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版系列 独具五重使用价值: 运用法律维护权利和利益,是读者选购法律图书的主要目的。法律文本单行本提供*基本的法律依据,但单纯的法律文本中的有些概念、术语,读者不易理解;法律释义类图书有助于读者理解法律的本义,但又过于繁杂、冗长。 实用版 法律图书至今已行销多年,因其权威、实用、易懂的优点,成为广大读者理解、掌握法律的*工具。 1.专业出版。中国法制出版社是中央级法律类图书专业出版社,是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文本的权威出版机构。 2.法律文本规范。法律条文利用了本社法律单行本的资源,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正式版本完全一致,确保条文准确、权威。 3.条文关联适用。本书中的【理解与适用】均是从庞杂的相互关联的法律条文中精选、提炼而来。 4.附录实用。本书收录了宪法宣誓誓词以及我国宪法历
本次《刑事诉讼法》修改的焦点在:完善与《监察法》的衔接机制。删去人民检察院对贪污贿赂等案件行使侦查权的规定,保留人民检察院在诉讼活动法律监督中发现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的犯罪的侦查权。建立缺席审判制度。对于贪污贿赂等犯罪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潜逃境外,监察机关移送起诉,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建立认罪认罚从宽与刑事速裁制度。明确刑事案件认罪认罚可以依法从宽处理的原则、程序规定;增加速裁程序。适用于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可能判处三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被告人认罪认罚,民事赔偿问题已经解决的案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于2018年10月26日由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会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修订通过,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刑事诉讼法自1979年制定后的第三次修改。全国常委会关于修改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共26条,内容主要包括:完善与监察法的衔接机制,调整人民检察院侦查职权;建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完善刑事案件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和增加速裁程序。此次刑诉法的修改坚持立足国情和实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合理借鉴国外相关制度有益经验,以立法的形式巩固和推广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改革成果,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依法治国的文件精神,打造浦东新区 引领区 法治保障的工作目标,规范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为基层工作提供实战业务指导,浦东法学业务骨干再次开展专项攻坚,完成了政法指导工作系列丛书之二《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指南》。《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工作指南》主要包含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全流程的范围、要求、标准、条件和法律规定。《处置指南》主要用途是普法宣传教材,一是可以提供工作指引。二是可以方便监督工作。本书结合实战工作需求,编写工作主要坚持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流程化,二是标准化,三是规范化。
本书主要围绕行政认定作为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的适用展开研究。行政认定作为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广泛适用,并成为行政犯定罪量刑的重要依据。但由于法定证据种类并不包括行政认定这样一类非标准化的证据材料,理论界对其概念、特征、审查规则研究不足,导致司法实务中行政认定证据属性界定混乱,证据能力及证明力审查无章可循,大量行政认定未经质证和审查即被司法机关作为证据采信,无形中使得行政认定架空了刑事认定、刑事案件裁判权让渡于行政机关,影响庭审实质化改革的推进。本书从刑事证据法层面,对行政认定的适用进行系统分析,围绕行政认定的界定与证据归类、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可以为行政认定证据审查规则的构建提供部分学理支撑。
本书突破传统构造理论的局限,探索了刑事诉讼构造的新视域;以公法比例原则为分析原点,结合刑事诉讼立法与司法活动的特点,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比例构造方法论,进而运用这一方法论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制度、侦查程序、起诉程序和审判程序进行反思和提出改良建议,系统探析了刑事诉讼制度与程序的完善路径。从构造学的角度研究比例原则在刑事诉讼立法中的应用,是全书的一大亮点。本书以比例原则为基础对刑事诉讼制度和程序进行了理想化的构造,拓展了程序正义的疆域,从一个独特的视角丰富了刑事诉讼法学的基础理论体系。
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我国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坚持《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的思想精神,《刑事诉讼法学教程》以刑事诉讼法学的理念原则、制度规则为基础,结合2018年《刑事诉讼法》、2018年《监察法》、2019年《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2020年《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2021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的解释》等法律法规进行总结和阐释,旨在为高校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掌握刑事诉讼法学的理论要旨、规范体系、制度发展提供帮助。