为此条史料的前后原文的删除;同条史料下两段文字之间的省略号为其之间一段或数段原
本书为姚宝瑄剧作精选集包括《立秋》、歌剧《张骞》等。姚宝瑄,男,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新疆社科院民族文学所,山西社科院文学所从事文化人类学、神话学、文学艺术评论等研究。曾在《文学遗产》、《民族文学研究》等重量、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篇。
《舞蹈学基础》主要讲述了, 舞蹈学 是个大概念, 舞蹈概论 的外延偏小,但它们同属一个范畴,都是讨论舞蹈基础性理论的; 舞蹈学 偏于学科性质, 舞蹈概论 则偏于常识性质,但二者都免不了要论。因共同点较多,所以我认为可以通用。《舞蹈学基础》正是考虑到它是为本科生所用,它的构思就要以本科生能接受为原则,除了文字要尽量浅显些外,更加大了图片量,突出其舞蹈的形象性,同时又另收录相关语录作为 补白 ,实际上是丰富其内容,让相关的名人短语开启年轻学子的心灵,使他们步入理性家园,作者吕艺生等以为这样也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此外,又在每节文尾加上 本节主要概念 和 着重理解的内容 即思考题。
本书以已经入选 非遗名录的云南地区壮族铜鼓舞蹈为研究对象,内容主要包括古代铜鼓舞蹈的形态特征及文化属性,壮族铜鼓舞蹈的形态及使用习俗,壮族铜鼓舞蹈的文化生态三部分。研究从舞蹈的本体出发,将传承舞蹈文化的人、传承的地方社会结构、传承的历史与现实等因素纳入到调查研究的范畴。在此基础上研究铜鼓舞蹈文化与地理、历史、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