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蒋三庚主编的《特大城市建设与治理》综合比较了国内外特大城市面临的“城市病”问题,从人口、交通、环境、拥堵、资源等方面调研与分析了特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效应。通过分析特大城市“城市病”现状背后的深层次、多方面原因,借鉴国内外特大城市治理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区域的特点与优势,立足于经济体制机制的合理完善,着眼于立法、教育、金融、科技等方面的路径建设,着手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合理利用配置,提出特大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宏观政策思路和中观指导意见,甚至在微观操作方法上也给出了具体步骤。
首先,本书基于城市职能的差异性对城市类型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类型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特征;其次,在考虑城市类型存在差异性的情况下,利用SBM非期望产出模型和共同前沿模型,并将非期望性产出纳入上述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模型之中,考察了共同前沿、群组前沿下不同类型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再次,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完善了用地效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了面板Tobit回归模型,利用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分别从全部城市、不同类型城市两个层面实证检验了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 ,基于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评价结果以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从全国一般性和不同类型城市两个维度探讨了差别化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路径。
当代中国,没有什么比城市化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结构的改变更深刻、更令人兴奋,却也没有什么比城市化中遇到的问题更令人揪心。
谭裕华编著的《要素流动积累与城市产业结构演变--基于竞争优势理论》构建了基于竞争优势的城际分工理论,以竞争优势统一了比较优势与集聚经济,并且把技术进步与制度演化纳入理论分析框架。熊彼特式的创新是城市产业结构演变的根本推动力,也是本书的思想灵魂。本书还尝试构建城市体系地租矩阵、劳动投标工资模型、人口增长模型等。具本研究工作分为三步: 步,在突破H-O模型的系列假设基础上,构建基于竞争优势的城际分工理论。第二步,探讨生产要素的流动、积累如伺推进城市产业结构演变。有限理性的要素所有者在各种制度与成本约束之下,以收益 化为目标,调节要素流动与积累,要素价格、质量与集聚经济的变化推动城市产业的成本优势与质量优势变化,从而推动城市体系的预期利润矩阵变化。企业家以预期的利润矩阵为依据重新组合要
本书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丛书》之一册。 本书从城镇化演进与制度安排、农民工市民化选择、城市化模式和规模以及区域协调发展案例等四部分对新型城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力求更加完整地理解新型城镇化的涵义和更加准确地找准政策着力点。对于了解与解我国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问题有较好的参考作用。
本书在突破H-O模型的系列假设基础上,把集聚经济融入竞争优势,构建基于竞争优势的城际分工理论。探讨生产要素的流动、积累如何推进城市产业结构演变。有限理性的要素所有者在各种制度与成本约束下,以收益优选化为目标,调节要素流动与积累,要素价格、质量与集聚经济的变化推动城市产业的成本优势与质量优势变化,从而推动城市体系的预期利润矩阵变化,企业家以预期的利润矩阵为依据重新组合要素,调节要素在行业间的配置,城市体系产业结构自然演变。以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重点研究广东省各城市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城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由王艳萍等编著。 《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城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简介: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借助于信息共享平台可以有效改善我国较严重的城乡信息分化现象,进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践由主体、客体、中介构成,若使城乡信息共享机制能够真正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就需要把以上三者有机联系起来。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客体,城乡一体化包括城乡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四个方面;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中介,城乡信息共享平台的搭建需要探寻一系列相关保障机制,如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基础设施、人才和技术以及农民的信息素养;政府、各种人才以及城乡居民作为信息共享的主体,对城乡一体化这一客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理条件、经济状况、启动时间的不
范恒山编著的《中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与对策(2014中国中部发展论坛)》围绕中部地区城乡统筹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新型城镇化的创新与探索、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思路与对策、构建和谐城乡关系体制机制与政策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期为国家及中部地区研究制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相关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本书通过对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比较研究,从经济发展、技术创新、政策法规、和社会文化等4个层面构建分析框架,探讨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取得的经验,为发城市转型提供新视角;为科技创新理论与城市经济发展理论的融合寻找 现实的切入点;为产业转型发展提供政策依据以及对策。探索资源型城市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方面,实现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为其他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提供经验借鉴。资源型城市要有城市立体发展观念。 分析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各种困境,研究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同类型的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抗风险能力、创新驱动视角下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各创新主体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以科技创新促进各类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从横向、纵向两个
协同发展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选择, 是长江经济带新时代发展的核心要求。本报告在陆大道院士、Harald?Bathet教授等 外专家的指导下,综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理论与实践、 趋势与中央部署、国外经验与长江现实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发布了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在前五年的研制基础上,为响应新发展格局之下 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对标 城市 标准、 水平设定了目标值,并从空间结构、时间演化、驱动因子与制约因素等视角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动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报告可供政府、企业、学界相关人员参考。
本教材共十章,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房地产营销相关理论知识,每章设有内容提要、能力要求、知识归纳、思考题、实例实训等环节,同时还配套有思考题答案和考试试题库。本教材系湖南城市学院金课立项项目配套教材,也是湖南省教改立项课题配套改革教材——基于QFD理论的房地产营销策划课程教改体系构建与物元评价(湘教通[2017]452号第390项)的教改研究内容之一。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企业对房地产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需求,考虑社会各界对本课程相关人才的需求特征,并以此作为本课程教改的方向和目标,因此在编写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参与开展市场营销问题调查、内容确定、资料收集、观点修改、案例讨论等工作,把对本课程的教改实践真正落实到学习对象上,并展开了实证分析。参与上述工作的有湖南城市学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15级、16级、
本书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设施建设融资亟待科学利用资本市场的必要性,并结合 经验及中国实践,提出了包括融资模式、管理创新及风险控制在内的公共设施建设融资资本市场利用方略。本书先研究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设施建设融资的状况,对我国公共设施建设融资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具体资本市场利用的具体方案。本书还提出了建立公共设施建设投融资风险监控管理信息系统的构想,希望能为相关政策制订及业务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