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源远流长的潮汕木雕、潮汕木雕的构图与技艺、鬼斧神工话风流等。
具象雕塑的造型特征和语言方式在20世纪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具象雕塑》从当代雕塑对于“真实”的呈现、与现场及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平面和图像的巨大影响,以及“材料意识”的重新认识几个方面,探讨了当代雕塑的特征。着重分析了当代具象雕塑在材料观念更新、语言方式突破、自身形态界定等诸多方面的转型,其中不乏生动敏锐的艺术感悟、对中国雕塑的批判和思考。《新具象雕塑》丰富的作品介绍和阐释,有助于读者深入地了解当代具象雕塑的基本面貌。
《非洲黑人雕刻艺术》作者张荣生,黑非洲,亦称热带非洲,指的是撒哈拉以南黑人居住的非洲腹地。部族雕刻的主要特点:简洁、洗练、光泽,是长期演变的结果。在几年演变中,这些积累了无数代神话创作经验的“造型象征”成了定型。因此,黑非洲雕刻的稚拙、纯朴、怪诞和表现力,以及节奏感和生命力在20世纪初引起欧洲艺术大师毕加索、克利、诺尔德等的注意。从此,他们开始对部族艺术,超初对黑非洲艺术,后来对美洲、大洋洲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公共雕塑与公共标识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公共雕塑的功能是将景观与美观组织和安排在一起,公共标识具有表示功能、指示功能、向导功能、诱导功能等各种单一的功能。这套《日本当代设计艺术丛书》还介绍了许多构成广场、街道中景观与美观和谐统一的、有感染力的设计作品,如商店招牌、广告牌还有平面设计中的版式设计和广告设计。在公共空间的范围中公共雕塑也体现了它的审美功能,并能反映出每尊雕塑的创意和作用。如此这般,设计者才能清楚地、自觉地进行他们的设计和创造。同样,视觉传达设计也是如此,这套书的主编胡建斌先生介绍的这些作品,都体现了各自的功能,都是在街道、广场等公共空间中组成的美的景观,从这点看,它们又发挥着共同作用。书中收录的雕塑、广告牌,其设计的好坏优劣,不单是从个别作品的表现上来判断,而必须
《东阳木雕的故事》是一部以东阳木雕为题材的小说,故事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故事里有大量东阳木雕历史与技艺的描述,读来让人唏嘘,让人回味。并且可见作者徐永生先生对于东阳木雕的一往情深。
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独具风格的种特技。究其根源,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甲骨文,足见其成熟的雕刻技巧,其“字体小如芥籽,笔画细若秋毫”须借助五倍以上的放大镜才得以辨识。然历代所留传之微雕作品寥若晨星,此类技艺如今已成绝技。微雕以微小精致的技巧展现艺术的神韵,作品愈小巧越珍贵,是微小中见宏大的袖珍艺术品。微雕艺术分为微雕与微刻两类。微雕包括圆雕、浮雕、透雕等立体技法;微刻意指平面线刻,刻后并着色的平面刻画。创作微雕作品不仅要有金石绘画的基础,而且要具备扎实的雕刻技巧。雕刻时,肉眼无法看清笔划,主要靠腕力指力的触感。作者在创作之前,必先打好腹稿,巧妙布局,而后排除杂念,以手、眼、功尽弃。这便是“神雕意刻”,又为“意念雕刻”。
《莆田沉香檀香木雕品鉴》主要内容包括异宝奇珍结道香缘、沉香韵以嗅映香、檀香味持久恒香、莆仙木艺精雕细刻、始源流法与世推移、技法承传情随事迁、天赐臻品妙手生花、莆田沉香檀香木雕艺术珍品赏析等。
本书讲述了旅美华裔雕塑家王维力的成就及其历练过程。他自幼生活在北京,从小爱上美术,从此心无旁骛、全力投入。大学毕业后,为搞创作,他走新疆去西藏,穿越沙漠险峰;他深入牧区,与当地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悉心体会百姓的欢乐与悲哀,于是诞生一批精彩的素描和多尊传世雕塑。这些珍贵的作品,均在书中一一介绍。它们震撼人们的心灵,令无数观者动容!
本周历精选岭南地区深厚文化底蕴内容,从出处、背景、文化艺术内涵等方面加以注释、赏析,并配以百余幅精美的珍贵图片,令读者愉悦阅览生活每一天。本周历的编写,以岭南美术出版社多年珍藏的岭南文化资料和珍贵图片为基础,延伸阅读岭南地区风俗文化内容,一并呈现。《寻美岭南周历潮州木雕(2017丁酉年)》为广东岭南美术出版社建社35周年纪念版,精装大气,值得收藏。
《绵山包骨真身像》是我国的一种独特的宗教造像方式。所造的偶像不是神佛,而是具有极高修行的,修炼成功的僧人。这些高僧通常在生命将尽时,禁食禁水。在坐化圆寂之后,如果其身体不坏,形神不散,则被视为修成正果,便由弟子们请来彩塑艺匠,以其肉身为胎,包塑成像,供人信奉。关于“包骨真身”,其说不一。佛教典籍中也没有确切的说法,只是《菩萨处胎经》中将修行高深的高僧不腐的遗体称做“全身合利”。从现有的史料看,至迟唐代就有把全身合利制成真像的了。最著名的要算六祖慧能(638-713)的真像,至今仍保存在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被佛看作“圣物”。但他的真身成像的材料,是胶漆和香粉。此外,九华山的几尊“肉身”也是使用这种妆漆和妆金,均与绵山的以泥包塑不同。也就是说,除绵由之外,再没听说别的地方有这种以泥包塑的
拉雪兹公墓座落在法国巴黎市区略靠东边的地方,占地600余亩,有近200年历史,是世界上的公墓之一。公墓内绿树成荫,环境幽静,安息在公墓里有无数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如作家巴尔扎克、音乐家肖邦、画家科罗、雕塑家法尔孔内、《国际歌》歌词作者鲍狄以及马克思的女儿、巴黎地铁之父菲尔浪斯·比耶文纽、苏伊士运河的建造者费尔南多·莱塞普斯等。200年来,它吸引了众多的历史学家、社会学者以及慕名而来的游人凭吊、遐想……
《龙门石窟佛典画像精品》援引佛典经文,尽可能选择与石刻年代相当或较早的译本。石刻中数量较多而内容丰富的是佛传故事,相关的本行经典数量不少,叙述详略不同,情节描写约略相似而又各有差异;特别是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翻译,所据原本相异,因而笔调风格大不相同,人名地名物名的翻译差别较大。本书经文的注释,倾向于精简,着重解释佛教的专门用语,可满足一般对文言文稍有理解的读者。本书文图并茂,每个故事都有相应的石雕照片,供读者对照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